張永軍
近幾個月,價格走勢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每個月的CPI公布之后,媒體上都會有大量的報道和分析,而且觀點各異、眾說紛紜。但遺憾的是,有些說法不僅難以讓人看清價格走勢,有時反而使人更加糊涂。
比如,5月份數據公布之后,針對CPI同比漲幅從4月份的3.8%上升到5月份的4.4%、環比下降0.1%的情況,有專業人士指出,“5月CPI環比水平下降,說明前一段時間有關部門采取的宏觀調控措施已初見成效。因為同比數據有一個基數的問題,而環比數據則反映了下一步的走向。”
又比如,8月份數據公布之后,針對CPI同比漲幅與7月份持平、環比上升0.7%的情況,又有專業人士指出:“盡管今年7月和8月的CPI持平,但卻都是同比的數字。事實上,環比上升0.7%,說明8月份國內物價依然在上行,而不是與上月持平。”
可以說,在這些分析者看來,環比數據顯然要比同比數據更為可靠。不過筆者以為,CPI數據直接看環比是不可靠的,而且很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居民消費價格環比指數中包含有季節因素。例如,進入5月之后,隨著天氣轉暖,多數蔬菜、瓜果都開始降價,價格環比出現下降是正常的。相反,進入8月之后,由于蔬菜、瓜果等產品的生產旺季逐漸過去,價格出現回升也是正常現象。
一些喜歡看CPI環比數據的專業人士,往往沒有剔除季節因素的影響。經過季節調整我們可以看到,5月的居民消費價格延續了4月份的上漲勢頭,環比漲幅繼續保持在0.5%左右,折年率漲幅高于6%。8月份的環比漲幅大約在0.4%左右,折年率漲幅在5%左右,與5月份數據相比已有明顯降低。經過季節調整后,5月以后的環比漲幅呈現逐步下降的走勢,這說明價格漲勢正在趨穩。
查閱我國的價格歷史資料可以知道,最近幾年的5月份,在沒有剔除季節因素的情況下,曾經多次出現環比下降,而且大多數情況降幅都明顯高于0.1%。今年5月份未經調整的環比指數之所以僅出現0.1%的輕微降幅,正是由于價格上漲的趨勢性因素基本上抵消了季節性因素影響的結果。
(作者為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財金證券處副處長)
《市場報》 (2004年09月21日 第十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