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江蘇省沿江八市的經濟發展現狀、特點與比較分析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20日 14: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江蘇沿江八市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江蘇經濟發展的先發區域和主要支撐。江蘇省委省政府作出推進沿江開發戰略部署的一年來,沿江八市又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本文對此作了簡要分析與比較,供參考。

    一、沿江八市的發展狀況

    (一)整體概況:沿江8市在江蘇和長三角地位顯要

    江蘇沿江8市包括蘇南地區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5市和蘇中地區的南通、揚州、泰州3市,土地面積4.85萬平方公里,占江蘇的48.1%、長三角的48.4%;年末總人口3953.74萬人,占江蘇的55.2%、長三角的52.0%。

    沿江8市在江蘇經濟發展全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20余年的發展過程中,8市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占全省份額明顯提升,增長極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2003年,8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的78.7%,比1978年上升6.9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是全省的1.51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省的77.5%,比1978年上升9.6個百分點。進出口總額、出口分別占到全省的97.4%、97.2%,比2000年上升0.6個、1.3個百分點;外商直接投資占全省的94.2%,上升1.7個百分點。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分別占全省的75.5%、81.9%(見表1、2)。其中,沿江開發區域(含6個市區和15個縣市)主要經濟指標已占到全省一半左右的份額: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的49.4%,比上年提升1.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財政總收入分別占全省的52.3%、49.2%、49.5%和48.0%。

    表1:沿江及蘇南地區在江蘇、長三角的地位一覽

              指標名稱      計量單位                    沿江地區
                                            實際數 占江蘇(%) 占長三角(%)
                土地面積    萬平方公里        4.85      48.1       48.4
              年末總人口          萬人     3953.74      55.2         52
            地區生產總值          億元    10055.55      78.7       44.1
                第一產業          億元      555.88      49.1       49.3
                第二產業          億元     5707.12      82.3         46
                   #工業          億元     5014.25      83.2       45.5
                第三產業          億元     3792.55      80.7       40.9
            人均生產總值            元       25439    1.51倍       84.7
        城鎮固定資產投資          億元     3247.82      80.1       42.9
        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億元     2765.24      77.5       39.9
              進出口總額        億美元      1107.4      97.4       40.5
                   #出口        億美元      574.72      97.2       41.4
        實際外商直接投資        億美元       148.9      94.2       58.2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億元      602.52      75.5       31.4
        居民儲蓄存款余額          億元     6256.98      81.9       38.1
              指標名稱                    #蘇南地區
                                實際數  占江蘇(%) 占長三角(%)
                土地面積          2.81     27.8         28
              年末總人口       2219.14       31       29.2
            地區生產總值       7821.58     61.2       34.3
                第一產業        274.53     24.3       24.4
                第二產業       4556.57     65.7       36.7
                   #工業       4016.79     66.7       36.5
                第三產業       2990.48     63.6       32.3
            人均生產總值         35278   2.10倍     1.17倍
        城鎮固定資產投資       2705.49     66.7       35.7
        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2062.24     57.8       29.8
              進出口總額       1026.72     90.3       37.5
                   #出口        524.41     88.7       37.8
        實際外商直接投資        133.75     84.6       52.3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496.59     70.2       25.9
        居民儲蓄存款余額          4563     59.7       27.8

    沿江8市也是長三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表2數據顯示,2003年,8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占長三角的44.1%,比1978年上升11.4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相當于長三角的比例由66.5%上升至84.7%。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分別占長三角的42.9%、39.9%和31.4%。進出口總額、出口分別占長三角的40.5%、41.4%,比2000年上升4.5個、4.6個百分點。由于從2001年開始,國際資本和產業向長三角地區轉移加快,8市外商直接投資在長三角所占份額為58.2%,比2000年大幅上升15.1個百分點;其中蘇州引進外商直接投資68.05億美元,超出上海9.55億美元。

    表2:沿江地區在江蘇、長三角的地位演變

                 指標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地區生產總值 占全省   71.8 71.3 73.3 71.1 76.1 74.9 75.3 77.4 78.7
                      占長三角 32.7 33.7   38 41.7 42.6 40.3 40.5 41.2 44.1
         固定資產投資 占全省   66.9 72.4 51.5 62.5 81.6 69.8 70.7 79.4 80.1
                      占長三角 26.3 27.9 33.3 37.2 34.5 36.8 36.2 38.7 42.9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占全省   67.9 73.2 74.8 74.9 76.6 76.1 76.3 76.5 77.5
                      占長三角 39.6 39.8 39.6 39.3 39.8 37.4 37.7   38 39.9
           進出口總額 占全省      -    -    -    -    - 96.8 96.6   97 97.4
                      占長三角    -    -    -    -    -   36 35.9 38.5 40.5
                #出口 占全省      -    -    -    -    - 95.9 95.9 96.4 97.2
                      占長三角    -    -    -    -    - 36.8 36.9 39.4 41.4
         外商直接投資 占全省      -    -    -    -    - 92.5    - 94.5 94.2
                      占長三角    -    -    -    -    - 43.1    - 41.6 58.2
         地方財政一般 占全省      -    -    -    - 74.6 75.1 75.5 72.8 75.5
         預算收入    占長三角     -    -    -    - 29.4 31.8 32.7 29.9 31.4

    注:1978-2002年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03年為城鎮固定資產投資。

    (二)區域構成:蘇南是沿江地區的主體

    江蘇的蘇南地區土地面積2.81萬平方公里,占沿江8市的57.9%、江蘇的27.8%和長三角的28.0%;2003年年末總人口2219.14萬人,占沿江8市的56.1%、江蘇的31.0%和長三角的29.2%。

    蘇南經濟基礎厚實,區位優勢突出,文化底蘊深厚,主要經濟指標在沿江地區均占有絕對份額,并且經濟總量所占比重顯著提升(見表3)。2003年,蘇南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占沿江地區的77.8%,比1978年上升10.2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與沿江地區平均水平的比例由1.27倍擴大至1.39倍。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分別占沿江地區的83.3%、74.6%和82.4%;進出口總額、出口分別占沿江地區的92.7%、91.2%,比2000年上升3.4個、3.2個百分點。

    表3:蘇南、蘇中地區在沿江地區的地位演變

                       指標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地區生產總值   蘇南占比   67.6   68.6   69.7   69.5   73.8
                           蘇中占比   32.4   31.4   30.3   30.5   26.2
            固定資產投資   蘇南占比   81.7   73.9   80.2   76.9   73.1
                           蘇中占比   18.3   26.1   19.8   23.1   26.9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蘇南占比   64.9   65.0   67.5   67.8   71.5
                           蘇中占比   35.1   35.0   32.5   32.2   28.5
              進出口總額   蘇南占比      -      -      -      -      -
                           蘇中占比      -      -      -      -      -
                   #出口   蘇南占比      -      -      -      -      -
                           蘇中占比      -      -      -      -      -
        實際外商直接投資   蘇南占比      -      -      -      -      -
                           蘇中占比      -      -      -      -      -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蘇南占比      -      -      -      -   76.5
                           蘇中占比      -      -      -      -   23.5
                       指標         2000   2001   2002   2003
            地區生產總值   蘇南占比  74.9   75.4   76.3   77.8
                           蘇中占比  25.1   24.6   23.7   22.2
            固定資產投資   蘇南占比  75.8   76.1   78.2   83.3
                           蘇中占比  24.2   23.9   21.8   16.7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蘇南占比  73.0   73.4   73.9   74.6
                           蘇中占比  27.0   26.6   26.1   25.4
              進出口總額   蘇南占比  89.3   89.9   91.2   92.7
                           蘇中占比  10.7   10.1    8.8    7.3
                   #出口   蘇南占比  88.0   88.7   89.9   91.2
                           蘇中占比  12.0   11.3   10.1    8.8
        實際外商直接投資   蘇南占比  94.8      -   93.1   89.8
                           蘇中占比   5.2      -    6.9   10.2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蘇南占比  81.6   82.3   82.1   82.4
                           蘇中占比  18.4   17.7   17.9   17.6

    注:1978-2002年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03年為城鎮固定資產投資。

    蘇南也一直是江蘇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經濟總量在長三角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見表1)。20多年來,蘇南搶抓了率先發展鄉鎮企業、浦東開發開放和國際產業轉移三次重大戰略機遇,不僅在上世紀80年代創造了聞名遐邇的“蘇南模式”,而且在改革與建設進程中創新出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國際化互動并進的“新蘇南發展模式”,農村工業化、城鄉一體化、經濟國際化均走在江蘇的前列。2003年,蘇南地區生產總值占江蘇的六成以上(61.2%),占長三角的逾1/3(34.3%);人均生產總值是全省的2.10倍、長三角的1.17倍。外向型經濟優勢突出,出口占全省的88.7%、長三角的37.8%,外商直接投資占全省的84.6%、長三角的一半以上(52.3%)。

    (三)城市發展:強縣基本集中于沿江地區

    表4:沿江8市城市經濟發展情況(2003年)

        地區                      地區生產總值
                      絕對額    占沿江比  1979-2003年 人均GDP
                     (億元)    重(%)   遞增(%)    (元)
      南京市           1576.33    15.7        11.7      27307
      蘇州市           2801.56    27.9        14.2      47693
      無錫市           1901.22    18.9          15      43155
      常州市            901.42       9        12.9      26149
      鎮江市            641.05     6.4        13.3      23995
        蘇南           7821.58    77.8           -      35278
      南通市           1006.71      10        11.2      12924
      揚州市            647.22     6.4          12      14290
      泰州市            580.04     5.8        11.5      11513
        蘇中           2233.97    22.2           -      12866
    沿江合計          10055.55     100           -      25439
        全省          12460.83       -        12.3      16809
        地區                三次產業增加值構成(%) 城市化水 外貿依
                       第一    第二   #工業   第三    平(%)  存度(%)
                       產業    產業           產業
      南京市            4.1      51    41.8   44.8   74.2      77.3
      蘇州市            2.7    63.2    56.6   34.1   62.3     194.1
      無錫市            2.8    57.5    52.1   39.7   64.9      62.6
      常州市            5.2    57.7      52   37.1   58.1      48.2
      鎮江市            5.1    57.2    48.7   37.7     56      34.5
        蘇南            3.5    58.3    51.4   38.2   64.6     108.7
      南通市           13.8    51.4    45.1   34.8   41.6      42.5
      揚州市           10.8    51.4    44.9   37.8   45.7      25.9
      泰州市           12.5    51.8    43.6   35.7   42.4      12.6
        蘇中           12.6    51.5    44.6   35.9   44.6      29.9
    沿江合計            5.5    56.8    49.9   37.7     55      91.2
        全省            8.9    54.5    48.2   36.6   46.8      75.5

    表4數據顯示,從經濟規?矗2003年,蘇州、無錫、南京、南通4市地區生產總值均超過了1000億元,分別占沿江地區總額的27.9%、18.9%、15.7%和10.0%。除南京外,1979-2003年,蘇南的蘇州、無錫、常州和鎮江4市地區生產總值年遞增率均遠高于全省平均。

    沿江縣域是江蘇縣域經濟的主要集中地帶。2003年,沿江縣域(含28個縣市)土地面積、年末總人口分別占全省縣域(54個縣市合計)的41.7%、48.4%,但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占74.0%,比上年提升2.6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19911元)高出全省縣域平均53.6%。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占全省縣域的76.2%、72.3%和82.7%;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資占97.5%、93.1%。一批經濟強縣崛起,帶動了沿江乃至全省經濟的快速發展。根據最新公布的“第三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江蘇有21個縣(市)入圍,其中有10個位于蘇南,8個位于蘇中。被稱為“蘇南四小龍”的江陰、常熟、張家港、昆山位居前4位,其經濟特色和發展經驗分別被譽為“江陰現象”、常熟“富民興市”、“張家港精神”和“昆山之路”。

    二、沿江八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特點

    從沿江8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看,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工業化進程超前,高新技術帶動制造業結構升級

    沿江8市跨江沿海,緊靠中國金融中心上海,擁有較低價格的土地和勞動力、發達的教育文化事業和巨大的社會需求,具備了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條件,工業化進程一直明顯領先于全省。2003年,全省83.5%的工業增加值、87.9%的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集聚于此地。8市工業增加值占到地區生產總值的“半壁江山”(49.9%),高出全省平均1.7個百分點,比1978年上升14.9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532元增至25439元,折合3073美元,超出全省平均1042美元,整體上已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階段。在全省年產品銷售收入排列前100戶的法人工業企業中,有83戶集聚于蘇南,其中蘇州就有37戶,有8戶位于蘇中。在全省營業收入排列前50戶的企業(集團)中,有44戶集聚于蘇南,蘇中有2戶。更多的企業特別是大企業、大集團走上資本經營之路。全省84家上市公司,位于蘇南有66戶,蘇中有10戶。

    近年來,沿江8市搶抓國際制造業向長三角地區轉移的機遇,著力于建設國際制造業生產基地,冶金、化工、電力、造紙、機械和運輸倉儲物流等沿江產業加速增長,基礎產業帶和高新技術產業群的集聚效應初步顯現。2003年,8市規模以上工業重工業產值占到全省的89.7%,比上年上升1.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重工業比重為64.8%,高于63.7%的全省平均。滬寧沿線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步伐加快,沿江火炬帶已發展成為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的集聚區域,集中了電子信息、生物與醫藥、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等一批高水平的高新技術產業群,帶動了沿江制造業產業層次的顯著提升。8市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省的97.1%,其中蘇州占48.6%;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23.4%,高出全省平均2.2個百分點。全省兩大傳統優勢高新行業均主要集中于沿江地區,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氣機械及設備制造業實現產值分別占到全省的99.4%、94.4%。

    (二)產業結構加快調整,非國有經濟發展迅猛

    工業化的快速推進,在加快沿江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2003年,沿江8市三次產業增加值的結構比例為5.5∶56.8∶37.7,優于8.9:54.5:36.6的全省水平;與1978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22.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20.4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就業結構的比例為25.1:43.9:31.1,也優于39.0:30.6:30.4的全省水平。蘇南的產業結構層次整體上優于蘇中,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低于蘇中9.1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分別比蘇中高6.8個、2.3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已達35278元(折合4262美元),是蘇中地區(1555美元)的2.7倍,已步入了工業化高級階段的初期。

    所有制結構的調整與改革激發了作為市場主體的各類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沿江地區民營企業發展歷史悠久,文化積淀和民間資金實力深厚,在工業化進程中,還大力引進外商資本和南方資本,形成了明顯的非國有經濟的規模優勢。2003年,8市民間投資總額占全省的81.5%,其中蘇南占67.6%。全省有77.3%的私營工業企業位于沿江地區,其中蘇南占57.8%;私營工業產值占全省的82.9%,其中蘇南占67.0%。在產值結構中,蘇中私營工業比重高出蘇南3.4個百分點!叭Y”企業也主要集聚于沿江地區。外商港澳臺投資企業產值占全省的95.4%,其中蘇南占85.0%;在產值結構中,外商港澳臺投資工業比重高出全省平均2.8個百分點。非國有經濟的快速發展,加速了沿江工業化進程,也促進了高附加值的加工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帶動了沿江產業結構的高度化。

    表5:沿江地區工業結構情況(2003年)

       地區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占全。%)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結構(%)
               總額   外商港   私營   高新技   #外商港 #私營  #重   #高新
                      澳臺投   工業   術產業   澳臺投   工業  工業  技術產
                      資工業           產值    資工業               業產值
      南京市   13.9    11.6     8.4    15.1      27.9   14.2   78.6   23.0
      蘇州市   27.6    50.2    22.2    48.6      60.5   18.9   64.5   37.4
      無錫市   18.2    13.6    19.1    13.6      24.8   24.8   67.2   15.9
      常州市    8.5     5.4    11.6     6.8      21.1   32.2   63.6   16.9
      鎮江市    4.7     4.3     5.7       3      30.1   28.5   57.7   13.3
        蘇南   72.9      85      67      87      38.8   21.7   67.3   25.3
      南通市    6.2     6.6       6     2.9      35.4   22.6   46.2    9.9
      揚州市    4.6       2     5.9     2.7      14.5   30.1   56.5   12.2
      泰州市    4.1     1.8       4     4.4      14.4   23.2   57.7   23.1
        蘇中     15    10.4    15.9      10      23.2   25.1   52.6   14.2
    沿江合計   87.9    95.4    82.9    97.1      36.1   22.2   64.8   23.4
        全省    100     100     100     100      33.3   23.6   63.7   21.2

    (三)工業化與城市化互動并進,產業與城鎮密集帶逐漸形成

    世界各國經濟和城市發展的實踐證明,工業化與城市化存在互為因果、互動并進的關系。上世紀80年代,以農村工業化為主要推動力,蘇南鄉鎮企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村小城鎮建設;自90年代后半期,抓住長三角城市帶形成的機遇,開發區建設的加快擴展了城市和城鎮面積,加速了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住宅向社區集中的“三集中”趨勢,開創了以資本帶動、制造業發展、開發區建設為主要推動力的“園區經濟推動型”城市化發展新模式,大大加快了沿江地區的城市化進程。2003年,沿江地區的城市化水平為55.0%,高出全省平均8.2個百分點;蘇南、蘇中城市化水平分別為64.6%、44.6%,比上年上升3.7個、4.8個百分點(見表4)。南京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功能強化,已總體形成包括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等級層次明顯的城鎮體系,產生了較高的城市群體能級效應。

    新一輪沿江開發更為沿江地區產業與城市互動發展、加速城市化提供了極好的良機。從國際實踐看,許多國家都因沿江開發而崛起一批經濟發達的核心城市。全長約1400公里的萊茵河,其沿岸22.4萬平方公里的流域是歐洲和世界重要的重化工制造中心和城市密集帶,沿岸的科隆正是在跨江發展后迅速成為德國重要的城市。在沿江開發進程中,大運輸量、大用水量、大吞吐量和大用地量的產業快速成長,廣泛吸引了海內外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流入城市,在沿江兩岸帶動形成了頗具規模、各具特色的園區產業群,為城市發展提供了“產業支撐”。如常熟沿江形成鋼鐵、能源、造紙、化工四大產業群,張家港形成了江蘇揚子江國際化學工業園、揚子江冶金工業園等“揚子江”五大工業園區。

    (四)經濟國際化向縱深發展,園區經濟成為新亮點

    江蘇是我國對外開放較早的沿海省份之一,沿江地區又可謂是江蘇對外開放時間最早、程度最深、水平最高的區域。在上世紀90年代初,搶抓浦東開發開放的機遇,從2001年始,又緊抓國際資本向長三角轉移加快的機遇,沿江地區加快新的“兩頭在外”(利用境外資源,開拓海外市場)步伐,在投資環境、經濟政策、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諸方面全方位與國際接軌,基本形成了與國際分工互接互補的產業體系,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強勁的動力。新一輪沿江開發更加大了沿江地區的開發開放力度。2003年,沿江地區進出口外貿依存度為91.2%,高出全省平均15.7個百分點,比2000年大幅提升34.3個百分點;其中蘇南達到108.7%,提升40.8個百分點(見表4)。利用外商直接外資比2000年增長了1.5倍,總額分別相當于上海的2.5倍、浙江6市的3.1倍;特別是蘇中利用外資步伐加快,外商直接投資占沿江地區的10.2%,比2000年提升了5.0個百分點。繼東南沿海地區的福建、廣東之后,沿江地區的昆山、常熟等地已成為新興的臺商投資集中地。

    開發區建設已經形成較大的整體規模,以工業為主、出口為主、外資為主、致力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園區經濟成為沿江地區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和重要增長點。至2003年末,沿江地區共有70個省級以上開發區。開發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分別占沿江地區總量的28.3%、39.8%,貢獻份額分別高出全省平均4.0個、4.3個百分點;外商直接投資占沿江地區總量的65.6%,貢獻份額高出全省平均1.6個百分點。蘇州工業園區創辦10年來,已引進包括45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1200多家外資企業,形成了電子信息、精密機械、生物制藥、新材料和航空零部件等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園區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進出口總額、實際到賬外資等主要指標均占蘇州市的15%左右。

    (五)小康進程全面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沿江地區不僅經濟發展領先于全省,而且一直比較注重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協調發展,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發展也走在全省的前列。2003年,沿江地區共有普通高校104所,比1978年增加77所;普通高校數、中級技術職稱以上專業技術人員分別占到全省的82.7%、72.5%,其中蘇南分別占69.2%、54.1%(見表6)。蘇南、蘇中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率分別高出全省平均7.6個、1.3個百分點。根據2003年全省13省轄市科技進步統計監測的結果,沿江8市的綜合評價均位居前8,其中南京的科技投入水平位居第1,蘇州的科技產出、社會進步水平均位居第1。

    表6:沿江地區部分社會指標比較(2003年)

        地區   #普通高   #中級技   城鎮居民   農村居民   居民人均
                校總數    術職稱   人均可支   人均純收   儲蓄存款
                         以上專業   配收入     入(元)     (元)
                         技術人員    (元)
      南京市     37.5       20.1     10194      4923       19811
      蘇州市     11.5       10.4     12362      6681       24883
      無錫市      8.7       10.7     11647      6329       22546
      常州市      7.7        7.9     11307      5550       17992
      鎮江市      3.8        4.9      9451      4733       12658
        蘇南     69.2       54.1     10889      5825       20562
      南通市      7.7        7.8      9598      4393       10929
      揚州市      2.9        6.0      8700      4172        9901
      泰州市      2.9        4.6      8517      4079        7847
        蘇中     13.5       18.4      8966      4249        9766
    沿江地區     82.7       72.5     10222      5108       15829
        全省    100.0      100.0      9262      4239       10314

    注:沿江地區居民人均收入用8市數的簡單算術平均計算。

    將經濟的增長與致富人民結合起來,沿江地區居民的人均收入顯著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改善。表6數據顯示,8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高出全省平均960元、869元,2000年以來分別年遞增763元、287元;居民人均儲蓄存款高出全省平均5515元。在以“分配富民”的同時,實現“就業富民”和“保障富民”相并舉。蘇南、蘇中城鎮登記失業率分別為3.9%和4%,均低于4.1%的全省平均水平。蘇南不僅擴大了社會保障覆蓋面,并且逐步提高了水平,城鎮勞動保障三大保險覆蓋面、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分別高出全省平均8.0個、14.0個百分點。

    三、沿江地區要走在江蘇科學發展的前列

    從現在起到2010年,是江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速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一個關鍵階段。沿江地區具備較強的經濟實力和較好的發展基礎,完全有條件率先實現發展思路的轉變,率先貫徹科學發展觀、率先實現統籌發展,在科學發展上走在全省的前列。這對于進一步提升沿江地區發展水平、加快實現全省“兩個率先”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

    (一)是解決沿江地區發展中存在矛盾的緊迫需要

    沿江地區發展快于全省,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早于全省,發展中一些突出矛盾也大于全省,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

    ――產業結構總體層次不夠高。目前,沿江地區制造業結構調整線路接近,沿江各特色產業基地出現較多的重復建設和產業雷同,導致部分行業過度競爭,影響了沿江產業帶的整體效益和建設進展。服務業發展滯后,服務業增加值比重(37.7%)和就業比重(31.1%)均低于世界中等收入國家水平。

    ――高技術研發能力偏弱。沿江地區尚未成為以研究與開發為支持的制造基地,缺少核心技術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強勢產業和企業仍然是沿江制造業的軟肋,自主國際馳名品牌很少。2003年,沿江地區R&D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為1.05%,低于1.21%的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總產值占沿江地區工業總產值的23.4%,產業比較優勢仍然是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一些高新技術產品大多停留在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裝配環節,自主技術創新水平偏低。

    ――居民富裕程度不夠高。與上海、浙江6市相比,沿江地區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城鎮居民收入水平還存在明顯的差距。8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比上海、浙江6市低4645元、274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低1550元、690元。從城市來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長三角排列前5位的分別為上海和浙江的寧波、紹興、杭州、湖州4市,沿江地區收入最高的蘇州市僅排在第6位,收入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泰州市的1.75倍。

    ――區域內部經濟落差明顯。蘇南對蘇中、蘇北發展的輻射、傳導、帶動作用尚未充分顯現,沿江兩岸經濟發展差距趨于擴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沿江地區整體經濟水平的提升。2003年,蘇中地區生產總值占沿江地區的比重由1978年的32.4%降至22.2%;人均生產總值相當于蘇南的比例由54.8%降至36.5%。蘇中對外、對內開放的水平和層次均弱于蘇南。

    ――工業化帶來的資源環境問題凸顯。隨著工業化特別是重化工業以及城市化的迅猛發展,沿江地區資源供應緊張,環境污染加重,直接影響到投資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蘇州、無錫兩市缺電最為嚴重,約占全省缺電的一半。作為流域經濟,環境污染最主要表現在水污染和大氣污染。沿江有機毒物污染日益明顯,據沿江11個水廠的3個水期監測結果,共測出有機毒物210種(部分對人體有致畸、致癌和突變作用)。8市均被國家列為酸雨控制區,南通酸雨發生率為全省最高,達62.4%,南京、揚州、無錫和蘇州也均在40%以上。

    (二)是江蘇實現“兩個率先”的科學選擇

    新一輪沿江開發是沿江地區構筑21世紀經濟新高地的一項重大戰略,沿江“工業走廊”是未來江蘇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一個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也是長三角新一輪發展的核心區域。

    ――增強江蘇綜合實力。作為江蘇經濟實力最強、整體貢獻最多的區域,加快推進沿江開發,可以進一步提高沿江地區基礎產業、相關優勢產業的發展水平和整體經濟實力,在提升江蘇產業整體競爭力、增強江蘇綜合實力、強化參與國際競爭的優勢上起到骨干支撐作用。

    ――構建江蘇“兩個率先”新的動力源(資訊 行情 論壇)和增長極。發達地區擴散與帶動的效用,取決于增長極地區的經濟能級和能量。加快推進沿江開發,建設沿江基礎產業帶、長三角國際制造業基地的北翼和江蘇最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區,可以提高沿江地區的經濟能級,帶動全省的工業化和信息化進程,充分發揮對全省經濟發展和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在更高層次上推動區域共同發展。國際經驗表明,現代化的過程也是區域差別逐步縮小的過程,這種過程通常表現為以經濟增長極為中心的梯次推進和區域帶動。加快推進沿江開發,將沿江開發戰略和蘇北大開發戰略融為一體,可以加快蘇南經濟對蘇中的滲透和擴散,促進蘇中快速崛起,并由此進一步帶動廣大蘇北經濟腹地的起飛,從而改變江蘇區域經濟兩極化發展的局面,從總體上提高江蘇的實力。

    ――加快長三角地區一體化進程。沿江開發戰略實際上是長三角地區一體化進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只有融入到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的大戰略中,主動與上海開發開放呼應,與上海、浙江環杭州灣地區實現融合,才能更成功地推進沿江地區和整個江蘇的開放和開發,為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延伸廣闊的腹地,為實現長三角一體化目標提供強大的支撐,從而為全國的發展大局作出更大的貢獻。

    四、又快又好地推進新一輪沿江開發

    在新世紀新階段,著眼于長三角經濟發展的大局和江蘇“兩個率先”建設的全局,必須緊抓當前加快沿江開發、建設國際性制造業基地的難得機遇期,解放思想、創新路徑,把科學發展觀貫穿于沿江開發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沿江地區的先發效應,加快推進江蘇“兩個率先”進程。

    1、新一輪沿江開發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沿江地區基本上走的是一條主要依靠增加資源投入的、高耗能、高投資、粗放型的發展方式,經濟發展與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環境承載力脆弱的矛盾突出,顯然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節約資源、集約開發和保護環境、持續開發是沿江開發的當務之急。作為先發區域,沿江地區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的轉變應先于全省,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提升勞動者素質來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強經濟綜合競爭力和整體素質,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2、新一輪沿江開發必須大力發展制造業并逐步提升產業結構高度。沿江開發,產業是基礎。依托區位、資源優勢,重點發展基礎產業,承接國際制造業轉移,大力引進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產業鏈長、符合環保要求的大項目。積極推進企業跨地區、跨所有制重組,加快培育主業突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以大企業、大項目、重點園區為支撐,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產業密集區和產業基地。通過產業政策的導向作用,推動沿江兩岸產業布局的優化,形成錯位競爭、共同發展的格局。

    3、新一輪沿江開發必須加快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發達的現代服務業是現代制造業的重要支撐。制造業成本的高低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制造成本,二是交易成本。沿江地區生產性服務業水平不高,提高了交易費用,制約了國際制造業中心的建設。必須大力發展以貿易、金融、運輸、高科技服務為主導的生產性服務體系,千方百計降低制造業的交易成本。加快服務業利用外資的步伐,以開放來促進服務業的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4、新一輪沿江開發必須大力提高民眾富裕水平!皟炏雀幻瘛笔茄亟貐^加快發展的本質要求。要在總體小康的基礎上,使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在全省提前建成以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為核心內容的全面小康社會。把鼓勵和支持自主創業、放手發展民營經濟作為富民的重點工程,創造適宜民營企業快速成長的社會氛圍、社會服務、人才條件和人文精神,提高私營個體經濟的規模和水平,實現“打工經濟”向“老板經濟”的躍升。把幫助農民特別是困難群體放在優先位置。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和再就業。大力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5、新一輪沿江開發必須增強開放的帶動力。把擴大開放作為沿江發展的重中之重。加快對內開放步伐,廣泛吸納國內民間資本共同參與開發。積極創造條件吸納高端產業鏈,引導外資投向高新技術產業,把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過來。鼓勵企業加強與跨國公司投資企業建立廣泛的配套協作關系,拉長產業鏈條,促使外資經濟落地生根,形成聚集經濟。放大蘇南開放效應,提升蘇中開放平臺,鼓勵南岸跨江開發。

    6、新一輪沿江開發必須以沿江城市現代化為依托。沿江的低制造成本優勢要與高度城市化所提供的低交易成本優勢結合起來,通過城市化、城市服務功能的增強來增強對生產要素的集聚能力,增強對區域經濟的輻射帶動能力。同時,呼應上海、接軌上海,緊密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加強溝通協調、共同構建長三角城市群,形成長三角城市間產業上錯位互補、資源上互通共享、發展上聯動共贏的大格局,全面提升長三角城市群整體協調發展水平。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江蘇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甲午海戰110周年
中國網球公開賽
電影金雞獎百花獎揭曉
法蘭西特技飛行隊訪華
新一輪汽車降價潮
北京周邊郊區秋日游
金龍魚廣告風波
2005研究生報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國監獄》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