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是甲午戰爭黃海海戰110周年。
甲午戰前,中國海軍軍艦噸位數居世界第9位,排在美國、日本之前。晚清政府在20多年中用于建設北洋艦隊的全部投入,約為3500萬兩白銀,占當時財政收入的2%。艦船從英、德等國采購,軍官畢業于英國皇家海軍學院,艦隊采用西方新式教育訓練。但這些僅僅是皮毛,中國海軍并沒有實現戰略思想的近代化。晚清統治者對于近代海軍作用和本質的認識,
都是完全錯誤的。
近代海軍是大工業文明的產物,海軍的任務就是滅敵于海上,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海軍就沒有用。北洋海軍是在舊的封建經濟體制上嫁接的一個怪胎,晚清統治集團并沒有把海軍作為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工具,而只是把它作為保衛皇權的“看門狗”和陸軍的一種補充來使用,放棄制海權的爭奪,未戰先敗是必然的事。
近代海軍的興起是資本主義尋求海外市場這一發展需求所支撐的。而這樣的需求在當年的中國并不存在,沒有發達的近代工業,海軍是買來的,買來后就是不停地養著它,艦隊的存在并不能為國家的興盛創造條件,貧弱的國家也拿不出更多的經濟力量來反哺海軍,海軍就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110年后,在中國對外開放走向世界的今天,隨著越來越多中國的企業和商人走出國門拓展海外市場,隨著中國經濟對進口原油的依賴度越來越高,隨著臺海緊張局勢的動蕩不定,中華民族對海上安全的需求越來越大,如何真正把海軍的發展和國家的發展戰略結合起來,是今天中國海軍建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海軍特別能夠體現一個國家的性格,一個民族的性格,只有當一個民族具有進取精神的時候,海軍的發展才是有意義的。(曉航/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