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錢 政宜
時間:2004年9月15日
地點: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會議:國際金融報·大城市群論壇
主辦機構:國際金融報社
學術支持: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特別支持:第一東方投資集團
承辦機構:第6城市群周刊
討論議題(五):第6城市群金融合作的契機與實務
主持人:王國良 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嘉賓演講:李小加 中國香港摩根大通中國部主席、行政總裁
方星海 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
何迪 瑞士銀行投資銀行部副主席
康燕:
下面我榮幸地向大家介紹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國良先生。和王董事長接觸,你會有強烈的安全感,因為他為人坦誠、行事穩健。他經常在業界同行和公眾面前宣稱:我們做的是保險公司,不是冒險公司。事實上,他的性格深刻地影響了一個有著27萬員工的大型保險企業,太平洋保險集團近年來取得的驕人業績,充分體現了他為企業制定的八字理念“誠信天下、穩健一生”。1998年以來,太平洋保險集團在王國良董事長的領導下,在金融創新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業內率先完成了大手筆的合資行動,最近又創辦了太平洋金融學院。兩個月前公布的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太平洋保險集團有7項“綜合滿意度”指標名列全行業第一。關于王董事長本人,我還想告訴大家的是,他長期在金融機構擔任領導職務,對證券、保險、銀行三大領域非常熟悉,個人出版了許多關于金融行業特別是保險行業的專著,并且先后被評為“中國十大經濟新聞人物”和“2003年金融風云人物”。
下面有請王董事長主持我們的核心議題———金融板塊的演講和討論。我所說的核心,一是指金融本身是經濟的核心,二是指金融是國際金融報報道內容的核心。有請王國良先生。
金融合作助推第6城市群經濟發展
王國良:
謝謝康社長。金融領域是非常敏感的領域,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一定離不開金融,因為小平同志有過精辟的論斷,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沒有金融整個經濟的服務體系便不健全,它難以健康地發展,同時也必須講沒有金融杠桿作用的發揮,經濟秩序將一片混亂。
尤其第6城市群蘇浙滬,我在江蘇出生,在上海工作很長時間,對這個地區的情況有所了解,現在這個地區的經濟應該排在最前列的位置,規模已經相當大了,而且人均GDP的水平也很高,人均富裕程度在中國也是最高的,經濟的發達也可以從另外的角度證明金融的發達。
但如何發展呢?如何發展得更好、更快,這就涉及到金融問題。這個地區的經濟如何加快增長?我們要探索幾個問題,有的問題還是局限于我們在論壇上探索,真正怎么做也不是在座的人所能夠決定的,我們沒有那個權力。
第一個問題,金融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到了現代經濟的時代,金融又是決定經濟發展的重要的一個因素。涉及到區域經濟,談金融難度就更大一點了,現在講的現代金融是整個金融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概念。
在一個小區域范圍內,金融的資源要合理配置,我個人體會是談何容易。道理很簡單,沒有一個市長愿意讓自己行政區域內的金融資源外流,這個錢就是我市長的,我要發展本地的經濟,經濟上不去,我市長可能下一屆就沒了。本地市長是這樣,外地的市長也是一樣,所以他也得不到各個地方的金融資源。這就人為地把整個金融板塊分割得支離破碎,金融整體的功能被削弱了。
現在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一方面我們這個國家還是資源短缺,需要大量的資金,有的時候籌集不起來,或者是籌集比較困難。另一方面,還有很多錢沒地方用,像鄙公司的1000多億就沒地方用。用錢的沒錢用,有錢的沒有地方用。涉及到第6城市群這對矛盾將更加尖銳,我想如果這個問題解決好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區一定會為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提供更大的支持。
現在的金融體制,有幾個層面,從銀行來講,國有商業銀行的網絡非常健全,但相互之間的溝通是非常少的。交通銀行、招商銀行是股份制商業銀行,跟國有商業銀行相比因為它是股份制,它更具有活力。再往下,純屬地方的銀行,大部分的城市商業銀行就是為城市服務的,農信社就是農民組織起來的金融機構,它們的范圍就被嚴格限制在它所在的地區,所以它的資金的流動就只能在小范圍流動,流動風險也是它的,因為它的資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只能在很小的范圍內選擇投資機會,去找商機,資源不足,選擇的余地很小。所以我想這個問題恐怕是當前要加快經濟發展,尤其是研究城市群經濟首先要探索的問題。我認為我們現在只能探索,無權決定。當前金融風險的防范和控制仍然是金融領域的重要任務。
第二個問題,由于前面講到的分割局面,現在在一個區域內金融信息、經濟信息渠道是很不暢通的。我想季建業書記所在的揚州市,一江之隔的鎮江是不可能掌握它的,同樣揚州市的金融情況鎮江也不可能完全知道的。如果都能了解得那么清楚,有些異地金融詐騙案從哪里來?就是這樣的一個信息不暢通的問題,導致盲目投資造成巨額的金融資產的流失。
第三個問題,現在講金融,應該講廣義的金融概念,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所講的金融應該是包括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等。因為中國歷史的原因,現在金融資產90%多一點是銀行資產組成的,所以講到金融首先想到的就是銀行,其他幾個行業想得不多,正因為如此,在應用金融資源的過程中很多資源被浪費了。比如,以保險行業為例,因為我現在從事保險行業,更多的了解是這方面的情況。現在一方面是大量保費預算,另一方面大量的保險資金應用的渠道不夠,手上能動用的金融工具非常有限。
在這種情況下,帶來一個問題,保險業務發展越快,當老板的心理壓力越大。說不定我發展慢一點還不會造成金融虧損,在快慢之間我要選擇不能虧損的速度。這就跟整個社會的需求發生了沖撞,社會對保險的需求越來越大,你怎么能不去做呢?我想做,但我是商業保險公司,我如果成為虧損的商業保險公司就將倒閉。另一方面,因為渠道不多,錢用不出去,保險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的增長,資源是越來越雄厚了,它對社會承擔的責任、貢獻也是越來越大。
最近保監會提供的一組數據可以說明問題,目前整個保險行業所持有的國債、企業債券余額分別占到國家國債、企業債發行余額的7.2%和46%。
如果這些問題我們進行積極的探索,隨著全國金融改革的深化,有些矛盾得到逐步緩解,我認為第6城市群的經濟進一步健康發展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就簡單說這些,接下來我們聽其他嘉賓的高見。
金融為第6城市群帶來第二次大飛躍
方星海:
剛才聽到嘉興市長陳德榮的發言,非常有啟發。交通的發展對經濟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這點沒人否認。我們那么多路做起來,海、陸、空同時上去之后,我們干什么呢?
如果我們還是支持本地區的制造業的發展,可能對交通投資會有瓶頸。復旦大學的教授也談到環境的污染,因為我們現在的制造業還是低附加值的制造業,能不能一下有那么多高附加值的制造業?我們還有很多的限制。我們成為國際的金融中心,我們吸引全球的資金到這里來,我們吸引全中國的資金到這里來,取得其他的較高的收益,我們會不會有第二次大的飛躍?
剛才王董事長談到地方割據,嘉興的陳市長也談到這個問題。金融行業相對來說也是比較分割的現狀,要成為長三角金融中心還比較遠。保險、銀行、證券這三個行業從融合來看,證券是最融合的。比如說上海的證券公司,它可以給新疆企業提供服務,反過來新疆也可以把錢投過來。無論是從服務的提供還是資金的流向,我們上交所是為全國服務,全國是一盤棋,通了。
銀行業是最糟糕的,比如說我以前在建行工作,王董事長在交行工作,銀行完全是以省市劃分,所以就造成了很大的問題,各省市分行對項目評估的能力很不一樣,如果某個很大的項目由相對來說評估能力較弱的銀行來評估,那這樣很容易產生不良貸款。像王董事長所提到的,不符合要求的項目也得到了貸款。或者說有一家企業在上海有一家工廠、在江蘇有一家工廠、在浙江有一家工廠,這樣就容易出現授信不同。第三個行業就是保險行業,國有獨資的保險公司是以省市為單位提供保險服務,而不是以區域為中心。
比如說銀行的公司業務方面完全可以有所突破,零售業務現在還沒有必要形成統一的中心,可能信用卡也有這個必要,但主要的是在公司業務上。不妨說長三角的大銀行業務中心可以放在上海,通過這個公司業務中心可以為整個長三角區域提供服務,資金上的實力會大大加強,我覺得這可能會是突破的地方。
金融本身就有一個融合的趨勢在里面,更多的金融活動在上海集中。上海作為這個地區的領頭者,它在發展制造業方面不應該和周圍的省份進行惡性競爭,它應該有所讓開,這樣形成互相都獲利的局面。對周邊城市放棄金融的,可以得到更多的制造業企業,這些企業在金融支撐下也會發展更好,風險也會減少,應該說這是一種雙贏的局面。但要形成這種局面,恐怕需要更高層次的協調機構來發揮作用。我們國家的金融是分業金融、分業監管,不太容易形成區域統一的市場,從專業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有必要更高機構來協調。
長三角第6城市群成為國際性金融中心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因為我們整個背靠的是中國經濟,到那時候本地區的金融發展不會過度依賴對環境、資源的影響都非常大的制造業。可以設想,如果今后能夠形成國際性的金融中心,有一個管資本運作的官員,他們可能在揚州就可以管所有的東亞的資產。這樣揚州的整個生活環境也會比較好,而不是在低附加值的制造業上猛烈投資,使整個區域不適合居住。
我就講這些,謝謝大家!
王國良:
謝謝方星海先生的精彩演講。下面請李小加先生。
尋求第6城市群核心競爭力
李小加:
這個題目對我來說是非常不熟悉的題目,我學到的一個東西是“第6城市群”概念,本身對這一概念也在加以理解。我們今天談的是金融和主題連接在一起談,我現在談談自己粗略的想法。
我想談兩點:第一,在金融行業里、區域發展里什么是可為?什么是不可為?如果什么都是可為,那我們要很快作出決策可為什么。無論可為還是不可為,第6城市群在長三角地帶的核心競爭力在什么地方?這跟我們的金融是非常有關的。
剛才各位專家們也談到很多,但我認為金融這個問題既是主動的,也是被動的。我們作為金融家是要把有錢的人和沒錢的人、需要投資的人結合在一塊。也就是說,我們等于是一個水庫,這個水庫的水到處流,所以金融在很大意義上講是“水”,這個水就意味著要水到渠成才行。什么時候會成為割裂性的行為呢?只有大家覺得水不夠,感覺自己的水要肥水不流外人田,才會形成割裂性。如果大家在綜合區域里,感覺彼大于我,我可以使用的資源遠遠超過我自己的資源,那大家都會有一個拆渠的動作,要使所有的水流過我家。
我們拿自己的銀行放款也好、融資也好,最終是以自己所掌握的資源主動解決問題。但我認為這還是在于自家的水怎么用的過程中,這種行為還是解決不了堵截行為。如果真正把水引到自己家門口,我們要把所有的區域壁壘取掉。我們就又回到第二個問題,到底長江三角洲干什么能夠把外省的資源吸引到這個區域,大家不會進行惡性競爭。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這樣才能夠較好的平衡。但較好的發展是全國資金往這里流,全世界的資金往這里流,這樣才是一個城市群。
我們相比其他城市群來說核心競爭力在哪里?我們到底是價值鏈的一點還是價值鏈的一塊?如果一個城市覺得自己什么都有,又有消費、又有金融,它自成體系,在這種情況下,它只能采取自我保護主義,因為它沒有把自己放在價值鏈的一點上,如果我們能夠設計出這個價值鏈,我們在價值鏈上面,只要錢流過我們,我們就是勝利的,我們就是贏家。
再回過頭來看,長江三角洲和珠三角及其他城市群相比,看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到底在哪里。這個城市群要發展,就依托于上海。那我們就要看為什么有人去珠江三角洲,它依托香港,它為什么依托香港?我們上海有什么?上海有什么上海以外沒有的東西?上海對全國的資源來說、對全世界的資源來說是巨大的吸引力。我們有延伸的利益和延伸的金融流入上海以外,我們依托于上海周邊地區。
長三角的核心競爭力到底在什么地方?價值從哪里來?紐約經過100多年的工業革命,最后成為很重要的城市群。20年以來東京由純粹是制造業的城市成為了金融中心。這些發展速度多是加速度的城市100年的事情50年完成了,50年的事情20年完成了,20年的事情10年完成了,我們長三角必須要在5年內完成,否則就會被拋到后面。在中國最有可比性的就是珠江三角洲以制造業為主發展起來,成為今天的世界工廠。可你看看今天的世界工廠,我們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原始的基因是勞動成本低廉。而現在它是一個價值鏈、一個供給鏈已經形成了,就是說企業不要勞工,你的原材料提供者都在這個區域,你要想成功,你就必須到這里,這就超越了簡單的生產成本,這種現象在中國的經濟現象里已經很明顯了。
這種經濟具有一定的諷刺性,現在經濟是在帶著高額的失業率的情況下增長,這是非常綜合的矛盾體。大家都談其中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經濟過熱在什么地方呢?建筑過熱、資源過熱。我們把大多數的錢付給其他國家,但反過來看看我們的出口產品有沒有漲價?那么錢就不可能轉嫁下去,原材料國家大賺,中國在出口時把自己最好的、最便宜的勞工成本輸出了。
是不是制造業就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藥靈丹呢?在這種情況下很大程度上就是我們有大量的價值在流通系統里得以實現。我們在我們的流通領域里面、消費領域里面我們發現了大量的價值得以釋放。
回歸到我的主題,我認為長三角不可能回頭走加工業、制造業,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一定要走出硬件,走進軟件,使它體現出大規模的流通領域中的價值。這個消費群不僅僅是簡單的電器消費,應該是推廣到個性消費,我們的流通領域有大量的生命力,這個消費者要進入很多的軟性消費,因此我認為上海作為中國的文化中心、長期以貿易為基礎的基地,一定要發揮這個優勢,我們長江三角洲要超過別的城市群,必須要靠大規模發展流通,使得高附加值是在高效率的環境下產生的。金融就像水一樣,水能夠最快找到流出的方向,人只要不給它設檻,它就可以最快流出。
上海市政府一定要認識到長江三角洲的發展對它不是攤薄的,對它是增厚的,如果它一天不認為這是當務之急,那上海就發展不起來。從浙江、江蘇這一帶來看,他們的心態一定要表明不把上海發展好,長江三角洲也不可能發展好。真正的金融板塊的形成必須是利大于弊。紐約的“三州地帶”都有各自的稅收系統、法律系統,可為什么他們能夠坐在一起呢?他們認為只有把三個州的壁壘完全打通,這樣的情況下,金融就像水一樣,真正能夠流到最有效率的地區。就像全球化是什么意思?就是把地球變平了,使水能夠流到更有效率的地方去。
王國良:
李小加先生講到要打破壁壘,完全靠嘉興講嘉興的事、杭州講杭州的事、寧波講寧波的事,到時候誰都搞不上去,會形成惡性競爭。
下面請何迪先生發表演講。
依托市場優勢打造國際金融中心
何迪:
有幸受到康燕的邀請,能夠聽到眾多精彩的發言。如果我講的有不對之處,希望引起大家討論。
我講的第一點,上海要成為金融中心的目標和口號的提出有相當年頭了。將金融中心作為長江三角洲第6城市群發展的核心戰略之一,這種目標概念的提出,也引起了國內外的反響。第一個反響就是香港,如果上海成為了國際金融的中心,那香港地位怎么樣?所以引起了相當多的討論,包括目前長三角代替珠三角、上海代替香港,依然是未解決的話題之一。
我記起7年前我參加過一個會議,當時的市長徐匡迪為了化解香港這方面的問題時說“香港和上海的金融定位是不同的”。我們看到國內的一些反映,第一個是北京市提出的口號,北京要建成國際金融中心。5月19日我也參加了金融高峰會,同時這個月初在香港召開了金融圓桌會議的論壇。北京能夠成為金融中心的重要依據是:第一,決策機構都在北京;第二,外匯儲備、社保基金的錢都在北京;第三,占據中國銀行業最主要資源的四大國有銀行和兩大保險公司———人壽保險、平安保險,這些都在北京;同時,它又有環渤海經濟圈的支持,他們的目標是利用2008年的奧運商機,希望以這樣的運作將北京建設成為國內的金融中心。
廣州和深圳也提出了建立金融中心的概念,兩年前我參加過香港貿發局在廣州開的一個會議就是這樣,他們的依據就是要利用香港亞洲中心,或者是世界金融在亞洲的地位,這個地位和珠江三角洲的金融融合,以至包括香港的金融機構,把后臺轉移到珠三角地區。所以我想廣州有什么呢?廣州有地利,它就依托香港,依托香港這個跳板和國際的聯系。
相對來講,上海有什么呢?怎么應對呢?我認為上海有市場的力量。像方星海領導的上交所、有外匯交易中心、有期交所,平臺都給了上海了。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提出一個問題,上海這樣的市場力量,最終能否導致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有哪些制約因素?我認為金融中心的形成這不是上海說了算的,市場的框架有幾個重要因素在里面,比如說混業經營、跨區發展等等,還有利率、匯率的市場化,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金融中心的開放程度就如李小加所講的,如水一樣,是否能夠暢通是金融中心的另外一個重要的條件。我覺得市場的核心是有一個硬件所提供的交易平臺,它必須在你這個平臺上完成,不可能在別的平臺上完成。第二,我覺得交易環境的軟件建設包括了我們剛才所講的會計制度、法律制度、中介機構,像投資銀行都是依附在產業上,我們是為大企業服務的。我們要這些中介機構,從銀行、保險公司到會計、法律評估機構,而且以這些機構吸引到人才,而且這個地區能夠把人留住,這就是我們所講的市場的信念。
可以看到一些國際上的例子,他們怎么互相影響,把金融中心落位在哪個城市,金融業是服務業,沒有經濟的發展就沒有金融的高速發展,所以我們現在看到亞洲有三個金融中心,第一個日本、第二個香港、第三個新加坡。日本我們看得很清楚,它有它國家的地位,日元作為國際貨幣,它的經濟體量和經濟活躍程度決定了它成為金融中心,實際上它并不像香港和新加坡那么開放。所以講到香港和新加坡,從香港來講是股權交易、證券交易的中心,而新加坡是外匯交易,它得益于市場化的自由程度,而且新加坡政府也非常支持,讓外匯交易在那里可以得以實施。
從三個方面來看,第一是市場發展,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首先是資本、資金的自由流動,在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的時候,國際和國內資本市場相隔離的時候,我們只能做一些準備工作;第二是監管,我們還是有限度的;第三是金融政策。國際金融中心要有足夠的參與者在這里設立公司、設立總部,我們要搭好渠,能夠使水自然流到這里。我們要吸引更多國際、國內的大的金融機構在這里發揮。
王國良:
謝謝何迪先生的精彩演講。謝謝參會的嘉賓!
《國際金融報》 (2004年09月20日 第十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