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職業化:天涼好個秋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19日 17:12 經濟觀察報 |
本報記者 黃一琨 深圳、大連報道 1比0。禁區前4米。27歲的鄭斌將一記任意球送入對手球門的右下角,深圳健力寶隊中超半程奪冠。喧嘩驟起。9月15日19時57分,除了“視線被阻擋”的上海國際隊守門員江津外,“沒有絲毫反應”的還有坐在主席臺上的張海。23天前,他是深圳健力寶足球俱樂部的董事長。 人流漸去,深圳體育場的燈也依次一盞一盞地熄滅。一身黑衣的健力寶隊主教練朱廣滬突然提高嗓音對圍著的記者說:“我們是代表深圳在比賽,但誰來過問過我們一句?誰來關心過我們?……你想想,在4個月沒發工資的情況下,這支隊還能表現得這樣,要付出多少代價?” 遼寧足球俱樂部總經理張曙光也在承受著同樣的苦痛。他的俱樂部正深陷三角債的泥淖,贊助商拖欠了大半的贊助費,而他本人正在絞盡腦汁地找錢補上球員被拖欠了兩個月的工資和三場贏球獎金。 在一些人看來,十年來的中國足球職業化改革,最大的特征是那些莫名其妙的“熱錢”,它們曾經毫不在意回報,蜂擁而至,又在匆忙間悉數退場。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投資人都在抱怨回報的慘淡,就像《體壇周報》的主筆周文淵所說:“中國足球步入冰河期,十年了,幾乎所有的俱樂部還處于巨虧的狀態中。”但是,也的確有人通過它獲得了遠遠超過這個市場范疇的收益。 無可奈何花落去 “國有企業(的介入)是破壞中國足球走向市場經濟的最大病根。”9月8日,張曙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認為,十年職業足球,投入的兩次高峰分別發端于兩家國有企業——寰島集團(原公安部下屬企業)和中遠集團。在當時的轉會市場上,前衛寰島俱樂部被人戲稱為“錢喂俱樂部”。中國球員年薪過百萬就肇始于前衛寰島,后來中遠集團又把這一數字變成了三百萬。2001年接手當時還身屬甲B的上海浦東隊后,為了爭取球隊升入甲A,中遠為球隊開出的贏球獎金是:在單場40萬元的基礎上連勝累計;每多一個凈勝球加10萬。結果全年投入超過1億,不但創下甲B聯賽投入紀錄,連甲A球隊都自嘆不如。如愿沖A并改名上海中遠之后,中遠仍頻出大手筆,分別以950萬和900萬購進兩名球員。2002年,上海中遠僅在引進球員一項上就花了3500萬。 國企之所以舍得一擲千金,張曙光認為原因在于足球被一些地方政府看作是凝聚一方民心、穩定社會的重要工具,因而大力介入這一領域。國有企業樂于做“前臺老板”,而更大的“后臺老板”是那些熱衷于足球的省市領導。無論換教練、找外援、球員轉會、俱樂部股份重組或轉讓,都取決于當地政府,俱樂部幾乎都沒有話語權,這種做法違背了足球市場的經濟規律。 “在這樣的初衷下,人們看到山東電力集團注資魯能、上海市政府出面改制申花、遼寧省政府阻擾遼足搬遷北京……一幕幕非經濟手段在甲A屢見不鮮。”著名足球評論員汪大昭說。 時至今日,還有不少人懷念在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創辦之初的燃情歲月——那些狂熱的球迷和一樣狂熱的贊助商。但自1997年以后,由于地方政府的強勢介入、黑哨賭球的大肆橫行以及足球管理水平的不足,止步不前的不只是中國球員的競技水平,那些曾經出手闊綽的國企也悄然息聲。 “現在買得起球隊的人很多,但是養不起。”張曙光說。在甲A時代,一支足球俱樂部的支出,大頭是球員、教練員的工資和獎金,占到俱樂部年支出的50%以上,平均在1000萬至1500萬元之間。單就獎金而言,俱樂部為單場比賽所設的贏球獎金一般在35萬元至80萬元,打平減半,輸球沒獎。一支中等水平的球隊一年獎金至少在五六百萬。贏球越多,獎金越高。再加上比賽差旅費、后備隊的訓練補貼、俱樂部管理費用、足球場租賃費用、購買球員、聘請外援和外籍教練等幾大項,甲A俱樂部的年支出一般在三四千萬。進入中超聯賽以后,門檻有所抬高,按照張曙光的說法,一年的投入當在5000萬元左右。 至于俱樂部的收入,大致分為兩塊:一是由中國足協統一經營所得后平均分配給俱樂部的收益,包括出售聯賽杯名冠名權、場地廣告(40塊中的24塊)和電視轉播權轉讓費等,每年大約450萬元;二是俱樂部自主經營開發的收益,如球隊和俱樂部的冠名權、門票收入、場地廣告(40塊中的另外16塊)、球衣廣告、賣給地方電視臺的電視轉播費、商標經營權以及少量社會贊助等。由于不同地區經濟水準存在差異,也會對俱樂部經營收益產生影響(主要體現在俱樂部的冠名權和廣告上),各俱樂部間的“貧富”差別很大,大體在1000萬至4000萬元。一般來說,一個俱樂部一年掙到2000萬元就屬難能可貴。 兩相對照,張曙光說,遼足每年收入相對于支出的缺口在50%以上,而十年以來,“沒有一家俱樂部靠自身能掙錢。” 截止到2003年12月國資巨人紅塔集團“金盆洗手”,人們搬起手指一數,發現曾經叱咤于聯賽的國企紅金龍集團、華晨集團、平安保險、全興集團早已不在。 剩下的則在掙扎。 “只要有可能,我們還要支撐下去。”青島頤中集團的執行總裁劉青文曾對媒體表示。但他也承認,在集團內分管足球的經歷讓他“倍感痛苦。”1997年,當時的青島市領導點名頤中接手青島足球,八年以來,成績平淡的俱樂部沒有如領導所愿把足球變成青島的“城市名片”,但為此已經付出了7個億。而當煙草行業不景氣的時候,這一包袱更顯沉重。今年3月9日,在頤中集團發展戰略大會上,董事長蒲強回顧了一年來集團發生的“重大事件”,其中提到了包括煙草、汽車以及其他產業板塊結構調整所取得的成效,但對足球只字未提。 由實力更為雄厚的山東電力投資的山東魯能俱樂部,情況也并不樂觀。總經理董罡表示,占國外俱樂部收益55%的電視轉播權,在魯能卻是零,因為在地方看來,足球起的是提高凝聚力的作用,怎能向地方電視臺收費?國外俱樂部的門票收入占總收益的25%,魯能的票房在全國數一數二,也只能達到1000萬,其他廣告和產品開發,雖“努力去做”,也只能收回1000萬。各種收入都算上,魯能俱樂部每年仍需要股東“輸血”5000萬。 國企尚且如此,民營企業更是無法承受這樣的豪賭。陜西國力俱樂部的老板李志民已經因為足球而不名一文。記者多次撥打他的手機無人接聽,但是知情者告訴記者,熟悉他的西安市民曾經多次看到他——這個一度因為地產開發而腰纏萬貫的商人——在路邊大排檔吃面條。 長期關注足球市場的周文淵說,不徹底的職業化改革留下了莫大的體制黑洞。由于足協及其下屬公司壟斷了從聯賽冠名權、主贊助商、場地廣告到電視轉播權等大部分的足球資源,又動輒強制聯賽讓道,使得正常和正當的足球產業經營根本無法展開。一位足協的工作人員則抱怨說,足協下屬的開發公司雖然壟斷了大部分資源,但是不要說給俱樂部的商務開發分成,就是上繳足協的利潤也很少,“只夠掏足協工作人員的盒飯錢。” 似曾相識燕歸來 只要地面上有裂縫,水就會流進去;只要有市場,帶著錢的人就會進來。為中國職業足球聯賽折腰的英雄尚不能說無數,但很多名字因為足球而變得響當當也是不爭的事實。30歲的前深圳健力寶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同時擔任深圳健力寶俱樂部董事長的張海和33歲的大連實德集團總裁、大連實德俱樂部董事長徐明,就是當下職業足球市場上的兩位“大人物”。他們用各自的方式,構建了足球市場上的兩大勢力——“健力寶系”和“實德系”。 按照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衛東的說法,張海與徐明的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以足球作為資本運作的傳媒和載體,經營的是足球之外的產業。 作為昔日“凱地系”的靈魂人物之一,張海素有“資本獵人”之稱。2002年1月15日,在健力寶股權轉讓簽字儀式上,年僅28歲的張海身份是浙江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的副董事長,這家公司拿到了健力寶80%的股權。但是,浙江國投只是法律意義上的買家,早在2001年6月,東方時代投資公司受讓了浙江國投23.87%的股權,成為其第二大股東,而張海正是東方時代的董事長。2002年12月30日,健力寶集團從平安保險手中全資收購深圳市足球俱樂部,張海成為新掌門。 在健力寶俱樂部的兩大股東中,健力寶集團只占有俱樂部10%的股份,余下90%的股份屬于三水市正天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三水正天”),這是一家由張海、祝維沙和葉紅漢組建的私人公司。8月25日,健力寶集團正式宣布,張海已辭去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的職務,同時也不再擔任深圳健力寶俱樂部董事長一職。接替健力寶集團總裁職務的是祝維沙,葉紅漢則擔任了俱樂部的董事長,兩人分別持有俱樂部28%和32%的股份。 “我們每年從健力寶2億元的廣告費中拿出一部分支撐深圳足球。”張海在電話中對記者詢問的俱樂部運營問題做出如此回答。在深圳采訪期間,記者輾轉拿到了健力寶俱樂部的一些財務資料,從中或可看出更多的端倪。 股東對俱樂部的投入無非兩種形式:增資擴股和購買俱樂部的服務廣告。2003年,健力寶俱樂部的股東只支付了廣告合同金額一半的現金,2004年尚未簽訂廣告合同。 從形式上看,增資算是股東真正的投入,但目前的政策只能監督股東是否投入過,對驗資以后股東對資金的使用并無實際上的限制。2003年,健力寶俱樂部獲得的投入只是利用健力寶集團的擔保獲得的5000萬短期貸款。2004年俱樂部兩大股東按比例增資1億元,其中的5000萬被用作償還上一年的貸款。從健力寶俱樂部的現狀分析,這剩下的5000萬似乎也并沒有完全投入運營。在今年的轉會市場上,健力寶購買球員的開支不會超過1000萬,而除此之外也未傳出俱樂部有別的投資舉動,但在8月份張海下課之前,俱樂部已經爆出拖欠球員4個月工資及獎金700多萬的消息。 “錢應該是被轉走了,金額應該在2000-3500萬之間。”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審計師在分析了記者提供的財務資料后說。“就算今年沒有收到任何廣告費、轉播費之類,半年的開支應該不會超過2000萬,如果資金沒有被轉出俱樂部,5000萬的投入肯定還有很大部分剩余,不可能連球員工資和獎金都發不出。”記者從俱樂部內部了解到,一家名為三水市裕龍實業投資有限公司的企業今年確實從俱樂部抽走了2100萬資金,該公司與三水正天有著完全一樣的股東和股權結構。 張海對記者表示,俱樂部經營難度大,“今年收入還不如去年”。但事實上,困境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俱樂部的兩大股東造成的。從財務審計報告中,記者看到,目前俱樂部的兩大債務人正是三水正天和健力寶集團。前者欠俱樂部廣告費2380萬,后者欠俱樂部股權轉讓費1800萬。2003年,俱樂部的賬面收入主要是3600萬的冠名費(實際收到現金不到一半)、550萬的門票費、350萬的賽場廣告牌出售費,加上其他收入總共不到5000萬。不難看出,股東購買的冠名收入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如果三水正天遲遲不支付冠名費,俱樂部的收入自然難以超過去年。投資不到位,到了的錢又被抽走,如果當事人不開口,誰又能解這其中的奧妙? 與傳說中“資金鏈繃緊”的健力寶集團相比,大連實德集團有限公司的日子似乎要好很多。在近日商務部發布的“第三次公布原油、成品油非國有貿易進口經營備案企業名單”中,大連實德名列其中,這意味著這家民營企業獲得了可能獲利豐厚的成品油貿易牌照。聯想到2003年11月,實德集團發起并成立的生命人壽保險版股份有限公司(國務院特批的4家保險公司之一),人們很難不詫異徐明的能量之大。 徐明21歲下海,在1992年成立大連實德機械工程公司后便拿下了大連站前勝利廣場、星海灣移山填海、金石灘國際高爾夫球場等30多個大型土石方工程。當足球還被視作大連的“城市名片”而廣泛推廣之時,實德在1999年被“點名”接手了大連足球。 隨后,實德集團以化工建材為主業,擁有了大連、成都、嘉興、珠海、天津五大生產基地,而為了“業務發展需要”,在建基地之前,實德先后收購了四川和珠海的足球俱樂部。 “我們老板一年有1/3的時間在國外,誰也不知道他在考慮什么,他好像是從火星上來的。”一位實德集團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一位長期跟蹤報道實德俱樂部的記者則認為:“在徐明的產業規劃中,足球從來都是一塊用以聯眾的敲門磚,和眾多準備與足球剝離的大腕不同的是,徐明還想繼續在足球上搞出點名堂,當然是為了主業。” 按照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衛東的劃分方式,十年職業足球經歷了三個階段:1994年初到1997年是產品經濟自給自足為主要特征,產業或金融資本進入,看中的是足球給企業自身帶來的廣告效應;1998年到甲A后期是商品經濟以交換為主要特征,足球成了交換的工具,可以從地方政府手中獲取稅收優惠、土地批租、上市額度等一系列好處。這也是一些俱樂部老板雖然明知在中國玩足球掙不了錢,但仍前赴后繼進軍足球圈的主要動力;目前是“符號經濟”,也就是徐明與張海式的資本運作。 “這個市場的特點是,資本運作規則合拍于關系運作的規則,產權控制權服從于潛規則。”羅衛東說。 9月15日晚,球賽剛剛結束張海即匆匆離去。發泄完憤怒的朱廣滬不忘對記者補充說:“集團新領導班子已經承諾,現在的關鍵是把生產轉動起來,只要生產好起來了,資金就能滾動起來。”而在此前一天的大連市人民體育場,實德俱樂部的工作人員意外地在場邊的教練席上看到了老板徐明。一家當地媒體說,徐明在忙完成品油經營牌照的申請工作之后,終于有時間關心一下足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