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世界經濟論壇首席執行官何塞·瑪利亞·菲格雷斯(Jose-Maria Figueres)
中國的GDP增長果真像經濟學家預測的那樣達到每年7%,10年以后中國的經濟總量就將比現在增長一倍。那時,中國需要重新思考:應當如何應對與現在完全不同的經濟和貿易環境呢?
在有些國家統計數據中的各項指標高低不一的同時,也有些國家在增長速度和增長質量之間取得了平衡。中國是否有能力在未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是否有能力控制這條分界線。
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及其近期表現出的過熱勢頭一直為眾多國際媒體所關注,但是,最值得關注的問題并不是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也不是中國經濟將實現“軟著陸”還是“硬著陸”。人們應當關注的是中國經濟在未來全球經濟中的表現。假如在未來10年間,中國的GDP增長果真像經濟學家預測的那樣達到每年7%,那么,根據復合增長率理論,中國的經濟總量就將在10年以后比現在增長一倍。但是,如果僅把目光放在數字上,就會對地區和全球范圍內發生的深刻變化視而不見。舉例來說,中國目前的GDP分別是日本和美國的三分之一和八分之一,試想一下,數十年后這種經濟對比關系完全顛倒過來,我們就會明白,中國及其貿易伙伴們需要重新思考:到了那時,各自應當如何應對與現在完全不同的經濟和貿易環境呢?適應性: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
過去20年里,流行一種被稱為“國家競爭力”的分析框架,各個國家用其評價未來的經濟發展。簡言之,競爭力研究的是一個國家使本國的人均GDP持續高速增長的能力。亞洲國家的成功無一例外地證明了政府政策的重要作用,政府通過制定恰當的框架和支持(如:向教育系統提供大量資金支持、投資新技術領域、保護產權、刺激居民儲蓄、促進公司治理結構升級等),使企業實現興旺發達。亞洲的挑戰在于,政策制定者雖然大都非常適合于解決“技術性問題”,卻沒有意識到要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適應性”問題。
近期中國經濟增長中出現的挑戰,無論是銀行業不良貸款問題,還是打擊侵權盜版、制假售假問題,都不乏應對之道。相比之下,人們會發現,中國的能源消耗、環境保護和人口問題是完全不同性質的挑戰,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適應性挑戰”。
亞洲各國為了獲得加快本國經濟發展所需的稀缺能源而重新結盟,亞洲的地緣政治地圖將因此而改變。美國仍是世界上頭號石油消耗國,中國和印度去年的需求增長名列前茅。中國目前的石油消耗量占全球總消耗量的13%。與此同時,中國的國內能源供應仍以煤炭資源為主,而煤炭對環境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中國所面臨的適應性問題——同時也是世界面臨的適應性問題是:如果中國按照其主要貿易伙伴的消耗模式發展下去,就將危害到環境,進而危害到人民健康。
中國發展面臨的第二個適應性問題與國內需求和基本建設投資相關,尤其與城市周邊地區息息相關。其正面效應是中國不會對全球貿易不平衡狀況推波助瀾,并極大地推動亞洲經濟的增長,其負面效應是導致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根據目前的預測,20年后,中國城市人口將占到總人口的60%。與這種人口轉移對應的基礎設施需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是巨大的,這將導致人均能源消耗量和基礎材料消耗量的大幅增長。增長:速度與質量必須平衡
競爭力作為一個有力的分析框架,在這種情況下特別有價值。它可以讓你明白一系列變量是如何深刻影響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的,這些變量包括的問題有:教育問題、公共管理、法律控制、環境保護和技術。這種框架對中國這樣的經濟增長型國家來說是有利的,因為它們制定的宏觀經濟政策和其他政策最終都要影響到競爭力。一個聯系到中國的能源和環保問題并設法進行控制的框架,對于決策者解決這一適應性問題大有裨益。
年初中國制定了試驗性的框架,根據這個框架,中國選擇了幾個試點省份,要求這些省份計算“綠色GDP”,這是值得稱贊的。當然,由于缺乏標準變量,這仍是一個挑戰,但畢竟讓人們看到了一種承諾:中國能夠在“快速”增長和“理性”增長之間找到平衡。
人們大都承認,在有些國家統計數據中的各項指標高低不一的同時,也有些國家在增長速度和增長質量之間取得了平衡。在今天這樣一種石油價格接近每桶50美元、城市不斷接納新的居民的形勢下,我們多數人應當同意,中國是否有能力在未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是否有能力控制這條分界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