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宇
一藥多名給消費者帶來了諸多不便。
曉熊攝
在太原市一家藥店,前來買藥的陳先生說,不少原本他很熟悉的老藥紛紛改變名稱,換了包裝。如傷風膠囊現在叫氨咖黃敏膠囊,咳特靈現在改成馬來酸苯那敏片。而改變了“行頭”的藥價都不同程度地漲了價。
在太原市第二人民醫院,藥劑科副主任郝志仙給記者拿出兩種名稱的一種藥。這種藥的化學名稱叫門冬氨酸鉀鎂,是用于治療低血鉀的西藥。一盒產自安徽,其商品名叫潘南金,每支10亳升,每支1.28元,另一盒產自浙江,商品叫維歐路,每支52.64元。郝志仙說,每支維歐路的劑量最多相當于兩支潘南金,而維歐路的價格卻與潘南金的價格相差許多倍。還有兩盒藥,一種商品名叫先鋒必,另外一種商品名叫利君派同,其實這兩盒藥是一種藥,他們的化學名都叫頭孢哌酮鈉,都是第三代頭孢類抗菌藥物,但兩者價格卻相差40元。
郝志仙說,有些生產廠家在改變了藥名和包裝后,同時也在藥效、質量、降低副作用方面以及制作工藝上有所提高。但只換名不換藥的現象的確存在,有的生產廠家為了使自己的藥品能夠進入醫保銷售,就更改商品名,改進包裝,而藥品質量并沒有提高。河南省淮陽醫院藥劑科科長常怡勇說,一藥多名給一些生產廠家造成了虛高定價、牟取暴利的機會。目前市場上出售的藥品換個新名字價格提高幾倍甚至幾十倍的現象普遍存在,實為“換湯不換藥”。許多消費者常常把冠以新名的藥誤以為是新出產的高療效高質量的藥,不惜大價錢購買,而療效并沒有提高多少。
太原市第二人民醫院院長劉增林認為,不少患者把藥價高歸咎于醫院的賣價高。其實每一種藥品的價格都是由國家有關部門來定,國家對醫院的藥價有嚴格規定,醫院的藥價最多只能高于進價的15%。許多高價格的藥品就是生產廠家在老藥的基礎上更換藥名和包裝后“搖身一變”而變出來的。
《市場報》 (2004年09月17日 第十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