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呂曉宇
合肥某大藥房的幾層貨架上,均為不同藥名的同一種藥,有時就連專業藥師都被弄蒙了。
熊光明攝
一藥多名,說到底,是受經濟利益驅動。
近年來,藥價高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因此,不少藥品生產和經營企業紛紛打出了降低藥價,還利于民的旗幟。但是,藥價降下來,企業如果實現不了規模化的生產和經營,其效益必然下降。于是,有些生產企業便在藥名上動起了腦筋———或者將老藥改換包裝、劑型,冠以新名;或者直接將其生產的某種藥品更名變姓。其目的,無非是讓這些老產品以新面孔上市,讓藥學知識并不豐富的普通老百姓誤以為這是新藥,從而提高這種“新藥”的售價,牟取更多的利益。這種情況,從本版今日刊出的文章中可見一斑。
對于這種現象,有關專家也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本版將其同時刊發,希望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盡快出臺相關政策,使老百姓在買藥時能少花些“冤枉錢”。
———編者
現在,藥品生產行業競爭日趨激烈,記者發現,同一種藥少則有三四個名字,最多的有20多個名字,而這些藥的價格相差甚遠,有的藥被不同的廠家換一個商品名,換一個包裝身價就暴漲,給普通消費者帶來了諸多不便。
藥品行業競爭激烈的突出表現是,幾家藥廠甚至幾十家藥廠同時生產一種藥品,而各個廠家生產的同一藥品大都又有自己的商品名,這樣就出現了一種藥品幾個名字甚至幾十個名字的現象。不要說是普通的消費者,就是執業的醫生和藥師也很難記全。
近日,記者走進太原市并州路一家大藥房。在處方藥柜臺前,記者問一位銷售人員,有沒有頭孢曲松鈉,這位銷售人員介紹說,這種藥有四五種,都是各地不同藥廠的產品。記者發現,由于商品名不同、產地不同,它們的價格相差很大,有的100多元,有的30多元,有的不到8元錢。當記者問到為什么同一種藥價格相差幾倍時,銷售人員回答說:“可能是生產工藝不同吧。”記者又問:“到底在哪些方面不同?”這位銷售人員笑了笑說:“太細的東西我也說不上來。”
河南淮陽人民醫院藥劑科科長常怡勇從事藥劑工作20多年,他對一藥多名的現象作過專門的調查。常怡勇介紹說,頭孢曲松鈉是一種抗菌藥品,這種藥的不同名稱遠不止三四種,它的不同產地、不同藥廠的其他名字還有頭孢三嗪、羅氏芬、麗珠芬、菌必治、菌得治、抗菌治、康力舒、頭孢三嗪噻吁等20多個,但這些藥的化學名都叫頭孢曲松鈉。還有羅紅霉素,還有羅力得、邁克羅德、嚴迪、郎素、羅希紅霉素、肟西紅霉素、羅邁新、羅紅霉素膠囊等十幾個名稱。常怡勇說,藥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它關系到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必須合理應用。一藥多名給合理用藥帶來了諸多不便,很容易造成重復用藥,導致藥物中毒的嚴重后果。
一藥多名,也給臨床醫生帶來了困難。據業內人士估計,一個400張床以上的綜合性醫院,每位臨床醫師要與100-200個藥名打交道,如果平均每一種藥有3個異名,就要記住五六百個左右。據一些醫院統計,各醫院使用藥名近1900種,按平均每種藥3個異名,藥劑師要跟6000個藥名打交道,相當困難。
太原市第二人民醫院藥劑科副主任郝志仙說,現在藥品名稱三天兩頭就換一個新的,有時就連她也被弄蒙了。郝志仙認為,一藥多名確實給老百姓用藥造成許多不便。郝志仙告誡消費者,如果到藥店買藥自療,都必須分清藥名和成分,弄清自己現在正在服的藥以及新購買的藥是不是存在名字不同成分相同的現象。
《市場報》 (2004年09月17日 第十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