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艷霞
不經裁剪,不修邊幅,要的就是參差美、殘缺美。作家姜德明今年收到好幾本毛邊書,南京一位學者寄來的學術專著《插圖本》至今還在手邊時常翻動。不僅如此,姜德明還把對毛邊書的喜愛傳遞給了朋友,他主編的《北京乎》以粗糙面目出現在不少知己的書桌上。不過,令姜德明意外的是,毛邊書如今已經不僅專為老文人所愛,一些年輕人也加入到“毛
邊一族”行列中。
熟悉毛邊書的人清楚,所謂毛邊書是不經裁剪的書,主要是為了使讀者閱讀時,手持裁紙刀,悠閑地裁開書頁,細細地品讀。它最早源于德國、法國、英國等歐洲國家,后來傳至日本,上個世紀初來到中國。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毛邊書得到了以魯迅為代表的作家的寵愛,巴金、魯迅、茅盾等作家都樂于推出其新作毛邊本。
喜愛毛邊書的人有充分理由。《芳草地》雜志主編譚宗遠說,圖書經過精心切割之后,往往喪失了原有的趣味,每次自己動手裁書,過程真是樂趣無窮。每期《芳草地》因此會留出幾十本給那些“毛邊一族”。姜德明認為,毛邊書天地頭寬闊,整本書舒朗、美觀,表現出一種原始美。而這種看起來毛毛糙糙的書邊,更體現出參差美、殘缺美。再有,毛邊書摸臟了、看壞了,經過自己剪裁,又是一本新書。
毛邊書最近大有流行之勢。對此,有專家分析認為,毛邊書文化走出書齋,走向更廣大的讀者,表明當下文化環境的更加寬松,人們審美取向的多元化。
毛邊書走紅還因為它現在已成為收藏界中的熱門貨。藏書家謝其章認為,毛邊書價格已炒到缺少理性的地步,尤其是老版書毛邊本燙手,在幾次拍賣會上,《北美印象記》(1929年上海金尾書店版)以990元成交;魯迅編《唐宋傳奇集》(1934年上海聯華書店版)以990元成交。
盡管喜愛毛邊書的人越來越多,但讀者仍感到美中不足。它們往往數量極其有限,印數上萬的圖書只有上百本毛邊書,因此在書店鮮見,而只在作者及其圈內人中間流行。能否擺到書店的貨架上,這是一個值得出書的和賣書的關注的事。
《市場報》 (2004年09月17日 第二十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