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業面臨“內憂外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14日 16:00 中國經濟時報 | ||||||||||
    最近,中國汽車行業比較煩——銀行限貸、產銷率下降、庫存增加、產品降價、老百姓“持幣待購”等等,似乎應驗了中國的一句老話:“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一方面是市場快速下滑的“內憂”,一方面是銀行信貸“緊箍咒”的“外患”。于是,有人說,中國汽車產業的暴利時代結束了,好日子到頭了。又有人說,這全是宏觀調控惹的禍,中國汽車產業將象1993、1994年宏觀調控時一樣將進入一個漫長的調整時期。那么,中國的汽車市場和汽車產業到底發生了什么?我們該如何看待目前中國汽車產業面臨的困局呢
    2002年和2003年中國汽車市場的“井噴”行情,使中國汽車產業長久的“壓抑”和“郁悶”得以集中的釋放,汽車企業和經銷商也樂于忙著造車、賣車,忙著數錢,根本無暇去想“井噴”之后的事情。其實,只要頭腦稍微冷靜一下,就可以明白,“井噴”并不是市場的“健康態”,靠“井噴”行情來支撐發展更不是產業的“健康態”。     對這次由汽車市場波動而引發的行業困境,很多人認為是由宏觀調控政策引起的。對此,我不敢茍同。第一,從國家宏觀調控的角度看,政府部門從來沒有把汽車產業列為重點調控的行業,限貸完全是銀行的自主行為,是銀行對汽車行業風險增加的正常反應,即使沒有宏觀調控,銀行的限貸行為也可能發生;第二,引發這次行業困境的直接原因是市場需求的快速下降,汽車生產企業和經銷商對此缺乏足夠的準備而造成的,銀行限貸只不過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例如,銀行限制汽車消費信貸,但我國的分期付款購車只占購車總量的20%,因此,總體上對汽車需求影響并不大。經銷商資金面緊張,根本原因在于產品銷售不暢,庫存急劇增加,而銀行限貸只不過加劇了這一狀況。因此,我們認為,目前汽車行業面臨的困境主要不是由宏觀調控引起的,而是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正常調整,它根本不會像93、94年宏觀調控那樣引發汽車行業長達6年的疲軟行情,因為,市場環境完全變了。93、94年時,我國轎車市場的需求主體是公務用車,約占總需求量的70%,而私人用車只占30%,F在,私人用車占轎車總需求量的75%左右,公務用車則只占25%左右。宏觀調控一般對公務用車和經營用車影響比較大,對私人用車影響則比較小。因此,93、94年的宏觀調控對我國汽車市場的影響是很大的,而現在則相對較小。     老百姓“持幣待購”無疑是這次市場波動的直接導火索,而且我預計這種“持幣待購”現象還將維持到2006年上半年。其理由在于:第一,從今年開始,中國汽車產業才真正進入了一個激烈競爭時代。主要標志有兩個,一是價格競爭的重點從低檔產品轉到了中高檔產品;二是競爭主體從非主流企業轉到了以跨國汽車公司為背景的大集團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是你死我活的,是極具殺傷力的。因此,近兩年將是我國汽車價格急劇變化的時期。第二,在我國加入WTO的過程中,有兩個階段會出現“持幣待購”現象。一個是正式加入WTO之前。大家往往寄希望于加入WTO之后汽車價格有一個大幅度的下降而采取“持幣待購”。近兩年汽車市場的“井噴”行情實際上就是前幾年“持幣待購”所積壓的購買力的集中釋放。一個是過渡期結束前。大家都在等待關稅最后調整到位,進口車和國產車價格趨于平穩。目前出現的“持幣待購”現象就是這一階段消費者的正常選擇。第三,目前的“持幣待購”是對過去兩年“持幣搶購”現象的休養生息和糾正。今后老百姓的汽車消費將由非理性階段進入理性階段。     但老百姓的“持幣待購”現象是暫時的,它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影響是短期的。從中長期看,中國汽車消費的“百姓化”趨勢剛剛開始,個人需求將是中國汽車產業持續發展的長久動力。只不過經過這次調整后,市場不可能再有“井噴”行情的出現,平穩發展將是今后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常態。中國汽車產業的暴利時代結束了,但好日子并未結束。不知道中國的汽車企業作好應變準備了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