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回應“淮河治污數字游戲說”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14日 10:42 法制日報 | ||||||||||
本報記者 郄建榮 針對前一個時期有媒體關于“淮河治污10年花費600億、淮河水質回到原點、有關部門為實現淮河治理目標修改水質標 準”等報道,中國環境規劃院副院長、資深環境專家鄒首民研究員日前對于報道涉及
關于淮河治污投入600億之說 鄒首民說,據統計,十年來,淮河流域累計投入治污資金約193億元。個別記者報道所說的600億元投入純屬子虛烏有。據鄒首民介紹,無論是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還是國家環保總局都沒有600億的說法。 關于污水團的成因 據鄒首民介紹,淮河流域降雨集中,每年初汛,淮河都要發生大大小小的污水帶和污染事故。主要原因是淮河及其支流閘壩較多,各地為農灌之需,均在各閘壩內蓄水,以便抗旱。自去年枯水期以來,淮河上游各大大小小的閘壩基本上處于關閉狀態,閘上蓄積了大量的污水。隨著汛期來臨集中棄閘放水,閘內蓄積的污水隨徑流直接進入淮河干流,短時間內對淮河干流造成巨大的污染沖擊負荷,遠遠超過水環境的自凈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生水污染事件是必然的。 鄒首民說,客觀地講,此次淮河污染事故的發生,主要原因是由于閘壩集中棄閘放水造成的。關于閘壩的調度問題,多年來專家們一直呼吁應保持合理的下泄流量,避免汛期集中下泄,造成水污染事件。水利部也曾專門就閘壩調度管理問題提出過有關要求,如《關于加強閘壩調度管理工作的通知》。但實際上,流域內已有的閘壩和水庫在最初建設時未考慮環保和生態的要求。鄒首民說,如果沒有眾多的閘壩,淮河水體的自然屬性不被人為改變,淮河絕不可能每年初汛時周而復始地發生大規模的水污染事件。鄒首民也指出,淮河流域工業污染達標成果還比較脆弱,有的地方甚至反彈嚴重,多數城市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道,面源污染還缺乏有效防治手段等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關于淮河十年治污成效 鄒首民指出,客觀地講,淮河污染治理確實還存在不少問題,特別是一些支流污染依然嚴重,治理速度趕不上污染速度。但在看到問題的同時,應當客觀評價淮河治理成果。如果沒有這十年的努力,淮河的情況可能會比現在糟糕得多,今年的污染事件可能要嚴重得多。 鄒首民認為,淮河十年治污成效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一是“十五”重點治污工程建設取得一定進展。淮河“十五”計劃確定了488個工程項目,目前共有136項已經完成,占28%;171項在建,占35%;二是工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工業污染負荷的比重由治理前的70%下降到目前的40%左右;三是生活污水處理量大幅度增加,治淮初期,沿淮四省沒有一座城市污水處理廠,目前已建成城市污水處理廠56座;四是排污總量得到一定削減。2003年,主要污染物COD(化學耗氧量)入河量比1994年削減了50%左右;五是淮干水質得到改善,部分支流有所好轉。十年來,淮河干流高錳酸鹽指數濃度值總體呈下降趨勢;六是沿淮群眾的環保意識有所提高。 鄒首民說,污染治理需要時間和長期不懈的努力,控制污染反彈也同樣是長期、艱巨的工作。因為一次污染事故就全盤否定國家10年治淮的進展,缺乏科學、客觀的態度。 關于水利與環保部門的統計數據 據鄒首民介紹,在“九五”治理工作的基礎上,國家環保總局會同國家發改委、水利部等有關部門和沿淮四省政府共同制定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計劃確定2000年淮河入河COD排放量為81萬噸。根據2003年的同步監測結果,淮河全年COD入河量為71.2萬噸,比2000年的81.2萬噸削減了12.3%,與1994年150萬噸相比削減了53%。 關于淮河COD排放數據,鄒首民說,環保部門和水利部門數據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環保部門是根據國務院批復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的要求,公布入河排污量,而水利部門公布的是污染源的排放量,入河量和排放量是沒有可比性的。國家環保總局也有污染源的排放量數據,依據2003年的環境統計年報,淮河流域COD排放量為101萬噸,與水利部門123萬噸相差22萬噸,主要原因是水利部門的數據系一次監測或兩次監測數據的平均值乘上365天所得;而環保部門則是每月進行監測,監測的平均值乘上企業實際生產天數計算所得(一般企業扣除停產檢修時間,330天為正常生產工期)。有媒體所說“環保部門按一年225天計算,水利部門按一年300天以上”的說法是不確切的,據核實,安徽省環保部門有關負責人也并沒有說過這樣的話。 鄒首民特別強調,在國務院“三定”方案中,規定環境污染事故信息由國家環保總局負責對外統一發布。因此,任何其他部門自行發布的環境質量狀況均屬無效。 關于國家水質標準問題 據鄒首民介紹,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是國家環保總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經濟、環境、技術方面的專家,綜合考慮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階段和治理技術水平后制定的。我國首次制定并實施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是在1983年,其間曾于1988年、1999年和2002年進行過三次修訂。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在全國范圍內都適用,并不是專門針對淮河制定的。從標準值來看,目前,淮河的地表水標準有的比以前放寬了,也有的比以前更嚴格,還有一些未作改動。有媒體說“為了完成2000年淮河變清目標,有關部門提前更改水質測定標準”的說法是不實的,也是不負責任的。 要建立淮河治污的長效機制 淮河流域總體上處于經濟欠發達地區,面臨著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雙重壓力。為此,鄒首民認為,為推動和加快淮河治污進程,按期實現上述年度工作目標,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大力完善市場的基礎作用,標本兼治,重點抓落實。 鄒首民告訴記者,最近,溫家寶總理、曾培炎副總理等國務院領導專門對淮河治污問題多次做出重要批示。鄒首民說,借鑒國際上水污染控制的教訓,亞行世行專家一致建議,強化國家環保總局的權力;撥給足夠的資金,幫助城市污水系統的建設,尤其是城鎮污水的下水道管網;對違法排污行為給予重罰;全面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 對此,鄒首民也提出了他的建議,他認為,當前要重點抓好六方面工作。第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把淮河治污工作情況和轄區出境水質變化情況作為衡量該區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狀況的重要指標,列入地方政府領導年度考核和目標責任制,逐級簽訂治污目標責任書,實行責任追究制度。第二,鞏固并提高工業污染防治成果。淮河流域應加大排污許可證管理,全面實行排污許可,禁止無證排污;加大環境監管力度。第三,加強和改進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督促各地進一步提高污水處理收費標準,強化污水處理費征收。第四,強化生態基流保證措施的落實。加強生態用水保障措施的研究和實施工作,合理利用水資源,保持淮河主要閘壩小流量下泄,保證合理的生態基流,以豐補枯,以清釋污,水環境容量。第五,加強環境監管。鄒首民透露,今明兩年國家六部委聯合開展的環保整治專項行動中,繼續把淮河流域的企業違法排污問題以及嚴重影響群眾飲水安全的污染、畜禽養殖業污染等放在突出位置,對不法排污行為形成高壓態勢,強化國家環保總局對流域污染問題的直接監管。第六,加強部門合作,依法管理,科學治污。及時、準確公開淮河流域環境質量信息,公布政府和企業污染治理情況等信息,支持廣大群眾和新聞媒體監督環保工作。 (鄒首民,曾擔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標準研究所所長,負責編制國家有關環境質量和污染物排放標準,參與國家環境保護“十五”計劃制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