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孿生的煩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13日 17:35 證券日報 | ||||||||||
    香港和新加坡是一對城市經濟體,都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但是兩個城市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香港給市場的感覺更加自由一些,而新加坡經濟更多地表現為被政府所控制。事實上,兩者也確實有所不同。當它們在努力解決“后高速增長”環境的一些問題的時候,它們不得不同時會聚到“在利潤和生活質量之間求得平衡”的中間道路上來。     對面的草不會更綠
    很多位于新加坡的基金的經理們認為香港市場會是牛市,當我在7月末遇見他們的時候。主要的爭論是:香港有中國大陸的支持,而新加坡有印度尼西亞的支持。但是,扎根于香港的基金經理人們告訴我,中國大陸的經濟周期已經進入了下降通道,這對香港的打擊遠比給新加坡的打擊要大得多,并且,在新加坡的社會關系要寬松得多。這不就是那種“對面的草更綠”的感覺么?     自從1997年以來,香港和新加坡的經濟表現很類似。在1997-2003年間,以名義美元計算,香港的人均收入下降了13%,新加坡下降了14%。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則出現了增長,在同一時期的增長幅度都達到了各自GDP的15%,而固定資產投資額都有了大幅的下降。新加坡元貶值了20%,而香港由于施行聯系匯率,所以其通貨緊縮達到了同樣的數量。很明顯,通貨緊縮比貨幣貶值更容易引起社會關系緊張。     在兩個城市的投資有什么明顯的差別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研究這兩個城市是如何變得這么富有的。     香港和新加坡驚人的財富     香港和新加坡的確非常的富有。香港的股票市場資本總額、銀行存款和居民財富是其GDP的12倍之多。香港居民在海外擁有的商業和不動產是其GDP的2-3倍。這里可能有重復計算,因為外國居民擁有香港資產。舉例來說,非香港居民可能擁有股票市場上的財富的一半以上和數量可觀的銀行存款。經過所有的合理調整之后,我估計,其凈財富可能超過香港GDP的十倍。     新加坡的地產、銀行存款和養老金收益可能是其GDP的七倍。新加坡居民在海外擁有的財富可能不如香港居民所擁有的那么多,外國居民也可能沒有在新加坡擁有如在香港那么多的財富。總而言之,我估計,其凈財富可能超過其GDP的七倍。     把香港、新加坡和它們的鄰居相比較,其他國家和地區簡直就是赤貧。在數量上,香港的財富與中國大陸近似,即使中國大陸的人口是中國香港人口的186倍之多。新加坡有400萬人口,它可能比印度尼西亞的2.19億人口還要富有。     從巨大鄰國的無效率中獲益     很多富有的經濟體都擁有相當于其GDP規模4倍的財富。香港和新加坡遠遠超出了這樣的水平,也超過了承當著同樣避稅區功能的地區,比如摩納哥和瑞士。但是,摩納哥和瑞士積累財富的歷史已經超過達幾個世紀。香港和新加坡獲得了難以置信的財富,時間卻是短短的半個世紀。     超乎尋常的財富積累通常情況下是套利的結果,也就說,利潤來自其他人的無效率。香港和新加坡并不能例外。它們從它們巨大的發展迅速的鄰居—中國大陸和印度尼西亞的無效率中獲得了巨大的利潤。它們巨大的鄰居忍受著貿易基礎設施的缺乏(主要是港口和金融系統)、經濟自由度不足和缺乏對私有財產的保護。香港和新加坡填補了這個空白,就成為了鹿特丹、倫敦和蘇黎士的混合體。中國大陸和印度尼西亞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盡管他們有很多缺點,因為中國大陸擁有最低的勞動力成本,而印度尼西亞則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然而,它們經濟增長所創造的財富不均衡地流向了香港和新加坡。     中國大陸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開始了對外開放。香港的好運來了。中國大陸對世界開放其經濟體系的策略采取了“漸進主義”的方式。在接近香港的地方設立了自由貿易區。這對香港來說,意味著出現了三大套利機會。     首先,當地居民的經濟自由是極其有限的。因此,本質上來講,在中國香港接近廣東的區域設立自由貿易區,香港的生意人就可以雇傭到廉價的中國大陸勞動力以生產出口產品。因為對于香港企業的數量來說,中國大陸勞動力的供應是如此巨大,所以,香港企業的利潤絕大部分來自這種對勞動力過剩的套利。然后,這些企業所得利潤到香港消費,因為那時中國大陸并不是一個可行的消費場所。     第二,中國大陸沒有良好的港口設施來支持它的貿易繁榮。因此,其貿易主要經過香港港口。快速增長的需求來源迅速增加了香港土地的價值和實際收入。     第三,在十年前的繁榮歷程中,當腐敗成為了中國大陸最大的問題時,腐敗所得的大部分贓款來到了香港,主要是用來購買房產。本質上講,這是從貧窮到富有人口的財富重新分配。     這些套利機會支持了香港擴大與臨近省份廣東的差距,廣東首先對外開放其貿易,雖然從經濟理論上講,廣東更可能聚集財富。在1987年,香港的人均收入是廣東的24倍,到1995年,這一差距擴大到30倍,這一比例只有到1997年之后才開始逐漸縮小。目前是13倍。     新加坡的故事幾乎和香港一樣。唯一的大的不同是:在印度尼西亞的故事中,勞動力套利不是主要來源。取而代之的是,主要來自對印度尼西亞能源、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采。     但分配是不同的     在香港和新加坡之間最大的不同是公共住房。當一個經濟體成長的時候,其財富增長的大部分表現為土地價格的上漲。在這個社會里,政府實施什么樣的土地政策將對社會的穩定產生根本性的影響。     舉例來說,在美國的工業化過程中,政府把大部分土地給予了它的國民。因此,市場力量主導它的土地市場。這就是為什么在美國,盡管現在正在經歷著一個但從來沒有亞洲各經濟體所經歷的那么大的房地產泡沫。市場力量使得絕大多數在美國生活的人能夠承受得起住房負擔。在一個國家工業化的過程中,低廉的食品和房地產價格是保證政治卓越穩定的基礎。     在其發展早期,新加坡就施行廉價的住房和廉價的食品政策,我認為,這為它帶來了民眾對政府的支持。新加坡的公眾住房計劃一定是這個世界上最慷慨的。在新加坡,普通住宅的品質與香港私宅的品質不相上下,而香港的私宅要花費一個人畢生的收入才能買得到。     另一方面,香港最小化了收入納稅但是最大化了土地價格,藉以資助政府部門。它緩慢的出售土地,在有限的領域里發展其基礎設施。盡管香港有充足的土地,它的政策導致了土地價格被人為的抬高,其增長速度經常超過收入的增長,在香港的經濟發展中不斷地觸發房地產投機浪潮。香港也開發了公眾住房計劃。但是,它要求必須是極端貧困的條件才可以享有。這種機制迫使它的租戶為了得到象樣的房子而格外地努力工作。     本質上來講,香港的低稅收和高地價是利用一種杠桿作用:從未來借款發展現在。它夸大了人均收入,甚至超過了在中國大陸的套利機會所能支撐的水平。因此,看起來,香港居民比它們所對應的新加坡居民更富有一些。在未來的道路上,相反的事情可能會發生。目前,中國香港的居民的生活壓力顯然比新加坡人的壓力大得多。我認為,兩個城市的住房是不同的。     逐漸縮小的套利機會     自從1997年以來,香港和新加坡的收入都有所下降。部分原因是周期性因素。夸大新加坡收入的印度尼西亞經濟泡沫破裂了。新加坡的收入不得不作出調整。在1997年香港回歸之后,過度的資本流入也夸大了香港的收入,這種狀況在以后的時間里不得不進行調整。     然而,逐漸縮小的套利機會是導致香港收入增長乏力的主要結構性壓力。印度尼西亞正在經歷著政治不穩定的陣痛。信心的缺乏是投資遠離印度尼西亞的原因,這阻止了它恢復正常性的增長。對于印度尼西亞來說,新加坡的價值是與印度尼西亞的增長相稱的。我認為,新加坡的未來是和印度尼西亞息息相關的。     中國香港面對著完全不同的情形。中國大陸的經濟正在非常強勁的增長。對于中國香港來說,中國大陸正在大規模地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和進一步對世界的開放恰恰是對香港的挑戰。前者有效地縮減了香港基礎設施所帶來的過剩價值。后者則迫使香港的企業與全球的公司競爭中國大陸所提供的機會。     更嚴重的是,相反的套利機會不斷涌現。因為中國的基礎設施得到了有效地發展,這增加了中國大陸內部對貿易提供服務的市場機會,香港的金融服務行業和貿易企業正在把基于香港的大量工作機會轉移到廣東與香港交界地帶的廣東一方,這意味著勞動力成本降低三分之二。     徹底改造是非常困難的     現在,香港和新加坡的經濟正在強勁地增長。香港2004年從去年第二季度到今年第一季度的名義GDP增長達到了2.2%,名義GDP實現了自2000年以來的首次年度正增長。新加坡的真實GDP增長同期達到了7.5%。去年格外強勁的貿易增長和SARS之后的反彈成為了現在經濟強勁增長的主要原因。然而,對于二者來說,未來是非常不確定的。印度尼西亞的政治不穩定也沒有結束。事實上,投資信心什么時候能夠恢復是不可知的。     對香港的反套利機會對其發展構成了嚴重的挑戰。即使中國大陸正在經歷著嚴重的通貨膨脹,而香港仍然沒有通貨膨脹的跡象就是明證。我認為,相反的套利機會正在抵消來自中國大陸經濟增長的通貨膨脹壓力。     反轉的套利機會需要痛苦的調整,包括對土地價格和工資收入的進一步降低。然而,它對家庭資產負債表的沖擊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中國香港的政府部門已經進一步減少了土地供給,以停止或者是放慢調整的步伐。只要中國香港特區政府繼續控制著土地供給以人為地支持它的價格,它的結構調整就不可能結束。我認為,這就是為什么說香港已經走出了通貨緊縮為時尚早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