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心謝幕金融機構進場 年金競技重開一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13日 17:32 經濟觀察報 | ||||||||||
    據太平人壽董事長謝一群透露,遼寧省年金管理中心將把2000多萬元企業年金移交給太平人壽進行管理。     “這是《企業年金試行辦法》(20號令)、《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23號令)頒布后,國內企業年金管理中心將業務分離出來進行市場化運作的第一例。”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隨著企業年金管理中心的退場,重新洗牌的年金市場鏖戰正酣。     年金管理中心處境尷尬     目前,在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基本上都建立了地方企業年金管理中心,管理基本上沿襲政府部門管理或授權管理的模式,通行的做法是:以政府的名義發文,要求本地企業將企業年金放到指定機構辦理。     比較大的企業年金中心有上海、深圳、大連、遼寧等地的企業年金管理機構,上海企業年金發展中心管理的資金規模達到80億元,深圳企業年金管理中心管理的資金規模也有13億元。     雖然具有政府壟斷背景,但通過一段時間運作,這些地方年金中心也在投資組合、風險防范、增加收益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大部分企業年金管理中心在運作資金的時候,都會選擇一些券商或者信托公司委托理財。例如上海企業年金管理中心在2003年就委托海通、申銀萬國、國泰君安等12家券商進行理財,并現身于韶能股份(資訊 行情 論壇)、青海明膠(資訊 行情 論壇)等19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東中。     但是,包括監管層在內的多數人都認為,地方企業年金中心政府授權的管理模式與年金市場化相去甚遠,也不利于將企業年金管理納入法制化和制度化軌道。     而且,隨著20號令和23號令的頒布和《企業年金管理指引》的發布,對各類金融機構運作企業年金有了全方位和全流程的規范,其中就明確規定企業年金的管理與投資必須包括“四種人”——即受托人、賬戶管理人、托管人、投資管理人,但一些地方企業年金管理中心卻集四個角色于一身,明顯與各類規定相違背。     對于地方企業年金管理中心的法人資格,一些人士也提出質疑,“他們即使是法人也是事業法人,而企業年金所有的參與方都是企業法人。”一位保險公司人士提出看法。     退場不可避免     年金管理中心退場只是時間的問題。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基金監督司多次在不同場合表示,在年金市場化運作前夕,必須先完成各地年金管理中心的清理工作。     對此,各地企業年金管理中心卻有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自己“也是市場化主體之一,也一直按照市場化規則來運營”。     不過,從形式上看,一些地方企業年金管理中心運作比較規范,但實際操作過程中不透明的東西太多,加上地方政府參與,容易形成地方壟斷。     “我們年金市場不要壟斷,而要讓市場主體充分地去競爭。”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明確地表示,根據23號令,企業年金不應該也不準備由一些企業年金管理中心去運作,必須將這部分資金轉移到有能力的機構運作,這是解決企業年金市場化最為關鍵的問題。     但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同時也表示,“必須在保證資金安全的情況下實現平穩過渡。”     在年金被移交后,地方企業年金管理中心的去留又將成為懸念。據悉管理層已經提出一些解決方案,就是這類地方企業年金管理機構先與行政脫鉤,尋找一些機構或者合作方進行合作,重新注冊登記為獨立的企業法人,然后與券商、基金、信托和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等一起重新申請管理資格,成為正規的企業年金受托機構。     對一些不愿意成為市場化主體的年金管理機構,其身份則由原先的委托投資一體化的運營機構演變成一個監督、指導的管理機構。     競爭加劇     有人退場,就有人進場,在企業年金市場上也是如此。只不過退場的是手握幾百億資金的企業年金管理中心,進場的是對企業年金市場一直虎視眈眈的各家金融機構。     “一個市場必須包括五個要素,一是游戲規則;二是機構;三是專家人員;四是IT 系統;五是鈔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基金監督司孫建勇提出了年金市場化條件。     對各家機構來說,依照規則辦事當然十分重要,但擺在眼前的首要任務是在有限的市場搶奪更多的業務。     不少專家都對未來年金市場做了美好描述,這些描述包括“未來三年內每年將增長1000億元,2010年我國企業年金的市場規模可望達到1萬億元”。但對各家參與者來說,這些數據過于遙遠,幾乎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據估計,目前企業年金市場累積規模有350億元左右,能夠直接入市的資金僅有70億元。     “為了爭奪資源,我們已經與一些大中型企業的管理機構進行接觸,目標就是瞄準其管理下企業的年金。”一位基金公司副總告訴記者。     “一個市場,一下子涌進了幾百個機構,各機構與企業一對一談判最終結果肯定是各機構之間比拼費率。”平安保險人士表示,“雖然依照《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規定,企業年金最高收費可達到1.8%,但最終吃到嘴里有多少很難說。”     “在香港市場上,在年金運作初期,許多機構也基本上是賠本賺吆喝,市場競爭結果是前幾大年金管理機構壟斷了年金市場上多數業務。”一位保險公司人士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