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擴容合資背后 中國企業品牌國際化隱憂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13日 10:44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 | |||||||||||||
近期,中國幾大家電品牌紛紛與世界500強聯姻,當企業和人們都覺得這是中國企業品牌走向國際化的標志時,我們有必要探討其中的實質。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幾大著名家電品牌與世界500強的聯姻受到國內外輿論界高度注目。TCL和阿爾卡特、TCL和湯姆遜合資剛剛余音未了,又傳來TCL和東芝即將合資的消息,同時關于創維和愛普生、康佳和飛利浦的合資傳聞也在坊間流傳。雖然版本不同,但部分人士
縱觀這些企業與世界跨國公司合作的內容,我們似乎認為這種結論是成立的。但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合作的內容和對比當年日韓跨國公司走向國際化的歷程,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企業目前的新一輪合資的實質只是跨國公司生產能力的轉移,尋求全球最優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而不是中國企業真正走向國際化的標志。 合資不涉及品牌國際化的內涵 跨國公司在與中國企業的合資和合作的過程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把和中國企業的合資,作為投資和進入中國市場的一種跳板和手段;第二階段是,逐漸整合在中國的家電公司,盤活已經沒落的中國本土品牌,侵蝕中國家電品牌;第三個階段則是與中國目前市場上歷經風雨的大品牌進行合作,整合全球的生產能力,尋求資源配置的優化。國內企業在新一輪合資中,基本上占據控股地位,似乎一夜完成了國際化的戰略部署,所以也就“一路高歌”,而合資的這些跨國公司卻在盤算自身的競爭優勢又增加了多少,偷偷計算著未來新增加的利潤,同時表現得很低調。 根據有關信息顯示,康佳未來的跨國聯姻跨國合作不會直接涉及資本層面的整合,只是產能擴大50%以上,市場規模也將從目前的年銷量1000萬臺增加至1500萬臺,而該跨國公司在國際上的品牌和渠道以及專利權則不在雙方合作之列。回顧一下TCL和阿爾卡特,TCL和湯姆遜,東芝、開利和美的的合資內容,我們發現這些跨國公司的海外銷售渠道、技術專利權、以及這些跨國公司在海外的品牌使用權都與這些合資沒有任何關系。尤其是在TCL和湯姆遜合資中,TCL需要向湯姆遜簽訂專利許可協議,同時在使用這些技術時繳納相應專利權的使用費,而TCL的品牌也不能通過湯姆遜的銷售渠道銷售。而這些跨國公司實際上通過與國內巨無霸的生產企業合作,逐漸將沒有生產要素成本優勢的產品交給這些合資公司打理,這些跟IBM、DELL等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外包工廠和合資工廠并無二致。 中國企業品牌國際化潛在的威脅 目前國內企業的這種合資模式實際上只是我們生產規模的增長,進一步擴大規模經濟,使其生產成本更加降低。實際上這種模式對于中國企業真正的國際化產生了兩點潛在的威脅:一是,在國際市場上降低國內企業的比較優勢,甚至會影響國內企業自身產品的出口量;第二是放慢國內諸多大公司國際化的進程。為什么這么說呢? 全球化產業需要與之相結合的全球化的競爭戰略,而我們國內的家電企業一直以來主要依賴所謂的“規模經濟”、“比較優勢”為自己的“競爭優勢”,新一輪的和這些國際大品牌的合資也是一種變相地向跨國公司接單出口產品、代工和OEM產品,而這是一種非常傳統的國際化競爭模式。跨國家電公司利用和中國企業的合資公司,實際上是他們獲取中國市場的要素優勢、規模來降低自己的制造成本,這些都在國內市場競爭和產品出口獲取戰略機會。這些跨國企業擁有的品牌、銷售渠道、專利技術等國內公司沒有的資源,一旦獲取了這些生產和制造優勢的話,那么未來將直接影響中國企業最根本的競爭優勢———比較優勢。這些產品優勢在市場上則表現為產品價格、出口價格等等,從而對中國企業的出口和國際銷售產生大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國內市場的銷售。 綜觀當年日本企業和韓國企業的國際化歷程,我們發現真正的國際化戰略和品牌國際化必須將本身的價值鏈擴張到國際銷售渠道、國際化的營銷手段、尋求不同國籍的原料來源和最終建立跨國產品生產體系。企業自身的品牌被世界諸多主要國家消費者所認知、所偏愛,產品被這些國家的消費者所接受,形成忠誠購買。真正的國際化階段應該是投資國外,也就是在國外行銷,在國外設廠、降低成本、強化對當地市場的影響,也即是建立一個國際的銷售網絡、國際的品牌的過程。像類似家電這樣的全球化產業,中國的家電企業只有傾其所有產品并訂立市場的全球化定位,才能夠與競爭對手抗衡。而目前的國內企業的新一輪合資模式只能是我們仍然陶醉于自身的當地生產優勢,變成跨國公司的代工廠和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工具而已,而不能真正使我們企業品牌國際化———選擇了比較簡單的利潤來源模式,而忽視和放棄外部的品牌國際化的機會。目前格蘭仕在國際市場表現非常得乏力,國內市場業績也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失敗的國際化策略。根據日本和韓國的國際化經驗,對于家電類的產品,通常是靠可提升生產力的所在地競爭優勢。這個模式將會引發新全球化戰略思考,以全新的方法,將本土化和全球化整合起來。通過分散投資活動尋求比較優勢、進入市場,或獲取特定技能或技術的延伸,以及品牌擴張,最終形成完整的國際化戰略。 目前這種產能擴容式的合資模式,只會使我們再一次陷入規模經濟和產能擴張的迷途,而不能真正使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如果滿足于生產轉移的話,滿足于世界工廠的方式的話,那么臺灣的一些IT產品代工廠的今天也許是我們部分家電企業產品銷往國際市場的明天。 (葉秉喜、龐亞輝,作者系上海卓躍咨詢公司合伙人)(子琦/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