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烹制國企改制第二輪盛宴?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10日 13:00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母公司來不及改造,下屬企業細胞是活的” “混合所有制”烹制國企改制第二輪盛宴? 【·管理圓桌·】
本報記者 陶春宇 重慶報道 地點:重慶市金源大廈三樓會議廳 主持嘉賓:張承耀(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賈小梁(國資委企業改革局副局長) 嘉賓:孟小蘇(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董事長) 徐源(小天鵝集團副總裁) 周福仁(西洋集團董事長、總經理) 第三條出路:混合所有制? 賈小梁:今天我們來談一下國有企業改造與民營企業機遇這個話題,請我們各位專家講一下他們自己的故事。先請500強排位第109位的中房集團董事長孟小蘇來講一講。 孟小蘇: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本身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按照十六大的要求,積極發展股份制,要把股份制作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可以預見,今后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之間將不斷趨同,這是一個大趨勢。混合所有制經濟,不僅是多元化,而且是不同所有制結構所構成的一種新的股份制。這既為國有企業提出了任務,也對民營企業的改革指出了方向。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會強大起來。 大型國有企業,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通過重組、分割、海外上市。有人說,這是國有企業做好了,還上市了。其實,它們已經不是國有企業了,而是股份制企業了,是混合所有制企業,或者說是國有控股的股份制企業。 我曾跟著經濟學家厲以寧研究經濟學。馬克思認為國有制是一種虛幻的共同利益,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是公有制。傳統的國有制是一個找不到所有者的所有制,說它是一個虛幻的集體,沒有說錯。勞動者個人所有制,股份公司、上市公司公眾個人持股,持股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股權在哪里,這才是馬克思所設想的未來社會的理想制度。 張承耀:世界500強多數都是上市企業。世界大企業的形態大多不是國有企業,而是社會所有的。改革開放后,我們才發展,現在才討論國有制企業怎么改。 2000多家國企“政策性破產”難題 徐源:我們下面的五家子公司探索中外合資、公私合營有些經驗教訓。我們在武漢、沙市、營口、寧波、長春五個地方的民營企業、國有企業、中外合資企業,也搞過投資。去年,把小天鵝集團這個母體65%的股權溢價轉讓給南京斯威特公司。我們對斯威特公司有著很強的認同感,因為在這之前,斯威特收購了上海科技和上海中紡機的國有股以后,這兩家企業的經營很穩定。而且,在重組過程中,我們沒有以犧牲一部分員工的利益,換取一部分員工的生存,被收購后,沒有任何一個員工下崗。 重組五家企業的四點體會就是,重組企業,千萬不要忘了文化重組,沒有文化重組,注定不會成功的;而且,資產重組必須符合政策,還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在1998年1月5日,我們在營口的飯店里和合作方吃了一頓離婚飯,這是一個慘痛的教訓。當地的政府不支持,再好的愿望,也沒有辦法。另外,企業重組,千萬不要是幾個領導人的沖動,需要得到員工的支持。我們把股份轉讓出去,是經過職代會批準的。如果僅僅是領導人的沖動,難免會碰到麻煩。 賈小梁: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融合,有很多經驗,也有很多教訓。搞好企業要靠制度和機制,但是更要與人結合。任何制度不產生效益,要和人結合,才能產生效益。 周福仁:西洋集團是遼寧海城市的企業,發展過程還是比較艱辛的。從1988年建廠到現在,從一個農村生產隊的企業發展到現在這樣的一個大集團,體會非常深。 從1998年開始,西洋集團6年間兼并了7家國有企業,其中6個企業是破產倒閉的。目前這7個企業效益都非常好,沒有一個虧損。西洋集團發展非常快,每年都以60%的速度增長。1988年,銷售收入只有100萬元,而今年就要達70億元,增長了7000倍。發展這么快,主要是靠合作兼并這條路子,但面臨的問題也是非常多的。 1998年,我們合并了第一個國有企業———錦州一家復合肥廠。這家企業生產最好的時候,年銷售額才2000多萬元。我們接手的時候,已經停產一年了。但是,我們經營到第三年的時候,銷售收入已經達是6個億,利潤是8000萬元。經驗就是,一個企業的機制、體制非常重要,同時,增加了員工敬業的思想,把企業的生產能力發揮出來。 還有一個就是貴州息烽縣的核工業276廠。2000年1月,西洋集團接手276廠的時候,它已經停產四五年了。通過改造,到現在已經是中國最大的復合肥廠,年產100萬噸,效益非常好,而且還擁有復合肥行業惟一的馳名商標。但是一開始,職工覺得一個民營企業,而且是一個生產隊的企業改造一個國家部級的企業,覺得不可接受,曾經三次上訪。可是西洋集團通過努力,使企業的銷售收入做到年銷售20多億元。這就是變化,不僅使企業得以改造和變化,最主要的還是改造了人的思想觀念。 西洋集團力爭到2010年實現1000億元的銷售收入。在西洋集團,只要虧損了,就換人。如果幾次換人還不行還虧損,那是行業的問題,就會讓企業就停產。 賈小梁:周總介紹了收購國有企業的經驗。他提到,通過體制、經營機制來轉換國有企業運作方式,不換體制就換人。換了人還不行,就退出市場。他們已經收購了七家國有企業,每家企業都盈利。從民營企業的發展經歷來看,我們現在對待民營企業,都應該按照平等的、公民的待遇,因為憲法給予他們這種待遇。 張承耀:據國資委透露,目前中國還有2000多家國有企業因經營困難,急需通過“政策性破產”退出市場。有些民營企業想收購這些企業,但是有人卻說,對不起,我不賣。這實際上是給民營企業參與國企改革設置了種種障礙。 目前,民營企業在參與國企改造,在政策上、實際操作上有很大的問題都要小心翼翼的,還要將所有的歷史負擔扛著。在國有企業改造的過程中,民營企業已經做了很大的貢獻。國家應該給民營企業參與國企改造更寬松的政策。 不轉讓就不流失? 孟小蘇:中房集團在全國200多個城市有340多家企業,歷史上這些企業都是國有企業或者是國有獨資企業。目前,母公司還是國有獨資企業。但是,我們積極在下屬企業中推進混合所有制和股份制改革。其中做得最好的是在房地產企業推行經營者持股。一般經營者在項目公司中持20%-30%的股權。這樣的股權是激勵性的股權,經營者和所有者就心往一處想,經營者成了所有者的一部分。 在北京,中房集團曾向下面一家企業投資2000萬元,經過三年虧了50萬元。后來,我們調整了這家公司的人員,更重要的是在新的項目上實行了經營者持股。經營者湊了600萬元,持有公司30%的股權。四年后,這家公司推出了40萬平方米的頤源居,目前現款收入已經有1億元,逾期收益也有6億元。有人問,我們的股權少了,從100%股權變成了70%,我說,我怎么看到了這家企業從2000萬元發展到了7億元。 這是不同的數學,我們追求是絕對值。經營者為了自己事業的實現,也是為了自身價值的實現,也是為了自己致富的需要。他把30%做起來,也把我們70%帶起來了。他掙3元,我掙7元,就是這個道理。 房地產企業的經營者持股比較方便。我們不是把老企業拿出來,而是拿新項目成立新公司,讓經營者和原始股東共同投入進去。國有銀行不給貸款,國有企業不給借錢,還錢由他們想別的辦法。這樣做,完全符合公司法和所有的規定。結果就是,像點燃火箭以后,不是我想讓他飛,而是他自己要飛。經濟學大師亞當·斯密說,每個人追求個人富裕的努力,是這樣一種強大的力量,不需要任何幫助就能夠獨立地使國家富裕繁榮。 我們在企業里面實行新的項目時,都要求經營者持股。雖然母公司還來不及改造,但是下面的細胞是活的,保持了活力和創造力。 徐源:我們曾經有過青春的萌動。小天鵝和上海家化、青島海信、春蘭集團都有過實行MBO的想法。但是后來,上面有批示,叫停了。所以我們想,先把企業發展起來再說。 張承耀:現在爭議非常大的就是MBO。在前一段時間,媒體炒得很熱的郎顧之爭,郎咸平先生就對企業的MBO提出了質疑,也提到一些民營企業在參與國有企業改造過程中,有吞食和蠶食國有資產的現象。 在中國,上市公司的經營者激勵非常隱蔽,不僅“零董事現象”已經司空見慣,而且直接收購本公司的股權麻煩太多,因而發明出了一種叫做“間接MBO”或“曲線MBO”的方法,即經營者(在某種程度上也包括職工)組成團體,收購集團公司也就是上市公司母公司的股權。在這之中有許多辦法可以降低收購成本,如扣除債務、職工補償金等等。其結果,經營者用最小的代價達到了收購的目的。由于集團公司的信息不需要披露,人們看不見面具后面人的真面孔。這是國有資產轉移大潮中最精彩的一幕,完全可以申請諾貝爾獎金,名字就叫“收購他媽的股權”。 既然所有權和經營權兩權分離后難以激勵和監督經營者,那就不如干脆由經營者持股,讓他們自己激勵自己、監督自己。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現代企業制度的“哲學否定”。在中國,傳統的國有企業已有通過各種股權設置經營者的探索,其特征是將國家股的收益權暫時轉給經營者,一方面沒有“流失”的危險,另一方面又調動了經營者們的積極性。目前,國有企業自身也想了很多辦法,像中房集團這種辦法,上面不動,下面改革。 可惜“只要不轉讓就沒有流失的嫌疑”的錯誤思想已經根深蒂固,國有資產在這樣的糊涂理念下流失了許多,造就了一大批蛀蟲。 當然,也確實有經營者“自買自賣”的情況,他們當然會廉價地把國有資產賣給自己。問題的關鍵在于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歸根結底是國有產權的明晰。可惜,這個問題長期以來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成立過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被撤消了,現在又重新成立了。就是到現在為止,國有資產分級所有的體制也沒有真正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