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轉捐”最后“捐”給了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9日 09:05 中國經濟時報 | |||||||||
舒圣祥 浙江高邦服飾集團日前將獲得“中國名牌”稱號得到的溫州市鹿城區委、區政府100萬元的重獎又當場“物歸原主”,“捐獻”給區政府,用于辦教育。這是溫州市民營企業將第23個獲國家級榮譽產品的百萬元重獎“歸還”政府。(據9月8日《江南時報》)
100萬并不是一個小數目,企業“獎轉捐”當不是因為瞧不起這筆錢所以“拒獎”;蹊蹺的是,這筆不小的獎勵竟被企業“捐”成了“慣例”,連續23個獲獎者無一例外都做出了同樣的選擇。為什么呢?高邦集團董事長陳云烽是這樣說的:拿政府的錢,總覺得不好,反正也拿不到。 拿政府光明正大獎勵的錢,有什么不好?恐怕。關鍵點可能還在于后者:反正也拿不到。 “反正也拿不到”也許正在于“不能拿”。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江湖”如此,前面22個都“捐”了,我以后如果還想在溫州混還想得到政府的支持,我能不“捐”嗎?在官場上,一個“稱職”的下級,必須修煉的最起碼基本功,就是要學會“察言觀色”,學會從領導極微小的一個眼神、不經意的一個動作中迅速明白領導的想法和指示。如果非要等到領導明說才有所行動,那你的仕途估計也就到此為止了。企業家的心理大概也是如此——雖然政府沒明著叫你“捐”,可從“捐”過之后,掌聲雷鳴皆大歡喜的場面,誰看不出來:“捐”的絕對正確。 如果企業家的捐助真的能用于他們的意愿,對于一個大型企業來說,不就是一百萬嘛,也許并沒有太多遺憾。但我卻很擔心,他們的“好心”最后可能辦了壞事,捐助到最后有其名無其實。讓我們來看看高邦是怎么“捐”出這一百萬的吧:總經理朱愛武一邊接過鹿城區委、區政委特制的百萬元大紅獎牌,一邊致辭表示,將這筆獎金捐給區教育事業。您看出來了嗎,高邦得到的只是一個大紅獎牌,最后“捐”出去的也是。我們不禁要問,高邦和政府之間達成的民事捐贈行為,履行了必要的手續、簽訂了必要的合同嗎?高邦的董事長說,“區政府是否真的用于教育事業,高邦不再過問。”可是,連捐贈者都不再過問,還有誰有資格過問呢? 一筆誰也不過問的捐贈,最后能用到實處,你信嗎?尤其可怕的是,會不會作為獎勵基金,這筆錢已經從政府財政里支出,而作為捐贈收入,卻沒有回到政府財政呢?在見慣了各式腐敗高招的今天,這種近乎“正大光明”的招數如果發生,實在算不得“驚奇”。別忘了,可不是一筆一百萬,而是23筆,2300萬哪!如果有人動心,那實在太正常不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