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Google IPO的三大教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9日 07:45 天極網Yesky | ||||||||||
    從三番五次地修改申請書和公眾的誤解到價格的變動和讓律師頭暈目眩的海量法律術語, Google上市一路磕碰。盡管如此,但它還是取得了空前的勝利,其首次公開上市所募集的資金足足是當年雅虎上市時的56倍!并且憑借此次的公開上市,Google公司也一躍成為世界頂級的200家市場資本大亨之一,實力與美國保德信金融集團(Prudential Financial)旗鼓相當。
    盡管 Google IPO可以載入史冊,但專家認為,Google IPO表面上似乎很成功,但下此結論還為時尚早。畢竟,Google以85美元的價格籌集到了16.7億美元。但離起初期望以135美元的價格募集資金36億美元的目標還是相關甚遠。     其實,來自Google IPO的教訓遠非如此。     荷蘭式拍賣并不容易操控     Google打破華爾街傳統IPO的承銷方式,代而采用荷蘭式拍賣,為業界稱道。     眾所周知,傳統IPO定價往往較低,以便讓投資銀行及其客戶在上市當天獲得最大回報。據悉,典型的國際低價投資銀行戰略通常是以較市值低的價格進行上市,投資商通過一進一出就能賺5-10個百分點。     為使上市行為達到公平、透明,Google將努力評估市場對公司A股普通股的需求,從而確定首次發行的發行額和發行價格。采用荷蘭拍賣,從高到低進行股票拍賣,來確定一個可以售出該公司全部股票的價格即為"清除價"。     在理論上,荷蘭式拍賣的好處顯而易見。一方面可以讓更多的小投資者就有機會購買該公司的股票,并直接將股票送到散戶手中,避免股票上市之初出現大幅上漲,使早期投資者因股票暴漲而大發橫財。另一方面,應當可以獲得市場可以承受的最高價,公司也將將贏得市場的最大回報。     盡管理論上可行,但結果卻出人意料。上市后的第二天,Google的股價還是猛漲了27%,達108.31美元。如此漲幅不能不讓Google覺得定價太低或發行的股票數量太少。那么,投資者為什么不在兩天前用85美元就很容易買到的股票而要用108美元去購買呢?     曾經為Google設計股票拍賣活動的弗羅里達州大學金融教授Jay Ritter認為,這是Google承銷商的戰術錯誤所致。即在競價只剩下一天的時候,承銷銀行把預計的發行價格大幅度削減到了85美元至95美元。當時,對于許多投資者來說,進行登記的時間都太晚了,很多潛在的投資者都被擋在了拍賣之外。     Ritter教授補充說,股票價格大幅度上漲的原因一般是由于股票數量稀少,供不應求。Google上個星期削減了上市股票的數量,使上市股票的數量僅占發行在外的股票數量的7%,比美國公司在上市時正常銷售的股票數量少得多。     其他專家把這個原因歸咎于拍賣之前Google發布了許多可怕的警告,嚇跑了投資者,致使人為地打壓了股票的價格。     顯然,此次拍賣并沒有取得市場最高價,因此Google自然吃了一個大虧。上市前,有人認為Google拍賣可以顛覆華爾街,但現在看來,荷蘭式拍賣取代傳統IPO,還有待時日。     雙重股票結構太復雜     Google本想通過創建了一種雙重股票結構,讓幾位Google的創始人牢固地控制這個互聯網搜索公司的命運,使Google很難被其它公司收購。     所謂雙重表決結構在媒體行業是很普通的,但在IT公司中卻很少見。然而,這種雙重結構太復雜,以至于Google在申請書中花了不少篇章來說明A股和B股的結構。當然,Google這樣做情有可愿。由于包括微軟在內的許多巨頭公司對Google早已虎視眈眈,一心想吞掉它。如果不這樣,Google遲早就會成為巨頭的盤中餐。     但在投資者看來,這是Google在耍手腕。甚至一些Google的股東也認為,收購或者合并對他們會更加有利。而且,對于一個1900名員工的公司,"三人綁"的非常結構也受到業界的質疑:他們能否真正直到良好的決定性作用?能否真正了制定好公司的長遠規劃?許多互聯網分析人士都認為,Google需要大大擴展該公司服務的內容,以使得它看起來更像是一個互聯網門戶網站,就像它的競爭對手雅虎所做的那樣。不過Google的領導層卻對這種建議不是很感冒,他們反復強調,Google作為一家技術公司,它們的主要業務集中于搜索和"整理這個世界的信息"。     事實上,Google究竟會如何具體使用所籌集到的近17億美元現金還不得而知。由于Google的銀行帳戶上已經有了5.5億美元的資金,因此它并不是真正需要這17億美元。而公司的管理人士此前也表示,Google上市的主要目的是讓公司的投資者和員工能夠有機會將所持有的公司股票及期權通過股市套現。     因此,Google的這一狀況使投資者開始懷疑其的前景而不敢下大的賭注。雖然Google委曲求全,最終還是IPO了,但顯然,Google IPO并非百分之百的成功。     IPO有損公司品牌形象     毫無疑問,上市前,Google已經成為了聞名遐邇的可親可愛的搜索公司。但上市之后,這種形象將不得不發生徹底的變化。盡管Google時刻告誡自己不要變得邪惡(Do No Evil),但問題是,邪惡不是Google自身能控制的。在Google上市之后,日益變得瘋狂的資本意志還會允許Google的純真與美好嗎?在實力與資本都得到足夠的擴大之后,為了保證自己的競爭力,Google能不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進而形成壟斷嗎?如果形成壟斷,那么Google是不是實質已經成為一個真正的信息獨裁者?這個網絡里的獨裁者怎么能保證自己變得不邪惡?     答案是,如果Google沒有上市,它也許可以獨善其身,不必置身于投資者的監督之下,讓所有的決策和公司走向都要跟盈利相連。但上市之后,投資者最看重的是Google股票的回報性。在利益面前,Google將不得不提高自己的市場占有率,加強技術,并可能通過一系列的收購來打擊和消滅可能的競爭者,盡最大可能實現搜索市場上的壟斷,以保證利潤最大化。     其實,Google早就想成為虛擬世界里的獨裁者,不僅要最大可能賺取最大的利潤,更要通過控制人們的搜索欲望,來實現權力的分配,來培養一種Google文化。這就是最可怕的Google。     既然已經選擇了走壟斷之路,Google也無需裝出一幅圣潔樣子,處處宣揚"Do No Evil"。該使什么壞就使什么壞,該有什么野心就明明白白地說就是了。可為什么Google還藏著掩著,不肯大白于天下呢?比如,在免費電郵上煽風點火,引起一次大擴容風暴,而自己仍舊是一"背后主謀"。     對于Google的恐慌,業界早已有之。Google能否成為下一個微軟?已經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話題。Google的強大不僅影響信息的公正和獨立性,還將引發更大的隱私侵害與生存恐慌的問題。一不小心,我們就會隨時被別人"Google一下",于是,你在網絡上干了些什么,便可一目了然。     于是,有權威人士提議,網絡搜索應該由中立機構來掌管。如果這樣,Google的野心就會化成泡影。如果不這樣,Google一定會大有作為。中國也將成為Google的大版頭。只不過,Google贏得了江山,丟了名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