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快評)民資進軍公用事業需破三大壁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8日 11:21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 | |||||||||
劉利軍 近日,全國城市投資公司協作聯絡會秘書長宋彥復在第六屆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研討會上指出,隨著城市水業市場化工作的推進,我國城市水業的投融資正發生結構性變化,以各級政府財政為主導的公益性投資模式逐漸被以社會資本為主導的市場收益性投資模式所代替,民間資本投資城市水業前景看好(據《新京報》9月7日報道)。
城市水業是社會公用事業的一個重要組織部分,對民間資本開放意味著民資的掘金空間進一步加大。實際上,前不久頒布實施的《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已經明確國家對于民間資本“非禁地,即可進”的態度,而公用事業本不在禁地之列,理應放開。但是,并不能就此說民間資本進軍公用事業的條件和時機已經成熟,在很大程度上,民資進軍公用事業頗有些“逼上梁山”的味道。 盡管有其無奈的因素在里面,但民資進軍公用事業的優勢和積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它將打破舊有的政府或國家投資包辦公用事業的局面,在一度程度上緩解因政府投資缺乏科學性而帶來的資源浪費,對于普通居民而言,民資的進入將讓他們能夠直接享受競爭帶來的利好。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民資進軍公用事業的春天并未真正來臨,面對龐大的國資投入占據主流的公用事業領域,民資很難在短時間內與國資形成競爭。在筆者看來,公用事業實現真正的以社會資本為主導的市場收益性投資模式,至少還存在三大壁壘。 首先是政策壁壘。盡管《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了民間資本“非禁地,即可進”的態度,但要讓已經形成規模的國家投資占主體地位的公用事業,擠出一塊空間來給民間資本,絕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地方政府和既得利益群體難以在短時間內放棄或部分放棄對公用事業的投資;而民資的進入又會因初次涉水而倍加小心,這就注定在公用事業上“國退民進”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出成效。 其次是政府信用。由于公用事業大都是采取了特許經營模式,特許經營的期限從10年到50年不等,長期以來,地方上的“換官變政”并沒有受到律條的約束,新一屆政府是否會繼續延續給予民資的政策,還沒有人能對這些問題給一個確定的答復。而這又是民資進入公用事業領域最為擔心的問題。公用事業是一項前期投資巨大,收益緩慢的行業,一旦特許經營期限被縮短,民間資本的投資就有可能血本無歸。所以,政府信用客觀上也可能成為民資進入公用事業的障礙。 最后是民資的現實困境。一方面,民資不可能像國家投資那樣得到金融機構的信貸及地方上土地支持。在不能確定得到銀行信貸支持的情況下,有效的民間資本能否承擔得起公用事業的巨額投資是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另一方面,民間資本主體自身的劣勢地位以及對公用事業管理經驗的缺乏和對營利模式的陌生也會形成一定的阻力。在協調各方面的關系時,民間資本能否有效應對人為設置的障礙,是否會因此加大投資成本,這些問題仍處在未知之中;民間資本所有者對公用事業經營管理經驗、營利模式把握的缺乏,也將制約民資進軍公用事業的進度。 要破除這三大壁壘,政府部門責無旁貸。必須從建設信用政府開始,給予民資更多的政策上支持,逐步減輕國家投資公益事業上負擔,允許并鼓勵民資從公用事業投入上獲得適當利潤,最終建成競爭有序的公用事業市場格局。讓民資及公民從競爭中獲益,并最終破除公用事業因政府投資而可能產生的腐敗現象,形成多贏的結局。(侯穎/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