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油價高懸:誰家歡樂誰家憂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8日 08:00 經濟參考報

    進入8月以來,國際原油價格出現了持續大幅上漲,石油公司大幅獲利,而一些以石油為主要能源的國家則叫苦不迭。國土資源部有關專家認為,我國作為國際石油市場的一個“大買家”,必須采取得力措施,盡可能降低高油價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

    持續高油價不利于世界經濟發展

中行抵債資產網上營銷 為什么美國人打錯靶?
新浪彩信 幽雅個信 你的放心來自我的用心

    石油作為世界經濟第一大動力,其價格直接關系經濟發展,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世界經濟發展。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大偉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說,國際原油價格出現的歷史上少有的持續上漲,給整個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不僅增加了生產經營成本,同時增加了能源消費比例,抑制了其他領域的消費,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整個經濟體系的運行成本,從而抑制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據估計,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油價從25美元/桶漲到35美元/桶,世界GDP降低至少0.5%,如果漲到40-45美元/桶,并長期在該價位波動,則世界GDP增長降低幅度超過1.0%。2003年底以來,國際原油價格一路攀升,從30美元/桶漲至49.4美元/桶,雖然總體上不會使世界經濟脫離復蘇的軌道,但至少使世界經濟的增長減緩0.8%。

    盡管持續高油價給世界經濟整體帶來不利影響,但對不同經濟體、不同國家的影響程度明顯不同。又由于油價上漲對經濟的影響有約半年的時間滯后效應,因此此番油價對全球經濟的顯著效果可能于明年上半年方能顯現。

    對美歐日等西方經濟體影響廖廖

    張大偉分析,從國際原油的表面價格來看,近半年來的高油價堪與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時期的油價相比,但所造成的損失卻截然不同。30年前,由于西方國家在五六十年代的廉價石油基礎上完成了經濟復蘇和建設,能源結構相對單一,經濟發展嚴重依賴石油,能效低。據統計,1975年美國能源消費中石油占44%,而西歐各國則高達40%-70%,日本更是高達73%。加之當時西方尚未建立起石油戰略儲備,面對油價暴漲和石油危機,西方七國束手無策,經濟損失高達數萬億美元,工業生產平均增長率由五六十年代的6.0%-7.6%下降為3.2%,直接加劇了當時其經濟“滯脹”現象的發生。經過石油危機的慘痛教訓,西方國家逐步調整其經濟政策,制定適應新形勢需要的能源政策,一方面通過資本和公司運作,加強對全球石油資源的爭奪,試圖重新掌握對石油資源的控制權,同時加強國內石油勘探開發,力爭擴大國內產量,增強能源安全;另一方面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利用飛速發展的科技成果提升和改造傳統產業,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努力降低對石油的過分依賴;同時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單位GDP的能耗,另外還通過區域和國際合作,建立戰略石油儲備,以應急石油危機。經過30年的努力,歐美日等西方國家能源結構發生顯著變化,能源效率大大提高。據統計,2003年美國能源消費中石油占38%,日本49%,德國37.6%,法國36%,下降5%-25%,能源效率明顯提高,每萬美元GDP的能耗為1.17-2.1噸油當量,平均為1.68噸,遠低于世界平均能耗2.7噸的水平。正是經過多年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科技進步,西方經濟已不像過去那樣容易受到高油價的影響,而且影響程度也明顯降低。有分析認為,今年以來的高油價對西方七國集團的影響有限,經濟增長可能下降0.3%-0.5%,低于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平均影響程度,經濟將繼續保持強勁復蘇勢頭。

    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影響較大

    相比之下,高油價對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影響遠甚于西方國家。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潘繼平博士分析,主要原因:一是這些國家正處于新興工業化階段,經濟發展迅速,能源特別是石油等優質能源消費急劇增加,而且進口逐年攀升,對外依存度不斷加大,石油消費風險漸高;二是這些國家經濟結構不合理,高耗能產業比重過高,而且能效低,資源浪費嚴重,單位能耗的GDP產值過低;三是這些國家尚未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石油市場體系,貿易方式單一,定價機制僵硬,市場反應緩慢,這些都加大了其石油市場的風險;四是這些國家由于經濟實力有限,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石油戰略儲備,以應對可能發生的石油危機,更加大經濟發展中的能源安全問題。

    2003年中國和印度GDP增長率分別為8.8%和10.4%,今年上半年則分別增長9.7%和8.0%,遠高于全球3%-4%的經濟增長速度。高速的經濟增長導致能源特別是石油等優質能源消費急劇增加,2003年中國能源消費增長13.8%,其中石油消費增長11.3%,而世界能源消費平均增長僅為2.9%,其中石油消費增長2.0%。2004年上半年,我國石油消費比去年同期增長約1400萬噸,增長幅度達13.2%,原油進口持續攀升,經濟發展對境外石油的依存度不斷加大。2003年,我國原油凈進口近億噸,對境外石油的依存度達到35.4%。今年1-6月份,我國進口原油總量6102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39.3%。對于能源效率,2003年中國每萬美元GDP消耗能源8.4噸油當量,印度為6.6噸,均遠高于世界2.7噸的平均能耗,是西方國家能耗的4-5倍。因此,長期的高油價給中國、印度等正處于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比較嚴重,不僅明顯加大了經濟運行成本,而且增加了外匯支出負擔,導致巨額貿易逆差。據估計,持續上漲的油價給中國等發展中國家GDP增長帶來1.0-2.0%的負面影響,高于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

    并非油價越高利潤越高

    張大偉認為,從短期來看,對石油出口國和大型跨國石油公司來說,如沙特、俄羅斯和殼牌、BP及艾克森美孚等,油價越高,利潤越高。但是,實踐表明,油價并非越高越好。長期高油價在帶來高額利潤的同時,也使主要石油出口國和石油公司面臨風險:一是經濟風險,即油價長期保持高價位必然影響世界經濟的發展,減緩經濟復蘇步伐,甚至不排除使世界經濟重新陷入低迷的可能。伴隨經濟增長的減慢甚至低迷,世界能源需求必然降低,石油價格大幅下跌就不可避免,而且高油價還可能誘使石油出口國大幅增產和加大出口,也可能導致市場供應過剩,油價下跌;二是政治和社會風險,長期的高油價可能會使石油出口國和石油公司遭到國際社會的譴責和政治壓力,人們可能將失業、貧困及環境惡化等與高油價聯系起來,并把矛頭瞄準這些石油出口國和跨國公司;三是石油工業發展的戰略風險,即國際原油價格長期居高不下,必然會引發全球性的、深層次、廣泛的節約能源和尋找替代能源的浪潮,從而降低石油消費,使其逐步退出世界第一大能源的歷史舞臺,影響石油工業的持續發展。

    五大舉措應對油價高漲

    張大偉、潘繼平認為,油價高漲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影響是近幾年才凸顯出來的問題,而且將隨著進口量的增加和對外依存度的加大,影響日益嚴重。為了保障國際石油市場安全,盡可能降低高油價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必須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一)加強經濟結構調整,全力推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和升級,大力發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新興產業,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應當借鑒歐美國家的經驗,認真總結過去20年的發展模式,通過深化改革和科技創新,加強結構調整,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提高第三產業比例,提升和優化第二產業,對鋼鐵、建筑、造紙、化工及汽車等高耗能產業進行改造和升級,調整布局,整合規模,降低能耗,提高效益,努力達到以能源消費的低增長,實現經濟高效益、高質量、高速率增長。

    (二)強化節油,鼓勵替代,提高油耗效率。完善節能法律法規,制定嚴格節油標準,加強節油監管,強化全民節能意識,逐步建立節約型經濟社會。綜合運用投資、稅收及價格等經濟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鼓勵開發推廣節油型汽車和其他動力設備,從源頭上實現節油,并加快出臺汽車燃油稅。同時,鼓勵石油替代資源的開發利用,大力發展我國天然氣工業,發展潔凈煤技術,促進煤的潔凈利用。

    (三)加強能源建設,特別是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提高對經濟發展的保障程度。一方面加強基礎性、公益性和戰略性油氣調查,鼓勵和促進合理高效的商業勘探開發,形成公益性勘探與商業勘探的良性循環。同時,加大開發利用境外油氣資源的力度,積極“走出去”,分享全球油氣資源,逐步建立國內與境外兩個相互補充的能源生產供應體系。

    (四)加緊建立國家能源安全戰略體系,尤其要加快國家石油儲備體系建設步伐,包括國家戰略儲備和企業及社會商業儲備,防止突發事件對進口石油供應中斷,減緩國際原油價格劇烈波動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

    (五)積極推進石油流通體制改革,完善石油價格定價機制,加快建立靈活的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石油價格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使石油價格真正成為反映市場供需情況的實時信號。同時加快國內石油期貨市場及現貨市場建設,完善現代石油市場體系。充分利用我國的市場優勢,積極參與國際石油市場“游戲規則”的制定,逐步獲得在國際油價方面的發言權,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在國際石油市場的弱勢地位,降低油價波動對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消極影響。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油價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2004雅典奧運盤點
演員傅彪患病住院
新絲路模特大賽
第61屆威尼斯電影節
北京將更換出租車車型
慶祝第20個教師節
二手車估價與交易平臺
游戲天堂2新增服務器
周而復:往事回首錄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