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臺社會保險法關乎全民福祉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8日 04:00 新京報 |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昨日首次發布了題為《中國的社會保障狀況和政策》的關于社會保障方面的白皮書,同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王東進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社會保險法》已經納入全國人大立法計劃,正在緊鑼密鼓進行起草工作,并“很快會出臺”。 誠如白皮書所介紹的,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不高,地區差異又很大的國度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任務十分艱巨和繁重。中國政府從國情出發,在“以
事實上,我國的社會保險立法自1984年社會保險制度改革推行伊始就已展開。1986年國務院發布的《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暫行規定》首次以法規的形式確立了養老保險制度。近年來,《失業保險條例》、《工傷保險條例》等一批行政規章也相繼出臺。但從整體上看,這些社會保險立法規模不大,規格不高,內容上也難稱健全。 應當看到,自世界上第一部社會保險法律《勞工疾病保險法》于1883年在德國頒行以來,世界各國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與發展,無一不是立法先行。沒有立法的規范和保障,社會保險制度的發展就如同風雨中的無根之萍,搖擺不定,不光管理部門難以把握其走向,企業、職工和其他應受社會保險覆蓋的公民更是無所適從。 由于法律的缺位,使得實踐中的許多問題無法可依。而現有規章的不盡協調,甚至相互矛盾,又在不少地方造成了有法難依的困境。國家立法的滯后帶來的空白在事實上被地方立法和部門立法所填補,這些被作為法律依據的規范性文件大多數以“規定”、“辦法”、“決定”、“意見”、“通知”等形式出現,由于相互之間缺少必要的銜接,使得社會保險制度既無法保持穩定和連貫,也因此而導致法規應有權威的失落。 立法的嚴重滯后也導致了社會保險的覆蓋面小,保障程度較差。“全體公民均應是社會保障的實施對象”,這是世界公認的一個標準。也就是說,社會保障應該是社會所有成員的共同福祉,而不是一部分人的特權。目前的實際情況則是,除了工傷保險覆蓋到所有企業,其他各項保險都設立了各自獨立的界限。而所有制形式的多樣化、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進城務工等現實問題都在呼喚一個覆蓋面更寬廣、層次更多的社會保障體系。而法律缺位的社會保險在政策機制上也顯得不夠靈活,使得社會保險的應有作用大打折扣。比如現有社會保險統籌層次偏低,導致職工異地求職時無法接轉原有的社會保險關系,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勞動力的合理流動。 《社會保險法》的難產緣于這部法律本身尚存在重大爭議,為維持法律的穩定和權威,謹慎立法是適當的選擇。但實踐中因立法的滯后而帶來的種種弊端又在催促我們必須加快立法步伐。為公眾所期待的,不僅僅是一部《社會保險法》,更期待新的立法能夠為社會保險制度催生出更合理的籌資渠道、更穩定的保障機制和更有效的運行體制,使更廣泛的人能夠因此而受益。 本報特約評論員王琳相關報道見A0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