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中國企業500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7日 13:02 21世紀經濟報道 | |||||||||
2004中國企業500強(1-300名) 國企“大而不強”與民企“疲軟增長” 本報評論員 成一語
8月26日,在一場前所未有的中國產權改革公眾大辯論如火如荼之際,導火者郎咸平在香港接受鳳凰衛視專訪時,反駁那些稱民營企業的效率比國營企業高的人,他說,“我先問這句話,有誰做過這個調研?能不能把數據拿出來?你怎么測量民營企業的效率高?” 而9月5日,將在重慶發布的“2004年中國企業500強報告”,適逢其會地為辯論者提供了新論據。 這一由中國企業家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調查的排行榜顯示:從上榜企業效益指標看,國有及控股企業雖然具有規模的優勢,但效益上明顯落后。同其它類型企業相比,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資產利潤率、人均利潤、資產周轉率、人均營業收入都處于三年來最低水平,而且與其他所有制企業相差較大。其中資產利潤率一項,上榜民營企業、港澳臺和外商投資企業分別是國有及控股企業的5.77倍、10.19倍。但國有企業的低效并不妨礙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分別比2002年、2003年增加了71家和2家。 與此同時,民營企業發展在過去一年中嚴重疲軟,盡管民營企業數量和營業收入占總榜的比重分別由2003年的13.8%和5.6%增長到2004年的14.8%和6.02%,但其7.2%和7.5%的增長率,比起上一年度的263%、297%的增長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由2004年度民營企業高于國有企業的資產利潤率分析,民營企業的倒春寒應與民企的內在盈利能力無關,而外部因素,尤其是今年以來的宏觀調控密切相關,這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在這輪調控中,民企較受傷。 2004年的國有企業規模更大了,500強中有18家達到了《財富》2004年世界500強公司的標準,全部為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比2003年多了6家,比2002年多了7家。其中的亮點是,寶鋼、一汽、上汽和東風汽車,我國制造行業的企業首次同時有4家達到世界500強標準。 但大而不強的問題仍然突出。主辦方報告認為:這些重點大企業欠缺可持續發展動力,電信設備“以市場換技術”的情形幾乎在各個領域重復,汽車工業也已掉入了“落后—引進—再落后—再引進”和“能力弱—依賴—越依賴—能力更弱”的雙重怪圈。 同時,報告援引國家統計局的調查,2003年,全國被調查的重點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僅1.0%(按照國際通行標準,該比值為1%的企業是難以生存的,2%的企業可以簡單維持生存,5%的企業才有競爭力)。在另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國際化生存能力上,那種海外銷售收入超過總銷售收入30%的,可被視為國際化程度較高的企業,在500強中寥寥無幾。 這顯示,在過去兩年中,就像郎咸平所指出的“所以我才強調,要大政府、中央集權,政府推動,產業整合,這是未來應該走的路”,這表明在“做大”方面效果顯著,但“做強”上尚待體現。而這種思路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民營企業的發展。 本土產業強國理想的難處在此顯現。要形成世界級的強大企業,無非有兩條路,一是采取美國式的小政府主義,以民間力量為主體發展,通過市場競爭,自然優勝劣汰;另一條路是政府主導、國有控股主導,行政手段與市場嫁接。前者資本效率高,但形成規模需要假以時日;后者雖然短期能夠做大規模,但有折損資本流動性隱患。 這已經成為一個兩難選擇。走前者道路,幾乎無可回避外資企業成為中國本土產業鏈的鏈主,民營企業在未來很多年內注定其加工車間的地位,形成自己的國際化品牌是多年以后的事;但后者的道路可能風險更大,2004年中國企業500強營業收入總額已經占當年GDP11.67萬億元的77.04%,規模日益龐大的國有企業,使整個國民經濟和金融風險日益集中到它們身上,甚至有可能發展到整個國家的命運被幾個國有企業的生死決定的地步。 混合所有制是一個可行的折中第三條道路,但它需要一系列制度的配合,而成熟職業經理人隊伍的建設是個中關鍵。但中銀香港高層前赴后繼地倒下的事實,說明目前的職業經理人素質仍難以令人放心。 相形之下,小政府、民營主體、市場競爭成長的道路,需要臥薪嘗膽,不會一蹴而就,但卻是風險最小的路徑。至少應該允許它與政府主導的道路混合運行,以降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風險,由此化解“大而不強“和“疲軟增長”的雙重難題。 。▓D表略,詳見報) 注: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