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對話:中信購廣發可能性幾何 將帶來什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7日 05:54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 |||||||||
中信對廣發的收購將如何演繹,又將給中國證券業帶來什么 主持人:記者 陳建軍 嘉賓:金融專家 汪康懋 記者:中信證券(資訊 行情 論壇)對廣發證券的收購引起了廣發員工的反對,您認為中信證券成功收購廣發證券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汪康懋:在中國130多家券商中,中信證券和廣發證券都屬于優秀分子。首先,它們同屬綜合性券商,是主業同類收購;其次,兩家的盈利都不錯,屬強強合并;再次,廣發證券已連續十年進入全國十大券商行列。大多收購案例是強勢一方收購弱勢一方,因此,廣發證券員工反對收購是正常的。不過,從中信證券和廣發證券的規模上來講,還是典型的大吃小,中信證券2002年末凈資產額達50億元,是廣發證券(24億元)的兩倍多。 事實上,國外的并購案例中,有相當部分是在被收購方的強烈反對下完成的。既然中信證券公開宣布了準備收購廣發證券部分股權,顯然其已經和廣發證券的部分股東談得差不多了。否則,對于上市公司來說,就是一件極其不嚴肅的事情。而只要廣發證券的股東同意向中信證券出讓股權,中信證券的收購就肯定能夠完成,畢竟再強勢的管理層在股權面前也是沒有多少發言權的。 記者:您怎樣看待這次并購對中國證券業的影響呢? 汪康懋:在當前中國證券業面臨困局和大重組的背景下,我高興地看到中信證券發布對廣發證券的收購議案。 作為首家上市券商,中信證券堪稱業內的排頭兵。在1999、2000年的大牛市行情中,許多券商或多或少有違規之舉,高調的中信證券卻得以獨善其身;2000年度中國券商業績排名中,中信證券利潤排第二、凈資產排第三;公司還開創了首家券商指數。與此同時,中信還有著大股東CITIC的深厚背景。中信集團是唯一的混業經營金融機構,母公司旗下有中信實業銀行、中信泰富控股、中信嘉華銀行、信誠人壽保險等不同類型的金融企業。因此,中信證券具有進一步做大做強的內外條件。 記者:廣發證券員工強烈反對中信收購,表明券業的整合難度不小。在這種情況下,您覺得中國的證券業應該怎么整合? 汪康懋:從我國證券業整體資本實力來看,全部131家券商到2003年底的總注冊資本僅1000億元,而美林證券到2002年底的權益資本已經高達228.75億美元(近1900億元人民幣),其資本實力大大超過中國整個證券業。 而中國證券業總體實力小的癥結在于券商數量多,單個券商實力小,沒有形成規模優勢。新加坡股市總市值是3000億美元,相當于我國兩倍,但其券商只有28家。我國香港地區券業的集中度也很高,總市值5000億美元,券商卻只有50家。按滬深股市目前的市值,只要保留50家券商就行了,而把其中10家發展成全國性綜合券商,應是可取方案。 經過十多年發展,我國證券業已成長出一批贏利能力較強、操作規范的券商,我們應加以扶持。而一些出了事的券商,就應讓他們或自然消亡,或被兼并收購。只有優勝劣汰,才能造就國際化的投行,真正發揮出對中國企業的融資服務和策略指導功能。 我一直認為,證券業是高風險而需要高度監管的行業。對問題券商,應該在發現不當苗頭的時候就及時禁止,而不能事后亡羊補牢。如果不能與其它金融機構合作,不抓緊市場化整合,不擴大資金來源渠道,不拓寬狹窄的業務范圍和失衡的收入結構,中國券業是沒有出路的。僅靠現有的一級市場通道式發行和二級市場經紀及自營,幾乎是不可能孵化出世界級投資銀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