詢價制增加基金風險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6日 11:00 證券時報 | ||||||||||
    正在公開征求意見的《關于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試行詢價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將徹底引變機構投資者參與一級市場的方式,機構投資者參與新股申購的風險大大增加。     基金經理們對新的詢價制的第一反應是:增加了參與一級市場的難度,也增加了基金的風險。過去的IPO定價有固定市盈率規定,現在完全要靠機構投資者自己
    不僅如此,由于“詢價對象應承諾將獲配股票鎖定3個月以上,鎖定期自向社會公眾投資者公開發行的股票上市之日起計算”的規定,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必須對新股上市后三個月后的走勢進行預測評估,各項宏觀經濟政策、資本市場的政策以及市場變化都會影響股價,增加了基金的風險。     對于詢價制帶來機構投資者參與一級市場難度和風險增加,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很正常的。詢價制改變了過去固定發行市盈率定價、上市后肯定溢價的老模式,過去參與一級市場象是抽獎而不是投資。這種風險和難度的增加是應該的,是與國際接軌的表現。     不過,機構投資者對詢價制也有一些疑慮。如,有基金表示,《通知》征求意見稿規定“公開發行數量在4億股以下的,配售數量應不超過本次發行總量的20%;公開發行數量在4億股以上(含4億股)的,配售數量應不超過本次發行總量的50%。”只對配售數量的上限作了規定,而未對配售數量的下限進行規定。目前機構參與新股申購要么參加網下配售,要么是網上市值配售,兩者只能任選其一,他們擔心,碰上一些質地優良的公司,投行可能只拿很少一部分來進行配售,這樣,機構投資者不僅可能失去投資一級市場的機會,而且IPO價格可能會偏高。     另一方面,也有機構擔心新股的流通性問題。因為總體而言,國內基金、券商和QFII的數量不多,參與主體不夠多,20%-50%的流通股都集中他們手中,可能帶來流通性不夠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