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破發”頻頻:股市將成“死市”?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3日 19:40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蔡未名 《證券時報》日前刊載劉興祥的文章說,今年6月以來,新股跌破發行價已從偶然現象逐步演變為常見現象。盡管這種現象是國內市場各方均不愿意看到的,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那么這一現象對于股市的長遠發展來說應該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首先,中國證券市場建立以來,“新股不敗”神話上演了十余載,投資者也一直將新股申購視作一項無風險投資。不論企業好壞,也不管行情如何低迷,投資者只管盲目參與,毫無理性可言。現在新股投資出現風險,投資者再參與新股申購時就必須謹慎從事,對企業及市場作出具體分析,這顯然將促進一二級市場上的理性投資理念進一步形成。其次,有利于降低新股發行速度,避免新股發行出現“寅吃卯糧”的現象。管理層可能會考慮順應市場要求把新股發行速度降低下來。另外,新股跌破發行價意味著一級市場風險確實來到,更多投資者將會對新股發行保持較為謹慎的態度,長此以往,極有可能出現新股發不出去的狀況。如此一來,券商與企業在制定企業融資規模與發行定價上無疑將采取更為謹慎的態度,從而讓股市的融資功能得到比較正常的發揮。第三,新股跌破發行價使新股市值配售政策處于較為尷尬的境地,新股發行方式改革不容拖延。 點評:劉興祥先生對近來新股頻頻跌破發行價行話稱之為“破發”這一現象的上述分析,頗有點祈愿“壞事變好事”的味道。而在主持者看來,股市頻頻“破發”,不但說明投資者對股市的信任度日漸下降,而且是進入股市的民間資金愈來愈少的明證。 記得一年多前,筆者曾預言,假如不實行全流通改革,假以時日,中國股市將成為一個“死市”,也就是說將喪失其融資及交易功能。為什么我們不說會“崩盤”而說是“死市”呢﹖因為所謂“崩盤”,無非是指股指在短期內的超幅下跌并長期得不到恢復,就這一點而言,在中國股市可以說已成事實:股指已經跌去差不多一半左右而至今仍未見底,這不是“崩盤”又是什么?如果說“崩盤”是指徹底崩潰,投資者全部跑光,則此種情況近期在中國也不大會出現。因為由于長期深度套牢,中國的個人投資者幾乎已無路可逃,逃與不逃已沒多大區別,無奈之下,多數人選擇的是“死豬不怕開水燙”。這可能就是前幾次股市多次逼近1300點的歷史底線而又總會稍做反彈的重要原因。 筆者稱之為中國股市和股民的一種“自保”表現。然而,投資者雖然會如此“死捏”,但你要叫他們再追加資金入市,恐怕也難。西諺有云:你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欺騙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時間里欺騙一部分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時間里欺騙所有的人。中國股市因股權分裂而形成的“圈錢”陷阱,在張衛星等有識之士不遺余力的揭露之下,并經過長時間的實踐驗證,現在已成為“地球人都知道的秘密”。 在這樣畸形的制度背景下,如果不痛加改革,除了那些“職業投機者”,真正的投資者怎還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把錢繼續扔進這個“無底洞”呢﹖如此,則作為股票的需求方,股市內的資金量即使不會減少,至少也不會再有明顯的增加;而作為股票的供給方,新的上市公司包括一些巨型“航空母艦”卻仍在舊制度下源源不斷地推上市場,一些老的上市公司又在以各種方式謀求增發或“整體上市”最近、最典型的一例是寶鋼股份——兩頭夾擊之下,股票的總體價格焉得不會逐漸下降﹖“新股不敗”的神話焉得不會破滅﹖“破發”的事情又焉得不會發生而將越來越多﹖長此以往,股市的融資功能的喪失即“死市”的出現難道不是可以預見的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