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價值要綜合算(“劍指雅典”系列專稿(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3日 01:28 人民網-市場報 | |||||||||
易劍東 雅典奧運會中國實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空前大豐收。隨后,更多的人把中國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金牌總數(shù)超過美國視為一件應該的而且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我想,在這個熱潮中我們應該有一些冷思考。
我不贊同貶低金牌的價值,也不認同對中國金牌代價的一些具體觀點。有篇文章的作者根據2001-2004年國家體育總局來自國家的撥款共200億,然后除以中國獲得的大約30枚金牌(當時奧運會尚未結束),得出一個“驚天”結論:中國一塊金牌代價7億元。稍微有點頭腦的人都很清楚,這種算法實在荒唐。因為國家體育總局的事業(yè)經費絕對不是全部用于競技體育和謀取金牌的! 當然,國內外還有幾種比較新鮮的算法,雖然不見得很有道理,但至少有一些可取之處。一種說法是根據人均來計算,另一種是根據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來計算。這兩項計算中,中國和美國的排名都不可能太靠前,因為人口、土地等硬條件擺在那里。 列舉這些算法是想說明:奧運會金牌不是一個絕對值,它不能全部甚至部分地代表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強大,更不能完整甚至局部地表征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繁榮。原因是:國際奧委會的不同成員追逐奧運會金牌的熱情和投入肯定有較大差異,賽前賽后各國和地區(qū)政府給的獎金就差別很大;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在開展運動項目方面由于歷史和地域等原因而有不同的偏好。也正是由于這兩個基本原因,在奧運會上金牌的競爭并不是充分的和完全的,因此就不能代表參與者完全真實的實力對比。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以后,有好事者計算過奧運會金牌排行榜上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當時的一個基本結論是排名第四的中國在經濟總量上落后于許多奧運會金牌榜上排在我們后面的國家和地區(qū)。于是國內也有理論研究人員提出了競技體育可以超越經濟發(fā)展水平而超前發(fā)展的可能。 我不贊同這種觀點,因為它一開始的邏輯就錯了,它把競技體育的投入和支撐因素單一和片面化了。我始終認為:不要用經濟、政治、文化的任何一個單一因素去計算奧運會的價值,奧運會是一項綜合的國際社會文化活動。很少有國家會以某一方面的因素去參與奧運會。 比如說,本屆雅典奧運會如果從直接的賬面上看肯定是要虧本的,100億美元的舉辦經費短期間難以收回,但是希臘人為什么那么高興呢?因為從一開始就沒有追逐純粹商業(yè)化的盈利目標,而是始終把政治、經濟、文化目標統(tǒng)籌考量的。借助雅典奧運會,希臘人顯然獲得了很多比錢更重要的東西。 以同樣的道理來看待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其實道理也是一樣的。如果單純以經濟角度來衡量,那么結果不會是這樣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日本的金牌數(shù)豈不是要排第二,日本在此前三屆奧運會上共獲得11枚金牌豈不是預示著日本經濟的徹底潰敗? 因此,我呼吁國人以一種綜合的眼光平靜地來審視我們的奧運會金牌。誰也沒有說中國獲得32枚金牌就成為世界經濟強國乃至體育強國了,但這些金牌在多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奮力競爭的氛圍中獲得的事實,至少說明中國人有能力在世界的競技舞臺上獲勝。而金牌振奮起的民族進取心、鼓舞起的國民自信心、積聚起的民族自豪感等無法計算的精神財富,哪一個不是無可替代的經濟發(fā)展推動力? 如果我們有這樣清醒而積極的審視角度,即使在2008年奧運會上我們的金牌總數(shù)超過美國和俄羅斯獲得第一名,我們也不會盲目地認為中國已經成為第一經濟大國。當然,也不會有那么多人出來指責我們?yōu)楂@得奧運會金牌付出的代價不值得,更不會有人動輒拿群眾體育的那些不足來說事了。 競技體育賽場充滿變數(shù),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qū)都不可能想拿多少金牌就拿多少金牌(除非根本不想拿),而經濟上的進步、綜合國力的提升是有相對穩(wěn)定且無法超越的一些基本規(guī)律在支撐的。有朝一日人們不再從幾枚金牌的增減去比照國家經濟實力乃至綜合國力的強弱,那正說明我們的國民具備了真正成熟的體育心態(tài)。 《市場報》 (2004年09月03日 第二十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