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大豆何以遭遇“十面埋伏”(市場分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3日 00:51 人民網-市場報 | |||||||||
龔震 這場“我哭豺狼笑”的悲情劇是一部美國版《十面埋伏》,在美國農業部的導演下,去年美國連續數月調低大豆產量預測,同時調高中國大豆進口量預測,造成中國大豆加工企業恐慌心理,紛紛加大采購力度以防短缺。相關統計表明,芝加哥大豆價格從2003年7月的每蒲式耳532美分,一直漲到2004年4月份的1064美分,達到了近16年來的最高點。這種漲幅相
美國人雖然玩了一回“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把戲,但把危機的爆發僅歸咎于外部因素,是不客觀的。筆者認為,我國大豆加工業“進口危機”的爆發,只是時間早晚問題,這是由行業自身存在的諸多不足所決定的。此次大豆“進口危機”,將對中國大豆市場格局以及相關行業產生深遠影響,而由此暴露出的農產品產業安全問題,更應引起各方警覺。 首先,大豆加工業重復建設,加工能力嚴重過剩。近兩年來,因大豆加工業利潤豐厚,導致榨油業瘋狂擴張。目前全國日加工能力達到500噸以上的有90多家企業,年加工能力已達到6000萬噸左右,這還不包括如雨后春筍般的中小型加工企業的產能,而國內需求僅2500萬噸左右。 其次,不合理的國際大豆定價機制困擾中國企業。自1996年以來,中國從大豆凈出口國變為凈進口國,大豆進口數量快速增長。與此同時,大豆成為中國第一個放開進口的大宗農產品。2003年,中國進口大豆2074萬噸。目前,中國是世界第一大豆進口國,進口量占國際市場貿易量的1/3,理應能左右市場價格的中國,卻對進口大豆的價格影響力微乎其微,反而被價格“牽著鼻子走”。據了解,現行國際大豆定價機制主要有3個明顯的不合理之處:一是國際大豆貿易主要由美國為主的糧商控制,形成了“南美種大豆、中國用大豆、美國賣大豆并決定價格”的扭曲局面。二是大豆交易價格以更多反映美國國內行情、而并不能全面反映國際供求關系的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價格為基準。三是價格需要合同來保證,但目前進口合同采用由美國糧商提供的合同文本,其條款充分保護出口商利益而不利于買方,如大豆生產國一般可將雜質控制在1%以內,但我國進口合同規定為2%,因此有的外商甚至用鼓風機將豆皮等雜質吹入大豆,或將玉米、小麥等低價谷物摻入大豆。近年來,我國進口大豆質量問題嚴重,但合同條款限制了國內企業對外索賠權,進口風險全由國內企業承擔。 第三,商業信息不對稱,危及中國大豆產業安全。目前,中國大豆行業的基本信息,如單產、種植面積、庫存、壓榨等情況,都缺乏準確的數據,也沒有權威部門適時發布。中國大部分企業在做決策時,主要參考美國農業部或外商提供的中國與國外市場數據,受制于人在所難免。 第四,國內大豆加工企業忽視風險管理,不熟悉國際游戲規則,過多參與期貨投機,是產生危機的又一內因。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建議,一是從政府和行業層面上推動中國企業的貿易格局多元化。近年來,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等國大豆產量和出口量增加很快,特別是巴西,其產量直逼美國。我們要支持中國企業直接從南美采購大豆,在南美建立種植基地和儲運設施等。二是加強行業協會的協調服務能力,以集團的力量積極參與國際大豆定價機制,由行業組織統一對外招標采購。三是政府部門支持推廣中國版的大豆進口合同文本,并發揮職能作用,為國內企業提供全球產業基本信息。四是完善中國大豆期貨交易體系,盡快在大連商品交易所推出轉基因大豆和豆油期貨交易品種,讓國內企業充分利用大連交易所進行套期保值、鎖定成本,變“客場”為“主場”,從而最大限度控制風險。 《市場報》 (2004年09月03日 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