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零售業陷入“黑色時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2日 08:01 中國經濟時報 | ||||||||||
    8月25日,創建于公元1770年的“壽全齋”藥房告別了寧波市開明街。據稱,壽全齋是浙江省目前最古老的藥店,遷址的原因是無法承受開明街高昂的經營成本和周邊密集分布的同行競爭。     8月27日,浙江省醫藥行業協會秘書長兼零售分會會長朱忠蘭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醫藥零售業進入了歷史上最困難的階段,可以說是‘黑色時期
    沖動的懲罰:利潤下降七成     醫藥零售面向社會資本開放、“平價藥店”大量出現一度引起了一片喝彩。因為大家覺得充分競爭的醫藥零售市場將有助于擠壓藥品價格虛高泡沫,給患者帶來實惠。     對此,浙江省醫藥行業協會會長趙博文早就預言:醫藥零售過度競爭的泡沫即將出現!     2004年上半年,快速膨脹的醫藥零售市場出現了“大廈將傾”的局面——朱忠蘭向記者透露了一組數字:據對浙江省36家大型醫藥零售連鎖企業(包含870多家門店)的統計,上半年實現銷售5.28億元,比去年同期上升10.86%,增幅比一季度回落8個百分點;實現利潤510萬元,比去年同期下降70%。     “降幅驚人!”朱忠蘭說到利潤情況時語氣凝重。“藥店利潤率一般應該有5%-6%,但是上半年只有1.1%。虧損企業去年是2家,今年擴大到9家。虧損額是639萬元,比去年增加了498萬元。”     他說,今年上半年浙江的醫藥零售業創造了幾個“歷史之最”:利潤下降幅度最大,利潤率最低,虧損額最高。     杭州醫藥零售行業的情況更“慘”:繼一季度出現匯總性虧損28.9萬元之后,到二季度,匯總性虧損的數額超過100萬元。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局面,朱忠蘭認為與醫藥零售市場的過度競爭是分不開的。據統計,到2003年底,浙江省已有藥店7769家,比2000年底增加了3656家。     嘉興華氏大藥房蘭臺零售連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偉成告訴記者,短短三年內,在人口不過三、四十萬的嘉興市區,藥店數量已經從28家上升到70余家。“密集程度都快超過日用百貨行業了,競爭實在是太激烈了。”     另外,經營成本上升也是藥店經營難以為繼的原因之一。“醫藥零售行業早已經不是暴利行業。賣一盒‘青春寶’賺兩角錢,賣一盒‘21金維他’賺一角錢。過去藥店毛利率一般在30%左右,現在只有20%,而房租費、人工費、各種稅費居高不下。”朱忠蘭對記者說。     如果說兩年前藥監部門逐步放開零售藥店的審批后一度出現了“萬馬奔騰”的熱鬧景象,那么今年以來出現的局面可以說是泡沫開始破裂。中國醫藥商業協會秘書長王錦霞不久前對媒體說:“前一階段,在醫藥分業的興奮中,藥店擴張了很多,但虧損很嚴重,現階段藥店已經沒有快速擴張的勢頭了。”     據浙江省醫藥行業協會統計,今年上半年該省已有350多家藥店被淘汰出局。     病急亂投醫的“多元化”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以前在經營范圍上十分保守的醫藥零售企業正在悄然變臉,指望靠經營其他商品來“救市”。     張偉成告訴記者,“華氏蘭臺”今年上半年引進了一個進口化妝品的總代理。“這種化妝品是專走藥店渠道的,每個地區只選擇一個總代理,我們拿到了。”他說,由于是獨家經營,經營情況還不錯。     杭州的“天天好大藥房”則走得更遠:柜臺里除了藥品,還出現了綠色食品、家居裝飾、日用百貨……該企業的負責人聲稱,爭取用幾個月時間,將經營品種中藥品與非藥品的比例調整為1:1。     據了解,“多元化”已經成為目前國內醫藥零售行業的“潮流”。國藥集團開始在主要城市的部分國藥零售店設立某保健品品牌的專柜,分銷營養保健品;廣州麗珠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臺灣統一集團旗下的統一超商正式合作,共同經營藥妝連鎖店,藥店中同時銷售保健品、化妝品等。     有人從美國的醫藥零售行業找到了多元化的先例:從品種上看,藥品只占美國醫藥門店的一小部分,但藥品的價值占全部商品價值的55%以上。大量的品種是糖果、糕點、化妝品、體育用品、日常生活用品、眼鏡、照相器材和膠卷沖擴等。     但是朱忠蘭對藥店的多元化并不十分看好:“多元化經營當然也是一條出路,但是多元化的鏈條不能拉得太長。藥店總不能去賣油鹽醬醋吧。”     張偉成也頗為擔憂地表示:醫藥零售企業試圖進行多元化的品種多數早已經在百貨行業競爭得你死我活,對于多數藥店來說,多元化未必能夠帶來理想的效果。     苦難剛剛開始     “下半年形勢更加嚴峻。明年日子還會更加難過。”朱忠蘭對記者說。     從7月1日開始,抗菌藥物必須憑執業醫師處方銷售。“這一刀砍下來,藥店的抗菌藥物銷售量估計要被砍掉2/3。”張偉成說。     據浙江省醫藥行業協會的最新測算,抗菌藥物一般占藥店銷售總額的10%左右,占藥店利潤總額的20%左右。由于醫院的處方很少流出來,藥店的抗菌藥物銷售普遍受到了嚴重打擊。     朱忠蘭說,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印發的《實施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分類管理2004-2005年工作規劃》要求:2005年12月31日前,全國將實現處方藥憑醫師處方購買。這樣一來,目前藥店的大部分藥品都必須憑處方銷售。“到那個時候,藥店就被逼上絕路了。很多藥店大概都要改行了。”     他說,在醫療體制改革尚未到位的情況下,憑處方銷售只能是更加強化醫療單位在處方上的壟斷地位。目前,一些醫院采取“電子處方”、“密碼處方”等手段防止處方外流,有的醫院則更明確規定患者如欲持方外購需經院方“審批”后加蓋外購章。     記者本人也見識過“密碼處方”,即醫生在開藥方時只寫醫院自行編制的藥品代碼,患者只有在付款后拿到藥品清單才知道配了什么藥。這種處方如果拿到藥店去自然只能是廢紙一張了。     醫療機構“肥水不流外人田”并非個別現象。杭州華東大藥房所屬的32家門店在七月初的幾天一張抗菌藥物的處方也沒有收到。上海市一個月里僅有30張處方流入該市110家醫保定點藥店。     朱忠蘭說:國家藥品監督部門對抗菌藥物憑處方銷售的政策非常堅決,對此醫藥行業也表示理解和遵守。但是呼吁對于其他處方藥的管理能夠分步到位,配套政策一定要跟上。     醫藥零售行業需要的配套政策主要是兩個方面:     首先是通過社會保障部門和衛生部門的共同協作,敦促醫療單位將處方還給患者,讓患者自行選擇在醫院配藥或者到藥店購藥。     第二是希望衛生部門對藥店坐堂醫生的限制政策有所放松。“目前衛生部門對此卡得很嚴。零售藥店沒有坐堂醫生,醫院處方又流不出來,你讓零售藥店干什么?”     據了解,衛生部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處方管理辦法(試行)》于今年9月1日開始施行。《辦法》規定:處方一律用規范的中文或英文名稱書寫。醫療、預防、保健機構或醫師、藥師不得自行編制藥品縮寫名或用代號。書寫藥品名稱、劑量、規格、用法、用量要準確規范,不得使用“遵醫囑”、“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辦法》還規定,除醫療用毒性藥品、精神藥品、麻醉藥品及戒毒藥品外,任何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不得限制就診人員持處方到其他醫療、預防、保健機構或藥品零售企業購藥。     但是,《辦法》沒有明確針對醫療機構限制處方外流的罰則,而允許處方外流又直接影響了醫療機構的既得利益,所以該《辦法》能否有效解決醫療機構壟斷處方的問題,還需要拭目以待。     浙江省醫藥行業協會會長趙博文認為,當前醫藥零售行業要擺脫困境做大做強,必須認清形勢、堅定信心、正確定位。具體地說,就是要實現“七個轉變”:從單體經營向集團化經營轉變,從價格競爭向品種、質量、服務競爭轉變,從單一經營向多元化經營轉變,從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從高毛利、高費用向低毛利、低費用轉變,從片面追求處方藥銷售向擴大非處方藥經營轉變,從人治管理向規范化、法制化管理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