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消化市場化改革成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1日 09:00 證券時報 | ||||||||||
    新股發行定價制度又要改革了。改革的目標是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強化市場約束,完善股票發行價格形成機制。在筆者的印象里,發行定價制度的改革,成文的和不成文的,有過很多次了,“市場化定價”的先例也有閩東電力(資訊 行情 論壇)和用友軟件(資訊 行情 論壇)。不過,每一次改革的實際結果似乎總是跟想要達到的目標有點距離。
    應該承認,本次新股發行定價制度的改革,彌補了以往新股業績計算中的漏洞,將定價權部分給予市場,較之以往確實是一大進步,而且在正式實施之前暫停新股的發行,也是為求“公平、公正”的有益嘗試。不過更應該認識到,目前條件下,新股定價完全市場化的條件尚不完全具備。     首先,A股市場目前仍是一個股權分置的市場,在股權分置問題解決的原則性思路沒有明確之前,有沒有流通權溢價、如何計算流通權溢價都是未知數,理論上講是無法計算合理的新股發行價格的,只能根據當前市場上相似公司的平均估值水平,打一個折作為發行價格。應該說,新辦法能夠降低新股發行市盈率,避免最近市場中常常出現的跌破發行價現象,但這種定價還不是最有效率的發行價格。     其次,發行定價制度要改革,是由于原來的定價制度出了問題,使得發行價格高了,新股跌破發行價了。改革之后,可以預料的結果就是新股發行市盈率明顯下降,這對股市的長期發展而言無疑是有益的,但短期內則有可能導致原有股票價格中樞的下移。按照老的的定價制度、以較高發行價購入新股的投資者怎么辦?如何處理老政策給市場遺留下來的問題,將是管理層需要面對的一個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以來,由于我國A股市場獨特的結構性問題,某些上市公司、大股東、投行、“莊家”利用政策或監管的漏洞,千方百計損害中小股東合法權益、投資者對此意見很大。監管機構雖然也很努力地修改、完善有關政策,防范同樣的問題重復出現,但由于政策都是針對未來的,有些時候對于老政策下產生的問題只好不了了之,不了了之的結果就是讓市場自行消化。     我國A股市場從一開始就是經濟轉軌時期的產物,帶有一定的計劃經濟色彩是難免的,而股權分置問題長期化,更使得改革不具備完全市場化的基礎。迄今為止,證券市場的市場化改革始終難以一步到位,經常出現反復。不可否認,讓市場消化政策反復帶來的損失,是成本最小的辦法,原因在于二級市場的參與者數目雖多,但非常分散,趨利的目標和經常的交易又使得利益很難完全一致,用腳投票的成本遠小于用手投票,因此,市場對政策的游說力量是很弱的,不斷流動的投資者又提供了很強的消化損失的能力。但讓市場不斷為老的非市場化政策買單,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就大大降低了,同時失去的還有更為寶貴的信任。     目前,老的非市場化政策遺留的最大問題就是股權分置。根據目前的趨勢,完全靠市場來消化這一問題的可能性不是沒有。如果新股發行定價方式改革之后,上市的公司股份仍分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市場化”的發行價格和“非市場化”的股權分置長期交織,再和現在的股票定價混在一起,必然會帶動股票價格中樞下移,經過一定的時間就有可能實現“股價的自然接軌”。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全流通的問題自然解決對市場而言是抽象的,但具體受損失的,還是全體流通股股東。筆者以為,本次發行改革提供了一個解決股權分置的契機,那就是明確新股新辦法,鎖定期后全流通,以避免更多遺留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