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工資:“倒逼機制”開始形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31日 08:57 中國經濟時報 | |||||||||
魯寧 最近一段日子,蘇州、杭州紹興、無錫等長三角城市的不少企業,相繼調高了民工工資,幅度大致在7%到12%之間。主動調高民工工資的目前僅限于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內的部分企業,我個人判斷,此口子一開,增資潮會波及到更多的行業內企業。因為,行業之間和城市之間的民工工資水平也可看成一個“生態平衡”系統,一旦平衡被打破,就會
調高民工工資系企業自主行為,未聞城市政府對此施加了影響,至少沒有發布“紅頭文件”指令企業這么去做。從資方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本能考慮,為民工長工資的舉動不大可能出于道德自覺,更多是特定的“市場壓力”使然。這個壓力就是“‘價格與時間’水平上的民工不足”。 長三角與珠三角從今年起同時出現了所謂的“民工荒”,國內外媒體對其成因作了多角度分析,但真正的主因恐怕還是工資價格與勞動時間兩大因素。特抄錄一段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我的采訪筆記:浙江某市紡織A、B、C三廠,普通檔車工每月滿負荷工作(一般每月只休息一天),月薪(含加班和各種補貼)大致在900元至1000元。 今年5月為了解讀“民工荒”,再訪A、B、C三廠,約束條件不變,月薪漲至1000元至1100元。兩次定點采訪,時間跨度近10年,表面上看,檔車工工資還是有所增長,但考慮到10年間物價指數的變化和體制內勞動群體工資的巨大增幅,檔車工的工資不光處于停滯狀態,事實上則處于負增長狀態。由于民工群體數量以億計,他(她)們的工資負增長,反映到面上,不能不說是構成全社會貧富差距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至于勞動時間,10年間未有大的變化。超時勞動也反映出另一種形式的工資負增長。 “價格與時間”兩大因素,很大程度上為兩大三角洲經濟的超常規發展作出了“超額貢獻”。卻也為國內依賴廉價勞動力的經濟增長模式作了不光彩的“人文注腳”。 一批國內外媒體把“民工荒”現象與民工群體維權意識的覺醒相聯系。這個判斷對不對呢?應當說有這個趨勢。譬如,長三角不少地方組建起越來越多的民工協會,開始出面與資方進行“工資集體談判”,參與追討欠薪及相關的民事訴訟。但就總體言不,民工群體還是“松散一族”,他(她)們開始學著說“不”的成因,主要還是打工的“比較收益”越來越低,而不是群體維權意識的主觀自覺。 導致他(她)們覺得“比較收益”越來越低的主因,則主要在于城市生活成本的不斷攀升。按經濟學的原理,當“比較收益”降低由個別現象演變成普遍現象時,勞動力價格的“倒逼機制”就開始生成并逐漸發生作用,最后使民工工資的總體水平調高一個等級。與此同時,同樣因“倒逼機制”起作用,到一定時候,工資增長還會通過縮短勞動時間反映出來。只是,眼下我尚未聞有這樣的先例。然而,基于國內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現狀將長期存在,又無從指望民工工資總水平出現跳躍式的增長。 毫無疑義,勞動力價格的“倒逼機制”,將客觀上削弱被某些人引以為豪的“廉價勞動力優勢”,導致企業用工成本增加而在一定的時間段內減少利潤和稅收。但在中國特定的國情下,它的正面意義遠大于負面影響,站在人本的立場上,建立于相對合理的工資價格上的GDP增長才是道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