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被迫變現 實業企業乘虛入主基金公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30日 09:03 財經時報 | ||||||||||
    一些證券公司為度過生存危機及資金鏈緊張局面,不惜將所持基金公司股權拋售,實業企業則乘虛而入,已有幾家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東調整方案報到中國證監會     讓大型工業集團和工業公司成為基金管理公司的主要股東,正在成為國內基金業調整股東結構的新動向。在一些規模較大的基金公司著手的新一輪股東結構調整方案中,多將以往以證券公司、信托公司為主的股東“請出去”,將實業企業“迎進門”
    記者近日獲知,已經有幾家基金管理公司的類似調整方案報到中國證監會。分析人士判斷,吸引實業企業成為基金公司股東,或許會成為今后基金公司股東結構調整的趨勢。不過,業內對于這種新生現象看法并不一致。     “1+1”的連鎖效應     社科院金融所一位研究員今年上半年專門就基金公司管理層變動進行調查,結果令他吃驚。調查顯示,自去年以來,一半以上基金公司總經理被更換。     他表示,引起調查的動因,在于不久前參加的一次基金行業內部會議。當時,在座不少基金公司負責人都私下表示無心經營。他們多在憂慮大范圍的股東調整,將導致他們執政期僅寥寥數日。     通常,基金公司股東變化,高管人員必隨之變更,這在基金業內被認為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因果。在這位研究員看來,證監會確定的“1+1”原則,是引發基金公司股權和高層變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1+1”原則也被稱為“一參一控”原則,源于2002年7月12日公布的“中國證監會發言人就基金管理公司設立問題的談話”,其中提到,無論內資或外資參股基金公司,一家機構參股的基金公司不超過兩家,其中控股(包括絕對和相對控股)的基金公司不超過一家。     基金公司的一些高管人員并不完全贊同這位研究員的分析。他們認為,“1+1”原則確實是引起近兩年基金公司高管變動的誘因,但從長期看,基金公司股東多為證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機構,更是引發頻繁變動的癥結。     金融機構股東未見強勢     有關專家舉例說,國外一些實例證明,由券商或銀行等金融機構控制的資產管理公司,并不見得會提升公司的管理能力,其業績排名往往在中下游。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洲銀行、花旗銀行旗下的資產管理公司。     在他們看來,國內的基金公司股東以往多是由證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機構為主,由于這些金融機構在最近兩年本身的經營狀況不穩定,進而使得基金公司股權變動格外頻繁,一些證券公司為度過自己的生存危機及資金鏈緊張的局面,不惜將所持基金公司股權拋售。比如,南方證券為應付短期風險,出售南方基金的股權,其退出可謂情非得已。     此外,券商對于基金公司的盈利要求更為強烈,投資眼光略顯短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公司副總經理指出,基金公司作為以長期經營為目標、遵從長期投資理念的公司,特別需要股東結構相對穩定。     引入國內比較有實力的大型實業集團成為基金公司的新股東,是這位副總經理所在公司的選擇。他們認為,實業企業本身資金就比較強勁,由于做實業出身,目光也會較券商長遠,經營上會要求基金公司更平穩,會給予基金公司更長時間的發展空間。     關鍵在設立激勵機制     首都經貿大學教授劉紀鵬在近日舉行的“2004福布斯共同基金論壇”上指出,基金和基金公司的主要問題在二者的治理結構上。解決這一問題,需降低基金公司進入門檻,引入競爭機制,讓大型工業集團成為基金公司主要股東。     引入實業企業是否能給基金公司帶來新氣象?是否帶來更穩定的發展空間?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基金業內部對此看法不一。曾任大鵬證券綜合研究所副所長、現任易方達基金公司基金經理梁天喜指出,目前確實有很多券商逐漸退出基金行業,但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券商自身現金流出現問題,惟有出賣股權變現。     在他看來,券商持股和企業持股難定其好壞。券商由于同在金融行業運作,可能和基金公司溝通會更容易,業務資源也能共享;實業企業相對可能會超脫些,不會過于干涉基金公司的具體事宜。     證券業參股,會比實業企業更好地對基金公司展開監督、提高內控能力。對于這種看法,梁天喜并不認同。他認為,盡管券商與基金公司同處金融行業,在專業方面具有能進行監督的優勢,但基金公司的內控機制已相對完善,且證監會對基金公司的控制非常嚴格。     “我個人感覺,誰做股東都沒有太大問題。基金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行業,它完全是靠基金管理人的智力運作,而不是靠設備。”梁天喜指出,針對目前基金公司的管理層、基金經理流動性很大的現狀,基金公司的股東們應更多考慮如何將高智力的專業人員與基金公司本身利益相結合,這樣也是保證基金公司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一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