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攬手機設計乃自毀長城 對國內手機廠商“后向一體化”的擔憂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30日 09:03 證券時報 | ||||||||||
    耗費大量資源去贏得幾個小小的戰斗,卻可能輸掉了整場戰爭。假如國內手機廠商真的實施向供應鏈上游進軍、將大量資源投入設計業務的“向后突圍”戰略,很可能是兇多吉少的自毀長城之舉。     對于夏新、波導、南京熊貓(資訊 行情 論壇)、TCL移動等國內手機廠商開始遇到的困境,手機廠商和業界分析人士開出的藥方驚人地相似。他們固執地認為,
    表面上,這種思路的邏輯似乎很清晰:盡管國內品牌這兩年在手機市場上風生水起,紅紅火火,然而在浮華背后,處于行業食物鏈頂端的“食肉動物”,仍然是掌握核心技術的國外公司———摩托羅拉、諾基亞、西門子、索尼愛立信等,其次是法國、韓國、臺灣的設計公司加上國內的中電賽龍、國電未來等設計公司。國內手機廠商仍然是食物鏈最底端的“食草動物”。因此,應向供應鏈上游進軍,推行后向一體化,將手機設計業務納入廠家的組織體系中,把現在被韓國人、臺灣人、歐美人賺走的錢賺回來,掌握供應鏈的更多話語權。然而,這種看似邏輯清晰的策略,其實很可能已經誤入歧途。     首先,理智地分析一下,以目前國內廠商的實力,恐怕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無法實現對IC設計技術的掌握,頂多也就能做一些目前韓國、臺灣人做的解決方案罷了,只不過是減少了食物鏈中的一個次要環節,無法改變產業鏈的大格局。換句話說,“大錢”還得由外國人賺走,這是現實,無法逃避,只能面對。     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冷靜地想一想:目前被韓國、臺灣的設計公司賺走的錢,到底花得值不值?在對收購上游業務的后向一體化的研究中,經濟史上最經典的案例,是上世紀20年代通用汽車收購費雪車體公司的例子。傳說中費雪車體的“敲竹杠合約”,儼然是如今手機行業中的韓國、臺灣、歐美上游供應商的翻版。然而,姑且不論這個證明“市場失靈”的“費雪車體寓言”,如今已被經濟史學家證明屬于以訛傳訛,哪怕其真實可信,這種將上游業務納入龐大組織中的作法,也只是二十世紀特定環境中的潮流罷了,而現在的社會早已經天翻地覆!二十一世紀企業管理思潮的最強音恰恰不是一體化,而是外包!     在企業管理中,有些“浪費”是必須的。五十年前,當別人問松下幸之助,為何不將其下屬的JVC音響業務與松下其他同類部門合并時,松下幸之助的回答是:在規模經濟和組織秩序上的損失,能夠輕易地被創新和部門之間競爭所帶來的動力所克服!企業永遠不要去消滅這種“必須的浪費”。     眾所周知,手機設計對創新性思維和組織靈活性要求極高,最優秀的熱賣產品,是由無數設計公司中的怪才狂人們,經過無數次的“技術試錯”和“藝術瘋狂”而設計出來。試想一下,假如將這些靈活的設計公司納入手機制造廠商的龐大官僚機構,哪怕還是原班人馬(其實國內廠商請不起),國內制造企業中的官僚文化、科層組織也會扼殺最好的、最不可思議的設計!當設計業務由獨立而靈活的專業公司,變成自己的部門、下屬時,確實會“聽話”得多,但也會因此失去效率、失去創意、失去活力、失去創造性、失去利潤!     老實說,國產手機這幾年之所以能夠有所作為,主因是設計上的多樣性和靈活性。然而,這一優勢正在消亡,諾基亞等國外品牌已經由每年幾款機型變成每年幾十款,專門針對中國市場的“翻蓋式手機”等多種款式也全面殺來。而在銷售領域,原來本土企業的優勢———全國城鄉的廣大銷售網絡正日益被大型專業連鎖店所取代。在這種設計、銷售受到前后夾擊的情況之下,國內廠商如果真的將設計業務納入手機廠家的組織體系圖中,等于主動削弱自己在機型多樣化上的長處,與國外廠家去拼處于劣勢的研發實力,無疑兇多吉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