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財政收支項目應實現農民與市民平等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26日 08:52 中國經濟時報 | |||||||||
記者徐根亮 楊舸 南昌報道 “解決‘三農’問題,關鍵要看國家財政收支項目上是否實現農民與市民的平等。”這是江西農業大學謝元態教授日前在江西南昌召開的2004年中國青年農業經濟學者年會上提出的觀點。
謝元態解釋道,所謂實現農民與市民的平等是指:一是在稅收上,對農村和農民要實行城鄉統一的稅收稅率。堅決取消農業稅和農林特產稅,對農村企業實行與城市企業一樣的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對農民實行和市民一樣(計算依據,計征辦法和稅率、起征額等)的個人所得稅;二是在財政支出上,凡屬公共品種的項目(如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生態環境治理、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不分城市還是農村,概由政府財政保障支出;三是保障憲法所規定的農民應具有的一切公民權利與市民平等,還農民以國民待遇;四是可以分階段逐步在財政收支項目上實現農民與市民的平等,但應當有明確的法定的時間表,并置于全國人民的監督下組織實施。 之所以會出現現在的“三農”問題,謝元態指出:這是由于國家長期實施“城鄉分治”(不統籌)的政策,導致城鄉差別的惡化,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的極端化;其主觀原因在于長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及社會經濟資源人為配置的城市偏好、工業偏好和市民優先,其深層邏輯又是財政問題。 謝元態提醒道,“三農”問題如果解決不好會出現反彈,有可能會出現“治標不治本”。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農村人口太多,成為政府的沉重負擔。比如:政府要給每人多1元的支持,就需要9億財政支出;反之,多收每人1元的稅或費,就可增加9億的收入,其可想而知了;二是“三農”歷史包袱太重。今天的“三農”之所以成為大問題,就意味著需要政府解決的難題太多,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生態環境治理、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都遠遠落后于城市,無論哪方面都要巨額的財政投入;三是農民聲音太弱。目前在中國惟有農民沒有自己的全國性組織等;四是城鄉利益分配格局已經嚴重固化等。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