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認真真看“認證”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25日 10:02 解放日報 | ||||||||||
本報訊 (記者 裘寅)近日,一家企業到上海質量體系審核中心要求驗證合作伙伴的 ISO9000證書,一查之下,這張證書根本沒有獲得國家承認。該中心專家表示,今年以來,類似的“黑證書”他們已遇到了不少。同時,市質監局也透露,至今上海獲得國家認監會批準的質量認證機構只有27家,但實際上申城各類認證機構卻早已超過百家,以客觀公正為賣點的質量認證市場,亟待整治。
我國加入WTO后,由第三方中介機構對產品、服務、管理體系進行的國際認證,已成為“中國制造”闖蕩國際市場的“通行證”。滬上企業認證意識覺醒,認證市場水漲船高。但是,過快的發展導致從業機構良莠不齊———本應嚴肅、客觀的認證卻成了某些人的“生財之道”。 首先,“買證賣證”現象依然存在。部分認證機構為了經濟利益,降低甚至放棄認證標準,讓沒有達到認證要求的企業蒙混過關。監管部門曾查獲一國外認證機構的“錢證”交易———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該公司打著一英國著名認證機構的招牌,自行制作空白證書,到處招攬生意,只要花2萬元左右,再經過一個走過場式的“審核”,客戶就可以買到需要的認證。 其次,“一條龍”服務盛行業內。如同金融業中審計與咨詢業務必須分離一樣,認證市場的認證與認證咨詢業務也必須完全分開,不容許存在同一認證機構既為企業提供認證咨詢服務,又對其開展認證審核的違規情況。但事實上,不少認證機構都一邊輔導“運動員”,一邊充當“裁判員”,喪失認證的中立性、公正性。 此外,更有認證機構“掛羊頭賣狗肉”———明明只有頒發紡織行業認證的權限,卻攬下了機械企業的認證業務;明明只能從事食品行業的質量審核,卻給汽車企業發認證證書。擅自超越審批范圍開展認證業務,“張冠李戴”亂發證書,這也是目前滬上質量認證市場的一個病灶。 市質監局指出,目前質量認證市場存在的種種違規行為,不但擾亂了認證行業,而且會對被認證企業造成巨大損失。據悉,對于認證市場的規范,已被列入本市規范中介服務市場的重點工作之一,質監、工商部門將在近日聯手清理違法違規的認證機構。而需要進行認證的企業,在選擇認證機構時,也得留心該認證機構本身是否合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