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文化符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25日 07:19 《中國工商》 | |||||||||
○ 文/南溪人 北京的“京味文化”魅力有多大? 有人說,“京味文化”的載體頗多,但主要有三:其一是由故宮為代表的皇家文化,其二是由前門外大柵欄地區為代表的商業文化,其三則是由天壇西側天橋地區為代表的平
的確,北京擁有著3000年的建城史,已近850年的建都史。假若從周口店的“北京人”算起,這方土地上人類活動著并創造的歷史長達60萬~70萬年,歷史文化積淀之深厚舉世罕有。京味文化被人看重,不僅因其年代的接近而且擁有著更豐富的物質遺存讓人清晰可鑒 ;更因為如把文化作為行為模式詮釋時,它的許多生存、生活方式今天仍活生生地被人們承襲著。也正因如此,讓我們感性地由近及遠觸摸著一條綿延不絕的歷史脈搏跳動。 然而,這個我們觸手可及的“京味文化”又在淡化著。迅速膨脹并越變越高的城市,在凹面狀擴散崛起之中,故宮落入了“大鍋底”,不再嵯峨。林立而起的商廈商城,盡展著現代商業的繁華,然而卻失去了逛老西單商場、老東安市場的情致,于胡同群落中,魚貫鱗次櫛比一家一品的店鋪,間或有酒樓、茶肆、戲園可供一瞥一憩;而天壇西側的“天橋”除去僅留下地名的空殼外,平民文化的“瓤子”早已絕跡數十年。 無疑,在城市的發展中,并非一切照舊就是好,歷史長河的沖刷會使大部分物質蹤跡逝去。問題是我們在擁有興廢選擇的主動權時,又能有意識地留下什么?我們正面對著一個嚴峻的現實:在城市雷同化的擴張中,北京是否正在失去自己的文化符號? 近年來因投入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而輟筆創作的著名作家馮驥才,曾對唐裝、中國結的興起作過詮釋。在他看來,加入WTO、申辦奧運的成功,使中國人像一部車子突然發動起來般地產生了要張揚自己文化的沖動,而正是在民族民間民俗文化中找到了表達強烈情感的符號。這種情感表達的背后,是中國要在快速融入世界的時候尋找自己的文化重心。 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地。“科技奧運、綠色奧運、人文奧運”,是我們對世界作出的鄭重承諾,我們自己為自己創造出了要與“科技”、“綠色” 同行的文化建設的重大契機。保護、打造北京鮮明的文化符號,再構文化重心,顯然是新世紀新北京面對奧運契機的一個重要任務。 或許有人會說,北京城建造者取自《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布局和那時即標定并至今仍作為北京重要地標的中軸線格局沒有改變,北京依然保持著自己的文化符號。不錯,這確是表達中國人傳統宇宙觀及倫理觀的巨大文化符號,體現了建城者深邃的思想理念。這也正是今天的城市建設者要繼承發揚的。并且也正是與這蘊涵深刻的地表符號相比,我們的地面標識性符號更顯缺失。作為文化符號,它不僅當然會包含著內涵的隱喻性,而且更需要直觀的展示性,在彰顯形象的耳濡目染中將文化情感沁入血脈。 打造醒目的文化符號,對距奧運會召開還有4年的北京來說,時間已十分緊迫,而究竟如何展現“人文奧運”至今尚未見端倪。自奧運申辦成功之后,即不斷有有識之士在獻計獻策,其中有人在對一個消失了巨大文化符號——不幸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拆除的城墻和城門的注目中,提出了營建一個總標題為《鴻福奧運,興發北京》的“大地藝術”的建議,讓這件環繞二環路即北京城墻遺址的以古城墻為裝飾主題的“城市紀念性綜合體”承擔起情感旨歸強烈的文化符號角色。然而,似乎種種建議并未得到明確答復。而如今已被老百姓認可成“老天橋”的“華聲天橋”,亦有讓路房地產開發之虞。甚而,如何處理保護與建設的關系的爭論聲,至今仍不絕于耳。我們到底還要經歷多久的文化猶疑? 當然,最近傳來一個好的信號,不久前北京市市長王岐山主持召開了“人文奧運”座談會,聽取了民盟北京市委主任委員王維城和有關研究人員關于人文奧運戰略規劃研究情況的介紹和《“人文奧運”戰略規劃建議書》的說明,并對《建議書》給予了高度評價。 確實,當諸多人都在認為,向世界展示北京的歷史文化是北京走向世界的最好品牌之時,如何找回、再構北京的文化符號,已經到了應該決策并行動的時候了。面對今人與后人,這無疑是歷史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