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云水商魂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24日 17:26 《中國工商》 | |||||||||
只有當財富不再成為心靈羈絆的時候,它才有可能轉化為幸福。數千年前的范蠡,用自己的灑脫和自在告訴我們:當我們智慧地看待財富時,便可收獲一份生命的清涼。 ○ 文/云軒 后人在記住他滅吳的計謀功業,還有和西施浪漫瓜葛的同時,也記住了他的商業天
由名臣到巨商 提起范蠡,人們自然會想起越王勾踐,而如影隨形的便是那句膾炙人口的成語“臥薪嘗膽”。它的典故出自春秋時代吳越爭霸的一段歷史,說得是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擊敗,立志復仇,便離開華麗的宮殿,撤除舒適的帷帳,夜夜睡臥在木柴堆上,屋梁上懸掛著新鮮苦膽,醒來便上前舔舐,用苦澀來警醒振奮意志,時刻不忘復仇大志。 吳越爭霸,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緊張、精彩的片段之一。在數十年的風云歲月中,仇恨、陰謀中不乏有驚心動魄的美麗、哀婉無奈的犧牲,更有洞徹歷史人生的大智慧。而范蠡,就是這種智慧的代表。 他本是楚國人,年輕時風流倜儻,不拘小節,所作所為往往出人意料,在當地有“瘋子”之稱。后來被大夫文種賞識,遂與文種一同投奔越王勾踐,拜為大夫。到越國不久,越王不聽二人勸諫,貿然與吳國開戰,兵敗被圍。危機中范蠡獻計,買通吳王寵臣,使越王留得性命。再后來他與文種一同制定滅吳九計,其中的一計便是美人計——獻給吳王美女西施。 滅吳九計果然奏效,越國最終滅掉吳國,吳王夫差兵敗自殺。范蠡與文種便自然成為越國最大的功臣,高官顯位、榮華富貴自不待言。這時,范蠡卻寫信給文種:“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古代相術中,脖子長、嘴形尖的人多是陰險之輩),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勸文種抽身隱退。文種不肯,最終被越王逼死,留下“鳥盡弓藏”的千古慨嘆。而范蠡卻毅然向勾踐辭行,勾踐先是承諾富貴,繼之威脅,但最終沒有留下范蠡。故老相傳,范蠡自此攜西施泛輕舟于五湖之上,過著悠然自在的隱居歲月。晚唐詩人溫庭筠“誰解乘舟尋范蠡,五湖煙水獨忘機”的佳句,詠嘆的便是這段故事。 傳說固然美麗動人,但歷史上的范蠡卻沒有這么浪漫。辭官之后,他曾感慨道:“我為越王制定了七件計策,越王使用了其中的五件,就滅掉了強大的吳國。我的智謀用于治國已經奏效,現在該用于治家了。”于是他舉族北遷,由海路到達齊國,隱姓埋名,自稱鴟夷子皮。這個古怪的名字,指的是當時的一種大皮囊,范蠡的用意很明白:人,有時就要像這種皮囊一樣,混沌能容。 在齊國,他親自率領家人在海邊辛苦勞作,治理產業。齊國地處今天的山東半島,自古便有漁鹽之利,是富庶之地。范蠡本是絕頂聰明之人,再加上辛苦經營,幾年間就有了數十萬的家產,成為當地的首富。齊王聽說了他的才干,便派人請他做齊國的宰相。而范蠡卻喟然感嘆道:“治家理財,有千金之富,又有宰相的官職找上門來,這些看似幸運的事情,對我這樣的布衣百姓而言都是些不祥的征兆啊。”于是他歸還齊王的相印,邀來朋友鄉人,把數十萬的家財盡數分給他們,只留下些便于攜帶的珠玉,作為日后經商的資本。散盡家財之后,他便連夜走小道離開齊國。這是他第二次主動地從事業的巔峰激流勇退。 離開齊國,范蠡西行到陶這個地方。陶就是今天的山東定陶。陶當時是各國的交通樞紐,東有齊魯,南達楚宋,西通魏韓,北接趙衛;諸侯的使者往來,天下的貨物交易,都要經過這個地方。范蠡敏銳地看到陶作為交通樞紐的經濟意義,便定居于此。他自稱陶朱公,率領家人重新創業,不久便再次成為當地首富,財產遠遠超過在齊國的時候。 范蠡確實是一代商業奇才。據史書記載,在他從商的十九年中,他曾經“三致千金”——三次散盡家財,又三次重新發家。就是放在今天這個時代,這也算得上是一個奇跡!古人有“為富不仁,為仁不富”的說法,但范蠡卻能算得上既富且仁了。司馬遷曾評論他是“富好行德”。 那么,他的生意之道是什么呢?史書的記載只給我們留下了吉光片羽:“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要知道,在中國古代,社會生產以農業為主,商人的經營倒賣也主要集中在農產品和與農業有關的生產資料,而那時的農業又基本上是一個“靠天吃飯”的狀況,那么,對天時的把握便成為獲取財富的重要因素。所謂“候時轉物”,就是預測天時,提前囤積,進行倒賣。這說來似乎不難,但倘沒有足夠的知識素養與投資的魄力,也是斷然難以達到。史書中還說他“與時逐而不責于人”,則是講他經商中的用人之道:對手下的人寬容以待,能夠原諒他們的誤失,給他們改過的機會。在今天看來,范蠡確實是個不錯的老板。 由名相到巨商,范蠡的一生無疑是個傳奇,后人在記住他滅吳的計謀功業,還有和西施浪漫瓜葛的同時,也記住了他的商業天才。在秦漢時代,人們把那些巨富們稱為“陶朱公”,范蠡的名字已經成為了財富的象征。 執迷于眼前的利益,只知道前進而不知后退,只知道追求而不知放棄,只知道富貴而不知樸素,只知道放縱而不知收斂,豈不是無比愚蠢的事嗎? 道者的智慧 范蠡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危機四伏的艱難時世。人怕出名豬怕壯,明哲保身并非易事,他的老朋友文種的不幸,就是最好的例證。范蠡幾度散盡家財,其中固然有低調行事散財保身的用意,但“三致千金”中更多的體現出的還是他在財富面前的從容與超然:只有當財富不再成為心靈羈絆的時候,它才有可能轉化為幸福。 看得透,想得開,拿的起,放得下,范蠡頗有一種自在悠然的生命智慧。 范蠡在陶的時候,生了一個小兒子,一直寵愛有加。小兒子長大后,他的一個哥哥在楚國殺了人,將要被殺頭。范蠡就讓小兒子帶了黃金千鎰前往營救;為了避人耳目,這千鎰黃金裝在了一個舊壇子里,用牛車拉送。就在臨行前,范蠡的大兒子對小兒子產生了強烈的嫉妒。他對范蠡講,家中出了這么大的事情,我是老大,前去解救天經地義,卻讓不諳世故從小揮霍成性的弟弟去,這是對自己莫大的不信任!言罷竟要揮劍自殺。范蠡無奈,只得讓他前往,囑他把千金和一封書信帶給自己在楚國的老朋友莊生,其他就什么也不用管了。 老大到楚國見到了莊生,按照父親的囑托留下了千鎰黃金和書信,莊生告誡他即刻離開楚國。但他見到莊生的家里一貧如洗,未免心生疑團;他沒有即刻離去,仍然留了下來。他在窺測著莊生的行動,見莊生無意動用那千鎰黃金,便認為他是“拎著豬頭卻找不到廟門”——沒有門路,便親自趟路賄賂其他的官員。但他不知,莊生雖然貧窮,但在楚國卻有著極高的地位,連楚王都尊他為老師。他本無意范蠡的黃金,打算事成之后悉數歸還。他自有辦法:莊生見到楚王,說夜觀天象,不利于楚國,勸楚王行仁政,大赦全國。楚王當即答允,次日便封存國庫,防止百姓因聽說大赦而故意違法犯罪。 這時,大兒子也聽到了大赦的消息,便認為這黃金千鎰肯定是做了“無用功”,思來想去,心里難以平衡。最后他竟找到莊生,言說楚王大赦全國一事,言下之意是想索回黃金。莊生二話沒說,“完璧歸趙”。大兒子一時得意萬分,自以為人財兩全。 沒有想到的是莊生深感恥辱,便再見楚王,一番陳詞說,我聽百姓議論,都講陶朱公的兒子犯了殺人之罪,他家里人用重金賄賂大王的大臣,大王此次大赦,并非為了楚國,而是為了陶朱公的兒子啊。楚王大怒,下令先殺了范蠡之子,再進行大赦。 ……大兒子最終帶著黃金和弟弟的尸首回到了陶。 家中親戚哀傷不已,惟獨范蠡仰天發笑,說道:“我讓老大去營救的時候就知道會是這樣的結果了。他并非不愛自己的弟弟,只不過從小經歷過苦日子,知道錢財得來不易,所以難免舍不得。而小兒子,生下來家中富足,不知道錢財得來不易,所以能一擲千金。我之所以讓他去,就是因這個緣故;而老大終究不能從心里放下錢財,最終害了弟弟。這也是理之必然,無可奈何啊!” 范蠡看得透徹:錢財同心靈的自由和生命的本身相比,算得上什么呢! “月滿則虧,物盛則衰”,“盈而不溢,盛而不驕”,這些都是天道的法則。那么,執迷于眼前的利益,只知道前進而不知后退,只知道追求而不知放棄,只知道富貴而不知樸素,只知道放縱而不知收斂,豈不是無比愚蠢的事嗎? 范蠡在擁有財富的同時,更擁有一份道家的智慧。老子經常教人要看清順境中潛藏的災禍,教人要摒棄不必要的欲望,放下身外之物;而莊子也經常勸人不要執著,要自由地活在一個“無待”的境界中。而這些,范蠡差不多都做到了。如果說子貢是儒商始祖的話,那范蠡就算得上道商的始祖了。的確,我們看范蠡的人生,如同讀老莊的書一樣,有種行云流水般的感覺。數千年前的范蠡,用自己的灑脫和自在告訴我們:當我們智慧地看待財富時,便可收獲一份生命的清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