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理財保底條款效力不容"搗漿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24日 06:23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 |||||||||
近來,有一些觀點對于委托理財保底條款的效力問題進行了調和。他們認為,有關委托理財保底條款的有效說和無效說均存在偏頗。理由是,有效說因其將投資風險盡數轉移給受托人而導致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顯失公平,且對金融秩序也會造成較大的沖擊;而無效說也會因為風險控制失效而導致對于委托人的不公,尤其是會對社會誠信體系造成消極影響。因此,他們主張采有限承認說,即主張以銀行活期存款利息為限來對保底收益率加以調整,超過的部分不予支持。
筆者認為,委托理財協議的保底條款形式上雖為當事人的意思自治表示,且未違背現行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故按一般合同法原則本應該認定其有效。但是,由于它明顯違背了社會經濟規律和金融交易規則,因而注定不能得到實際履行。從現實來看,它不僅不能給當事人帶來雙贏,反而會造成金融市場秩序的混亂,并且在當事人之間產生訟事。眾所周知,在整個投資市場中,無論是直接投資(如產業投資),還是間接投資(如證券投資)都會存在風險;利潤越高,則風險越大。因此,一般來說,除了租賃、借貸等個別經營行業之外,絕大多數投資行為都不可能包盈不虧,包賺不賠,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市場規律。而委托理財的保底條款無疑是要保證任何委托理財行為都有盈利,使得委托雙方都能獲取足夠的收益,最起碼也不至于虧損(否則這種交易的談判就可能不會達成協議)。顯然,這種保底條款只能是空口許諾、不切實際的想法。試想,當整個投資市場大勢走低的時候,受托人如何能夠在短期內為委托人獲取保底收益呢?唯一的可能就是鋌而走險、孤注一擲,其最終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正因如此,我國現行經濟、金融政策都是明確反對經營中的保底條款和變相非法借貸的。例如,《證券法》、《信托法》都明文禁止證券商、信托人在證券交易代理和信托活動中作出保底承諾;又如最高法院先后通過司法解釋,將聯營合同中的保底條款和企業之間的非法借貸行為認定為無效。同樣地,在國外成熟、發達的證券投資市場中,雖然普遍存在委托理財行為,但是卻很少有保底條款之類的承諾,個中原因當如上文所述。因此,筆者堅持認為委托理財協議的保底條款無效。 誠然,上述有限承認說表面上也有一定道理,他們顧及到了有效說和無效說各自固有的弊端,并且試圖在兩者之間進行調和,以便尋求到受托人與委托人之間的利益平衡、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金融秩序和社會誠信體系的兼顧等,顯然其用意是善良的。但實際上,這種調和不僅缺乏邏輯支撐,而且也不會有實際效果。 從邏輯上講,如果以委托理財合同本身有效為前提,同時又對保底條款作適當調整(即以所謂銀行活期存款利息收益為限),其邏輯結論就只能是,任何有效的、附保底條款的委托理財行為都會盈利;即便是實際虧損了,也能得到本金加上銀行活期存款利息的收益。這是多么好的投資形式;只是既然如此,那么這種投資還能稱作委托理財嗎?恐怕把它稱作企業非法借貸,或者銀行活期存款更為準確。 再從實效來看,這種調和到底能否使委托雙方的利益得到真正平衡呢?非也。因為在委托理財出現虧損的情況下,若要受托人承擔保本和給付銀行活期存款利息收益,無疑就是讓他全部吃進投資風險,這對于任何人來說恐怕都是不樂意接受的,即便是他曾經有過正式承諾。同樣,對于委托人來說,他之所以要將資金投入委托理財,其預期目的肯定不僅僅是滿足于獲得銀行活期存款利息收益,否則還不如一開始就把資金存到銀行里出,收取定期利息。因此,這種調和不僅不能平衡雙方的心理,相反還會破壞法律的統一,阻礙投資的發展。 因此,筆者認為還是應該遵從投資市場的客觀規律,該認定無效的就應無效,讓投資者能贏敢輸,盡快成熟起來。至于因否認保底條款而可能對委托人顯現不公以及損害誠信等問題,只需在確定委托理財行為本身有效的前提下,通過追究受托人承諾保底的締約過失責任,來對委托人的實際虧損作些補償即可(即相當于是保證人對于保證合同無效所應承擔的責任)。但是,這種補償只能是有限的分擔,而絕非等同于承擔全部銀行存款的本息。上海證券報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張鳳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