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概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23日 15:10 福建省政府網站 | |||||||||
福建位于我國東南沿海,地處東經115°50′~120°44′,北緯23°31′~28°19′。陸地平面形狀似一斜長方形,東西最大間距約480千米,南北最大間距約530千米。東北鄰浙江省,西、西北接江西省,西南連廣東省,東臨東海,東南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省相望。全省地跨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兩個自然地理帶,其中大部分屬中亞熱帶,閩侯白沙、福州新店和連江黃岐半島以南,戴云山和博平嶺山脈以東為南亞熱帶。全省土地面積為12.14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3%;海域面積為13.6萬平方千米。
福建處在歐亞板塊的東南部,大地構造屬新華夏系巨型構造體系的第二隆起帶,南嶺緯向構造體系的東緣。境內峰嶺聳峙,丘陵連綿,河谷、盆地穿插其間,山地、丘陵占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面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5.7%,500~1000米的占38.7%,200~500米的占36.2%,200米以下的占19.4%,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地勢總體上從西北向東南下降,橫斷面略呈馬鞍形。受新華夏構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東向斜貫全省的兩列大山帶:西列是以武夷山脈為主體的閩西大山帶;中列是由鷲峰山、戴云山、博平嶺等山脈組成的閩中大山帶。這兩大山帶之間為互不貫通的河谷、盆地,俗稱閩中大谷地。東部沿海為丘陵、臺地、平原地帶。 閩西大山帶以武夷山脈為主體,長約530千米。山勢自北向南降低,北段以中低山地貌為主,海拔大都在1200米以上;南段以低山丘陵地貌為主,海拔一般為600~1000米。位于武夷山市境內閩贛交界處的主峰黃崗山海拔2158米,是我國大陸東南部的最高峰。山體巖性以花崗巖和火山巖為主,間有凝灰巖、流紋巖出露,斷層地貌十分發育,形成許多斷塊山、斷裂谷和斷陷盆地。整個山帶,尤其是北段,山體兩坡明顯不對稱:西坡陡,多斷崖;東坡緩,有層狀地貌發育。由斷層陷落或古老河谷被抬升而形成許多與山帶成直交或斜交的埡口,較著名的有分水關、桐木關、鐵牛關等。山帶東側分布著許多北東或北北東走向的串珠狀山間盆地和河谷盆地。武夷山、永安、連城等地有紅色巖層出露,構成瑰麗的丹霞地貌景觀;永安、將樂、寧化、龍巖等地有較大面積的石灰巖分布,溶洞、溶蝕洼地、峰林等巖溶地貌發育,構成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觀。 閩中大山帶由鷲峰山、戴云山、博平嶺等山脈構成,長約550千米,以中低山地貌為主。山體巖性主要由花崗巖、流紋質凝灰熔巖、凝灰巖、流紋巖、英安巖、安山巖等組成。閩江、九龍江將山帶切割為3段:北段以鷲峰山為主,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山體巍峨,最高峰辰山海拔1822米。中段為戴云山,為閩中大山帶的主體,山體雄偉,長寬均百余千米,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峰連綿不絕,位于德化縣中部的主峰戴云山海拔1856米;尤溪、梅溪——浐溪(大樟溪上游)將該山脈切割成三列仍呈北東向的平行山體。南段為博平嶺,地勢較低,坡度較緩,地表切割較破碎,以低山丘陵地貌為主,一般海拔700~900米。整個山帶兩坡不對稱:西坡陡峭,多斷崖;東坡較緩,地勢作階梯狀下降,層狀地貌較發育。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地東側。山地中有許多山間盆地,博平嶺山間盆地多呈馬蹄形狀,向南或東南方向開口。 東部沿海丘陵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下,地貌類型一般由丘陵到紅土臺地到沿海平原,花崗巖和流紋巖等火山巖遍布全區。閩江口以北以花崗巖高丘陵為主,山丘坡度較大,頂面崎嶇,多直逼海岸。戴云山、博平嶺東延余脈廣布花崗巖丘陵。東南部沿海丘陵區有基巖裸露,經流水長期沖蝕,形成典型的“石蛋”地形。福清至詔安沿海廣泛分布著由深厚的風化殘積層組成的紅土臺地,面積約4200平方千米,地面海拔10~50米。平原分布在濱海一帶,多為河口沖積海積平原和河谷沖積平原,面積不大,且為丘陵所分割,呈不連續狀。福州平原、興化平原、泉州平原和漳州平原為全省四大平原,原系第四紀斷陷盆地,后地殼上升,分別由閩江、木蘭溪、晉江、九龍江等河流泥沙沖積和海灣淤泥堆積而成,屬沖積海積平原。這些平原并非完全平坦,多散布有孤山、殘丘。沿海一帶,尤以長樂梅花、江田,晉江金井,漳浦古雷半島,以及平潭、東山等島嶼風積地貌發育,有覆蓋沙、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鏈、沙垅等景觀。 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島嶼星羅棋布。全省陸地海岸線總長3000多千米,岸線多呈鋸齒狀,十分曲折,其曲折程度居我國沿海各省份之首位。海岸類型以侵蝕海岸為主,堆積海岸為次,紅樹林海岸在全省沿海零星分布。侵蝕海岸多出現在半島、島嶼岬角和岸線轉折地段,主要分布在閩江口以北一帶,閩江口以南的福清、平潭、莆田、廈門、東山、詔安等沿海亦有分布,常見有海蝕崖、海蝕洞、海蝕拱橋、海蝕柱和海蝕階地等侵蝕形態。堆積海岸多出現在港灣內部岸段和岸線比較平直的地段,九龍江口以南龍海、漳浦一帶海岸較為平直,堆積形態較為發育,常見有海灘、沙堤、沙嘴等,并以海灘為主。全省灘涂面積約20.7萬公頃,底質以泥、泥沙或沙泥為主。全省大小港灣125個,自北向南有沙埕港、三都澳、羅源灣、湄洲灣、廈門港和東山灣等6個特大深水港灣。這些港灣多深入內陸,與半島相間出現。沿海島嶼的分布格局和地質巖層均與附近陸地的山地丘陵相同,實屬陸地的延伸部分,全省共有島嶼1500多個,較大的有海壇、金門、南日、馬祖等島嶼;原有的廈門島、東山島等已分別有跨海海堤與陸地相連形成半島。 水系發育,河網密度大。境內河流總長度約1.3萬千米,河網密度每平方千米超過0.1千米。閩江為全省最大河流,全長577千米,流域面積達6.1萬平方千米,約占全省面積的一半。由于受北(北)東向和北西向兩組斷裂構造的控制,主要河流多與山脈走向垂直,支流與山脈平行,形成典型的外流區單向性的格狀水系;河谷形態多呈串珠狀,峽谷和盆谷相間排列;屬山地性河流,多峽谷險灘,河床比降大,多在萬分之五以上,加上境內降水量大,徑流量相當豐富。水力資源蘊藏量達1050萬千瓦,居華東各省之首位。 全年氣候屬正常年景。年平均氣溫明顯~異常偏高;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偏多,季節分布不均,春季少、夏秋季多;日照時數接近常年。年內無“倒春寒”、“五月寒”等寒害;早春季強對流天氣較活躍,出現大范圍的春旱,閩南地區干旱嚴重;雨季降水北部正常,南部偏少。年內無熱帶氣旋直接登陸,但影響的有5個,其中較大的是臺風“森拉克”和強熱帶風暴“北冕”。出現較強的秋雨。 年平均氣溫15.5~22.2℃,與常年相比偏高0.0~1.3℃,普遍6明顯~異常偏暖,其中1~6月各月均比常年偏高1~3℃,7~12月正常略偏低。年降水量1033~2440mm,與常年相比大部分地區偏多1~2成,其中中、北部地區偏多較多,南部地區偏多較少。年日照時數1437~2360小時,大部分地區正常略偏少,僅莆田、仙游兩市縣異常偏多。 冬季(12~2月)平均氣溫7.3~15.5℃,距平0.8~1.7℃,大部分地區偏高~顯著偏高,出現了明顯的暖冬,顯著偏高的區域在沿海地區。其中:2002年1月偏高1~2℃,2月偏高2~4℃,氣溫呈逐月偏高趨勢。季內無寒潮天氣,極端最低氣溫-5.7~10.3℃,閩北大部低于0℃外。降水量為37~297mm,由北向南遞減,除閩南沿海比常年偏少3~6成外,其余大部地區基本正常,閩侯、邵武、武夷山等局部縣市偏多3~4成。日照時數253~487小時,大部地區正常。 早春季(3~4月)氣溫14.1~21.4℃,比常年異常偏高1.6~3.4℃。其中:3月份氣溫偏高2~4℃,4月份偏高1~3℃。降水量為26~492mm,閩北地區基本正常,省內其余地區偏少,閩南沿海地區顯著~異常偏少6~9成,出現了嚴重的干旱。季內局域性強對流性天氣出現較多,集中在北部地區及閩南的山區。最強的一次是4月6~8日,全省十幾個縣市先后出現颮線、冰雹、大風天氣,損失較嚴重。日照時數為157~355小時,大部地區正常,漳州、莆田、永安、仙游局部偏多~顯著偏多。 雨季(5~6月)氣溫21.0~27.3℃,比常年偏高0.2~2.1℃,沿海地區大部明顯偏高,局部異常偏高,內陸地區偏高,局部正常。其中:5月份氣溫偏高1~2℃,6月份大部正常局部偏高1℃。降水量為197~820mm,閩西北山區正常~偏多,閩南沿海地區繼續維持偏少~明顯偏少3~6成,其中:5月份全省大部地區降水偏少1~6成,6月份南部仍偏少2~7成,其余地區偏多1~9成,出現幾次暴雨過程,最大的是6月13~18日閩西北的一次連續性暴雨過程。季內日照時數為261~401小時,大部地區偏多~異常偏多,局部正常。 夏季(7~9月)氣溫22.5~28.0℃,距平為-0.7~0.5℃,大部分地區正常局部略偏低,7、8、9三個月均比常年偏低,但也出現了一小段的高溫天氣過程,6月下旬至7月上旬,全省有50多個縣市日極端最高氣溫≥35℃,10多個縣市達到或超過38℃,創下近四十年歷史同期極端最高氣溫的記錄,龍海市極端最高氣溫達到40.8℃,超出歷史同期極值3.8℃,福州等13個縣市連續5天或5天以上超過35℃。降水量為303~1131mm,較常年偏多~顯著偏多,局部沿海縣市異常偏多,尤其是平潭縣偏多達1.73倍,漳浦縣偏多1倍。季內2個熱帶氣旋影響較大,一個是8月5日登陸廣東汕尾的強熱帶風暴“北冕”,沿海出現8到10級大風,過程降水量16個縣市超過300mm,7個縣市超過400mm,云霄縣的降水高達620mm,給中南部沿海地區造成一定的損失。另一個是9月7日傍晚在閩浙交界處沿海登陸的臺風“森拉克”,對北部沿海造成嚴重的風、雨、潮影響,柘榮縣日雨量達198.2毫米,寧德市大部分縣市和福州、南平兩市的北部先后出現8級以上大風,以福鼎的35米/秒陣風為最大。季日照時數為404~653小時,大部地區顯著偏少~異常偏少。秋季(10~11月)氣溫13.6~22.1℃,距平-0.8~0.3℃,大部接近常年,10月份局部山區偏低1.0℃左右,出現“寒露風”天氣。降水量為64~456mm,大部地區較常年偏多~異常偏多,南平、三明部分縣市比常年偏多1~3倍,最大是明溪縣偏多達3倍,出現了較強的秋雨。日照時數為200~338小時,大部地區偏少,局部縣市異常偏少。 12月25日受北方強冷空氣南下影響,全省氣溫明顯下降,過程降溫大部分縣市6~8℃,西部、北部的部分縣市超過10℃,中北部部分縣市達到寒潮標準。極端最低氣溫除漳州、泉州、廈門和莆田在5~8℃外,其余大部分縣市在3℃以下,南平、三明大部、龍巖北部、寧德西部極端最低氣溫-3~0℃。由于南方暖濕氣流也較強盛,鋒區維持在華南一帶,致使中北部地區先后出現冰粒、雨夾雪和雪等天氣現象。南平、三明、寧德和福州四地市的大部分以及龍巖、泉州兩地市北部共計42個縣市降雪,省會福州也飄起了鵝毛般的雪花。歷史上福建省出現大范圍降雪過程有1975年12月上旬的寒潮過程有52個縣市出現降雪;1986年2月下旬的寒潮過程有51個縣市出現降雪。此次降雪僅次于這兩次。 全省生態環境狀況總體良好,局部區域及部分流域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但整體環境形勢不容樂觀。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總體良好,除三明、龍巖和晉江的PM10外,均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二級標準;大氣污染物以顆粒物為主,酸雨污染普遍存在;主要城市機動車尾氣污染和室內空氣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工業廢氣及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略有增加,工業固體廢物排放總量有所削減削減;12條主要河流的水質總體良好,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水域相應功能要求的水質比例(即水域功能達標率)為90.4%,但部分城市過境河段污染較重,氨氮普遍超標;城市內河污染仍較重;城市生活飲用水源地的水質總體尚好;城區內湖泊水質呈富營養化;大部分近岸海域水質未能達到功能區劃要求;大部分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城市道路交通噪聲處于較安靜或輕度污染水平。主要環境環境問題為個別城市空氣污染、酸雨污染、城市附近地表水體的污染、近岸海域污染及個別城市噪聲污染。 大氣環境。全省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為3564億標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59億標立方米,其中:燃料燃燒過程中排放的廢氣總量為1845億標立方米,增加234億標立方米;生產工藝排放的廢氣總量為1720億標立方米,增加25億標立方米。工業廢氣中的污染物主要是粉塵、煙塵和二氧化硫,其排放總量分別為14.76萬噸、7.48萬噸、18.12萬噸,分別比上年減少1.17萬噸、1.53萬噸和0.49萬噸。全省二氧化硫年平均范圍為(0.002~0.032)毫克/立方米,平均值為0.015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7.1%;二氧化氮年平均范圍為(0.013~0.039)毫克/立方米,平均值為0.023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2%;可吸入顆粒物年平均范圍為(0.028~0.150)毫克/立方米,平均值為0.082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5%;降塵年平均在(3.58~11.27)噸/(平方公里·月),比上年下降1.6%;硫酸鹽化速率年平均范圍為(0.058~0.586)毫克SO3/(100平方厘米堿片·日),平均值為0.257毫克SO3/(100平方厘米堿片·日),比上年下降5.5%。福建省城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1.36,比上年下降11.1%,城市空氣質量總體比上年有所改善。 省酸雨污染普遍存在,閩東南沿海城市為酸雨污染中心區域;23個城市中有95.6%的城市出現酸雨,被列為國家酸雨控制區的14個城市全部出現酸雨;全省降水pH年平均范圍為4.57(廈門)——6.60(武夷山),平均值為5.00,低于上年平均值(5.24);降水pH監測值小于或等于4.0的城市有廈門、石獅、南平、福清、寧德、漳州和三明,比上年增加4個城市,其中最低的廈門為3.04。全省酸雨出現頻率為35%,比上年上升11.8個百分點,其中建陽、廈門、福鼎和長樂的酸雨頻率均大于70%,為酸雨污染最嚴重的城市。 水環境。全省工業廢水排放量為7.85億噸,比上年增加0.88億噸;排放達標量為7.51億噸,達標率為95.6%。工業廢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化學需氧量、氨氮和石油類,其排放量分別為8.44萬噸、0.92萬噸和386噸。12條主要河流的123個省控水質監測斷面(含交接斷面46個)常規監測結果表明: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水域相應功能要求的水質比例(即水域功能達標率)為90.4%,其中:閩江為94.4%,九龍江為91.3%,汀江為89.3%,晉江為84.6%。未達標斷面的主要超標項目為氨氮、生化需氧量、溶解氧和石油類等,其中氨氮超標較普遍。 城市內河水質污染較嚴重,有機污染突出。6個設區市和4個縣級市共監測了29個內河斷面,全年水域功能達標率為54.4%,超標項目為氨氮、生化需氧量和溶解氧,主要是城市生活污水污染所致。城市生活飲用水源地水質總體尚好,9個設區市的20個水源地水質總達標率(以月報方法評價)為76.8%,其中漳州、莆田、龍巖和寧德4個城市的水源地水質各月均100%達標。主要水庫的總氮、總磷普遍超標,城區內湖污染仍較嚴重,水質富營養化特征明顯,除東圳、山仔水庫外,大部分水庫的總磷、總氮均超過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水質標準,為Ⅳ類至劣Ⅴ類水質,與上年相比水質變化不大(棉花灘水庫未測總氮、總磷)。 大部分近岸海域海水水質未能達到功能區劃要求,13個近岸海域47個站位的監測結果表明,達一、二類海水水質的占47.3%,達三類的占14.3%,四類的占12.8%,劣四類的占25.6%;東山灣、詔安灣水質較好。 噪聲環境。大部分城市環境噪聲處于較安靜或輕度污染水平,區域環境噪聲平均等效A聲級全省均值為56.1分貝,與上年相比變化不大;最低值出現在南平(53.5分貝),最高值出現在寧德(60.5分貝),寧德市連續五年呈上升趨勢。9個城市中,泉州、莆田、龍巖、南平等4個城市屬較安靜的城市;福州、漳州、三明等3個城市屬輕度污染水平;廈門市屬中度污染水平;寧德市屬嚴重污染水平。主要城市道路交通噪聲平均等效A聲級70.3分貝,與上年相比變化不大,9個城市中,漳州市持平,寧德、龍巖、三明等3個城市上升,其它5個城市均有不同程度下降;9個設區市功能區噪聲夜間超標仍較普遍,交通干線兩側夜間超標更為嚴重,福州、三明市的各功能區夜間均出現超標。 固體廢物。全省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4143萬噸,比上年減少1002萬噸,其中尾礦、其他廢物、煤矸石、粉煤灰和爐渣的產生量分別為1195萬噸、1853萬噸、150萬噸、265萬噸和115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為1575萬噸,利用率37.9%,處置量為2484萬噸,貯存量為91萬噸,排放量為5.7萬噸。
全年總降雨量正常,但時空分布不均。在降雨的時程分布上,表現為前期干旱而后期多雨;在空間分布上,表現為局部突發性暴雨頻繁發生,局部出現洪澇災害,南部地區發生較嚴重的秋冬春連旱。本年汛期,全省沒有出現全流域性的大洪水,閩江、晉江、木蘭溪洪水量級偏高,交溪、汀江正常,而九龍江洪水量級偏低,6月中旬閩江富屯溪支流金溪流域發生了超歷史記錄的特大洪水。年內影響本省的臺風(熱帶風暴)比常年偏少,其中:16號臺風“森拉克”正面襲擊本省;8號熱帶風暴“娜基莉”、12號強熱帶風暴“北冕”對本省造成較大影響。 雨情。全省年降量在700~2200mm之間,其中:閩北部及西北部地區1500—2200mm(最大的建寧為2152mm),中部及南部地區1200~1700mm左右,中南部部分濱海縣市年總降雨量不足1000mm,如惠安為737mm;與常年同期相比,閩西北部偏多1成左右,南部的漳州市偏少2~3成,其余地區偏少1~2成。枯季(2001年10月~2002年3月)降雨量呈現明顯的由西北往東南遞減的趨勢,最大值光澤698mm,最小值東山僅43mm;與常年同期相比,除閩西北少數縣市稍多外,其余地區均明顯偏少,尤以中南部沿海地區為甚,偏少達5~8成。逐月降雨量情況:2001年10月,各地月降雨量都在40mm以下;11月,西北部50~150mm,中部20~50mm,南部不足10mm;12月,三明、南平、寧德等北部地區50~90mm,南部10~50mm;2002年1月,北部100~160mm,中部50~100mm,南部20~50mm;2月,各地月降雨量僅5~80mm,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其中沿海各地偏少7~9成,出現旱情;3月,三明、南平、龍巖以及寧德、莆田、泉州北部100~200mm,福州、泉州南部、漳州西北部50~100mm,漳州大部、廈門10~50mm。汛期(4—9月)全省總降雨量600~1600mm,逐月降雨情況:4月,月降雨量5~309mm,由西北往東南遞減;5月,月降雨量100~250mm左右;6月,閩西北、閩北、閩東300~800mm,中南部沿海地區及閩西100~300mm,沿海個別縣市不足100mm;7月,月降雨量100~370mm,南部多于北部;8月,沿海各地市及龍巖市200—500mm,南平、三明100~200mm;9月,北部內陸地區50~100mm,閩東北及南部地區100~300mm,雨量分布不均。 水情。全省沒有出現全流域性的大洪水,閩江、晉江、木蘭溪洪水量級偏高,交溪、汀江正常,九龍江洪水量級偏低。6月中旬受局部強暴雨的影響,閩江富屯溪支流金溪流域發生了超歷史記錄的特大洪水;9月中旬,受強熱帶風暴“北冕”帶來的強降水影響,木蘭溪、晉江東溪、閩江支流大樟溪、九龍江支流龍津溪發生了超危險水位的洪水。 閩江。全年洪次偏少,洪水量級偏高。6月10—18日,閩江流域中上游連續降暴雨——大暴雨,導致各支流發洪,閩江干流連續出現三次洪水過程,其中16—17日受局部強降雨的影響,閩江富屯溪發生特大洪水,其余兩大支流沙溪、建溪同時發洪,各支流來水與干流區間來水組合,形成閩江年內最大洪水,干流水口水庫6月17日最大入庫流量22800m3/s。富屯溪:富屯溪洋口水文站共發生5次超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分別發生于6月15日、6月17日、6月19日、7月1日、7月21日,其中6月16日金溪上游建寧水文站最高洪水位299.03m,超警戒(291.5m)7.53m,超危險(293.2m)5.83m相應流量5130m3/s,為實測最大值,重現期約為200年;將樂水文站最高洪水位154.50m,超警戒(147.0m)7.5m,超危險(150.0m)4.50m,相應流量8280m3/s,為實測最大值,重現期約為200年(還原后)。建溪:建溪七里街水文站共發生4次超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分別發生于6月17日、6月19日、6月29日、7月1日,年最大洪水發生于7月1日,最高洪水位96.18m,超警戒(94.0m)2.18m,超危險(96.0m)0.18m,相應流量6560m3/s。沙溪:沙溪沙縣水文站6月18日發生超警戒水位的洪水,最高洪水位108.39m,超警戒(106.5m)1.89m,相應流量4700m3/s。閩江干流:竹岐水文站年內發生1次超警戒水位的洪水,6月17日最高洪水位10.98m,超警戒(9.8m)1.18m,相應流量21800m3/s。 晉江。全年洪水量級偏高。受12號強熱帶風暴“北冕”降雨影響,8月6日,晉江東溪上游的大型山美水庫發生建庫以來最大入庫洪水,洪峰流量達3100m3/s;下游洪瀨水文站最高洪水位21.98m,超警戒(20.5m)1.48m,超危險(21.5m)0.48m,相應流量2010m3/s;石礱水文站最高洪水位8.67m,超警戒(8.0m)0.67m,相應流量4540m3/s。 九龍江。全年洪水量級偏低。北溪浦南水文站8月6日年最高洪水位11.77m,相應流量2280m3/s。西溪鄭店水文站8月6日年最高洪水位11.76m,相應流量1350m3/s。 其他江河。木蘭溪瀨溪水文站8月6日最高洪水位11.22m,超警戒(8.4m)2.82m,超危險(9.9m)1.32m,相應流量1950m3/s;汀江上杭水文站6月18日最高洪水位179.66m,相應流量2780m3/s;交溪白塔水文站8月11日最高洪水位27.85m,超警戒(26.0m)1.85m,相應流量4300m3/s。 潮情。16號臺風“森拉克”登陸期間恰遇農歷八月天文大潮,從9月4日起,沿海各潮位站就出現較明顯的增水,在臺風與天文大潮的共同作用下,9月5—10日,沿海各潮位站的高潮位超過警戒水位,其中沙埕站9月7日21:42高潮位3.95m,超危險(3.6m)0.35m,為該站歷史實測第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