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新超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22日 12:49 經濟觀察報 | ||||||||||
“浦東開發晚了,這是我的失誤!1992年春節,鄧小平在上海灘說。這是他從1987年以來在上海過的第7個春節。一年多前的1990年4月18日,浦東開發開放作為國家戰略,剛剛正式啟動。 “當時建四個經濟特區主要是從地理上、外資情況上考慮,沒有考慮到人的因素。上海人聰明,你們失去了一次機遇。”他說。
在鄧小平表達他的遺憾和決心之前,上海已經悄無聲息地做出了謀劃。1984年上海市原副市長倪天增組織開展了浦東新區發展布局形態的課題研究。1987年6月上海市政府成立了浦東開發研究小組。為了加強與海外研究浦東開發學者之間的合作,當時還成立了上海浦東開發聯合咨詢小組,原市長汪道涵親自擔任總顧問。他是第一個提出研究浦東開發的市領導。 但是鄧小平的到來才使習慣服從但又有著精明本色的上海人獲得解放!班囆∑皆谏虾5拿恳豁椈顒樱械囊槐菊,有的看似輕松隨意,背后卻關聯那個年代中國最大的政治——加快改革開放不動搖。”12年后,一家上海報紙這樣回憶鄧小平與上海。 12年后,聰明的上海人和他們的新派的政府發現,這座城市需要有人為之做出更為宏大的安排,與12年前相比,超越的拐點再次出現。 國際化都市 更輕還是更重 當上海以其魅力無窮和光彩四射吸引世人的目光的時候,上海政府卻在為了它未來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實力而大傷腦筋 上世紀80年代初,上海《解放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一條新聞《十個第一和五個倒數第一說明了什么?》,道出了上海在改革開放初期經濟滯后的窘境:上!安痪拖裰还庀碌安怀允车睦夏鸽u嘛;工業總產值全國第一、勞動生產率第一、上繳國家稅收第一……但上海人均道路面積全國倒數第一、人均居住面積倒數第一、三廢污染倒數第一……” 這當然是勵精圖治,尋求改革的先聲,恢復和重振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的形象成為了那時上海人的共識。但是直到浦東開發成為國家戰略以后,上海才開足了馬力!霸诠俜經]有動作的時候,上海基本上按兵不動!睆偷┐髮W經濟學院教授張軍說。 1990年5月1日,在專門為浦東開發籌資做宣傳的新聞發布會上,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朱镕基說,在今后的5到10年內,開發浦東需要投入幾百億元的資金,而當時來自中央的支持是5年內僅給上海提供65億元資金,而且主要是貸款,大部分資金要靠上海自籌。因此,外國投資者起著決定性的重要作用。12年以后,時任浦東新區區長的胡煒宣布,浦東10年開發大約投資了3000億人民幣,32%是外資,30%是企業資金 ,30%是銀行的借貸,還有8%是中央和上海市對浦東新區的投資。 聰明的上海人把浦東當作一張牌來打,這張牌是出給全世界范圍內逐利而來的資本的。而在操作上,浦東、浦西的開發保持了同步,甚至是用浦東概念開發浦西!捌謻|的地位與一般的開發區是有區別的,它是整個國家改革開放的飛地。”張軍說。 一個浦東盤活了整個上海,上海市的學者和官員們在私下議論時都認為,浦東開發實際上是整個上海的復興。一位上海市的官員曾經說,這座城市的歷史幾乎中斷了半個多世紀,如今有些重新往原來的方向走去。他所說的“原來的方向”,應該是指舊上海作為遠東大都會的地位和影響力,或者,還有舊上海神秘和不可思議的財富集聚。樂觀的期待普遍存在于1700萬上海居民心中。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軍卻曾語出驚人,把上海的經濟增長模式比喻成“起吊機經濟”,意思是,上海經濟的成績單主要依靠城市建設和外資投入,與浙江、江蘇、廣東的增長模式、原動力都不一樣。上海的最近十年是外資進入最集中的十年。城市建設、舊城改造的大量資金靠政府主導的土地批租獲得資金,這是上海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方面。 2002年,當對上海的贊美“成為媒體報道恒定的四季歌”時,民革上海市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邱華云在一次論壇上的發言——“上海城市發展的近憂遠慮”引起了關注。 他的發言要點包括:上海是否高估了申博成功效應:1992年在西班牙塞維利亞舉行的世博會,虧損2.1億美元;2000年世博會在德國漢諾威舉行,有187個國家參加,本指望可吸引4000萬觀眾,結果只有1800名觀眾到場,虧損10億多美元; 如何預防可能發生的經濟周期和房地產泡沫崩潰,上海近年以房地產為主帶動的增長模式能否再繼續下去 在長江三角洲經濟一體化中如何體現上海作為大都市的胸懷。建立世界級大都市對大多數的上海人來說有什么好處。上海在未來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大多數老百姓的收入之間存在著非一致性,上海如何在策略上避免“增長悖論”的發生? 2004年,當對于上海地產業的疑慮仍然無休無止的時候,上半年外商對上海市的投資增幅只有1.26%,與江浙兩個相鄰省份里十多個雄心勃勃的長三角城市繼續放大的外商投資增量相比,上海怎么了?商務成本高企,制造業不具競爭優勢,這已在兩年前為上海市政府和學界所預見到。但是這一天是否已經來臨。 “上海經濟是否出現了歷史拐點?”邱華云說,“上海在取得多次競爭勝利,明確世界級城市的目標后,應該看到上海的下一輪競爭對手不是倫敦、紐約、東京,而是上海自身! 遠慮雖仍存疑,近憂已有共識。張軍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這個大都市日新月異的變化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目光,它魅力無窮和光彩四射,正在進入“國際大都市”的行列。但是,當全世界的人們都在贊嘆上海的變化的時候,上海政府卻在為了它未來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實力而大傷腦筋。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上海這個城市和上海的經濟何去何從就一直成為上海政府內外的一個話題,并在學術界開展過多次的討論。”張軍說。 20世紀80年代,對上海經濟結構的討論就集中在上海是要發展第三產業(主要是服務業),還是繼續維持上海在中國的制造業中心地位。到了90年代,隨著中央政府宣布上海的全方位開放和浦東新區的建設,將上海建成一個在國際上著名的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設想得到了大多數人的首肯,并最終被認定為上海未來的經濟形態。 但是進入90年代后期和本世紀以來,隨著南北地方政府之間為高新技術產業和信息技術的制高點的爭雄升溫,一場關于支柱產業和制造業升級的話題再次產生回聲。支持上海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信息產業和生物醫藥,以及汽車制造業的論點占了上風,這個論點甚至提醒政府注意(制造)產業空心化對日本和香港經濟帶來的后果,因而其顯得格外有說服力。這也就意味著,制造業仍將在上海的經濟形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而在7月26日至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視察上海時,再次強調了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2003年,在一次全上海工業企業和政府領導人參加的會議上,市長韓正明確表示,上海要花大力氣,建成國際大都市中制造業最具競爭力的城市。在上海的制造業精確定位上,大家需要取得一致認識。 統一這些矛盾的定位的是上海市政府“二三產業”兩個輪子一起轉的實際做法。 2003年,上海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8.4%,比2002年的51%下降了2.6個百分點。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服務業年均增長保持在13.8%左右,但在2001-2003年的3年中,上海服務業發展增速不斷變慢。不管是2003年的下降,還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的首次下降。這樣的數字直到2004年6月才由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陳寅首次向外界公開透露。 趨勢在2002年就已顯現,在上海市社科院編撰的《2003年上海經濟發展藍皮書》中披露,上海引以為傲的金融保險業在2002年已經出現了低迷不振的態勢,甚至是負增長,是第二產業的提速增長有力的支持了整個經濟增長,第三產業未能與第二產業“比翼齊飛”。 “所謂兩個輪子一起轉其實就是讓兩個產業互相補足,讓上海市整體經濟這個成績單好看一些。”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上海市政府官員說。 “上海經濟歷來的特點就是一個產業不行,另一個產業補足!鼻袢A云說。傳統制造業衰落的時候,金融保險業為代表的服務業跟上,然后是房地產業,這兩者后勁存疑的時候,上海又要向重型的制造業復歸? 答案是極有可能,為內需服務的裝備制造業會是上海未來經濟的動力。上海市發改委綜合經濟研究所日前完成的研究課題《上海優勢、均勢、弱勢、劣勢產業的對策研究》獲得了上海市政策決策咨詢獎,這一研究聚焦在“新型工業化道路”及其對上海的影響,結論是樂觀的,第二產業中,上海在全國處于絕對或相對領先的行業中占行業總數的43%。 《上海綜合經濟研究》主編沈建新認為,過早地實施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戰略,就像早產的嬰兒,將會在上海產生難以預料的后果。在上海未來的十年中,第二產業將逐漸居于主導地位,而上海由以第二產業為主導轉變到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發展軌道,最早需在2010年后才會開始。 張軍則堅持認為,從開始反思制造業主導的經濟形態,到著力打造金融貿易中心與服務業的功能,再到提升上海的制造業優勢,這是一種無奈的選擇,是上海今天的一種尷尬。 這是兩個上海:它是一座向近代夢想復歸的城市,又是一個財政聯邦主義中的地方經濟體;它是一座曾有著“遠東第一都市”榮光的大都市,又是中國現行行政區劃中的直轄市,與周邊的江蘇和浙江具有同樣的“地方”的行政地位。 選擇“輕型”的服務業的上海得天獨厚,因為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和無與倫比的智力資源,上海在金融和貿易等服務領域的潛力和效率(即勞動生產率)驚人,非國內其他城市所能替代。但是,作為一個與江浙比鄰的地方經濟體的上海,當下必須選擇重型,它擔當著與江蘇、浙江同樣的經略地方的使命,一樣要解決地方的就業、產值和速度。 “它(上海)一樣有著管理投資的計委和管理工業的經委。這就是上海今天的尷尬和一切問題的根源!睆堒娬f。 效率政府 小政府還是強政府 周正毅事件提示人們,在國有經濟主導的現代化過程中,如何避免公共權力的市場化,這將是上海公共部門過去和今后都將面臨的重大課題。 1990年在上海審批一個項目需要蓋148個圖章,辦事程序也極不透明。外商們告訴朱镕基,一些領域存在的官僚主義、工作效率不高以及腐敗現象是資本流入上海的最大障礙。 在新一屆政府第一次常務會議上,朱镕基提出設立“一個機構、一個窗口、一個圖章”的外國投資工作委員會的建議作為市政府決定獲得通過。據說,上海這個為吸引外資而專門設立的直屬省市一級政府領導的行政機構,是中國最早的簡化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后來,上海的這個“創造”在全國很多地方被廣為應用。 1988年6月10日,上海市外資工作委員會經過一個月的籌備即開始正式對外辦公。 “但要打開局面相當不容易,朱市長希望的‘一個機構、一個窗口、一個圖章’顯然會觸動當時既有的利益格局!睍r任上海市建委副主任的葉伯初說。 《今日上!冯s志1998年11月的文章評論說,朱镕基想借此樹立上海良好的國際形象意志之堅決,從他為這個委員會配備的強大陣容可見一斑。擔任市長的他親自兼任主任,時任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的黃菊兼任第一副主任,市政府副秘書長葉龍蜚任常務副主任,再由市計委、市外經貿委、市經委和市建委四大機構分管引資工作的副主任分別任委員。 一種權威由此產生,“所有外商投資項目一經這個委員會拍板同意,全市所有部門都必須通力合作,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和推進。該機構的功能除了審批、管理以外,還兼具協調、服務的性質!比~伯初后來回憶說。 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豈止是一個外資工作委員會。浦東初創之時,中央政府似有將浦東建成計劃單列市的想法,但這種利益界定模式顯然不會受到母城市的歡迎。1992年12月,浦東同樣采用了開發區的“準政府”管理體制,成立浦東新區管委會和黨委,由上海市一位副市長出任黨委書記和管委會主任。而且,浦東留下了與傳統體制并軌的接口,成立了人民代表大會籌備組,準備在適當時機召開全區人民代表大會,以便回歸“真政府”體制。 開發區“準政府”管理體制,機構高度精簡,運行成本較為經濟,在干部制度改革上也實現了有限目標,其優點早已得到了足夠的論證。但在2000年,隨著浦東新區人代會的召開,浦東新區變成了上海市的一個行政區,在功能和政策上與深圳一樣,成為中國又一個龐大的特區。 通過高效率贏取發展機會的燃情歲月業已消逝,傳統體制悄然復歸,現在令上海市政府官員們不勝其煩的仍然是外界關于上海經濟“強政府,弱企業”的辯難。 上海市副市長、浦東區委書記、區長姜斯憲多次對外表態說,“上海是強政府、弱企業”這一說法是不正確的。理由是如果沒有強企業,上海GDP是不可能十幾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的。在姜斯憲看來,有理由對由技術官僚們組成的上海政府充滿信心。比如在浦東區的七位正副區長中,人人都有本科以上的學歷,其中有兩位擁有MBA學位,三位有國外留學經歷,還包括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 中共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在對周正毅事件表態的同時說,上海國有資產總量大、布局廣,用好、用活這筆寶貴財富,對于推動上海新一輪發展至關重要。上海國有經濟的主導競爭力,是上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主要支柱。這就意味著,盡管外界早存疑義,但上海政府在經濟事務中的現有地位不容置喙。 其實對于這筆巨大的國有資本存量,上海市一直采取了謹慎持重的態度。盡管在改革之初,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等人就為上海開出了國退民進的藥方,沉疴難起的上海經濟經歷了紡織業壓錠,幾十萬產業工人轉崗的艱難時世上海也敢為人先地采取了“局改公司”的國資管理體制,但是國有資本的比重在上海經濟中仍是半壁江山。市委書記陳良宇的講話則再次明確了上海經濟結構的國有主導性質,政府作為市場主體的作用因而仍然舉足輕重。隨之而來的是私營企業的發展空間漸顯狹窄,即使是上海市的官員也承認,上海的私營經濟普遍存在“戴紅帽子”、“穿防彈衣”、異地注冊、虛報隱瞞真實經營情況等現象。 有上海學者認為,上海的“強政府、弱企業”之說,“弱企業”并不是規模、實力之“弱”,是指企業過于依賴政府。尤其是一些大型企業集團,主要干部是組織人事部門委派的,政府主管機構仍然習慣把企業看作是一個下屬的部門,因而許多經營者自己也不把自己當作“企業家”,甚至自嘲是“一紙公文干部”,潛意識中“對政府負責”重于“對市場負責”,缺乏脫穎而出的激情。因此,“強政府、弱企業”的另一說法則是上海多“白領”,少“企業家”。 “習慣于配置資源的強政府要比熱衷于招商引資的政府帶來的后果更為嚴重。”張軍說。 比如北京中關村濫觴于80年代初,始作俑者是一批“敢吃螃蟹”的科技人員,等形成一定氣候政府才加以規劃;而張江一開始就是政府規劃的產物,1992年開發,1999年“聚焦”,政府搭舞臺在先,企業唱戲在后。如果說創業者是中關村之母的話,張江之父就是政府。中關村的活力是與生俱來的,而張江的生命力需要后天補充。 “10多年了,在信息產業領域的上市公司中聽不到張江的名字!睆堒娬f。 也許由于計劃經濟時代改革“后衛”的歷史沿革,小心翼翼的上海著重點依然是打造自己的效率政府,減少行政審批對于經濟活動的干擾,同時用政府力量培養市場中介組織。 “香港政府經常被責怪缺乏遠見和領導能力,上海的領導人卻無疑是中國一些最具才干和創意的技術人才。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比起上海企業界,香港的商業界更具創業精神和效率。事實上,雖然政府偶而也會嘗試偏離自由放任的傳統,香港依然是一個自由的資本主義經濟體。上海卻似乎選擇了由政府主導的新加坡發展模式!备呤⒍驴偨浝胡祖六說。 “一些市場上的參數,包括地價和工資都受到了政府很大的干預!睆堒娬f。 而周正毅事件則提示人們,在國有經濟主導的現代化過程中,如何避免公共權力的市場化,這將是上海公共部門過去和今后都將面臨的重大課題。在這樣的領域里,標榜打造透明效率政府的上海政府頓感左支右絀!坝捎趧舆w糾紛而引起的周正毅事件是促使這一系列政策(房地產政策)調整的導火線。有趣的是,對于上海房地產是否存在泡沫的問題,地方官員前后的觀點和態度也有明顯的變化。顯然,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局部的經濟問題,而是演變成一個政治問題!惫獯笞C券的分析師趙強在他的分析報告中說。 “上海市政府部門與其他地方的不同是,這里的周正毅只會出一個,隨后有效率的政府就會用各種辦法填補制度的漏洞。”邱華云說。 這個高效的政府被上海市的一些官員們形容為“聰明的乖孩子”,會在現有的制度資源下將效率發揮到極致。但是這座城市在對現狀的亦步亦趨中也在期待,期待能夠獲取高于其行政地位的統攝長三角的龍頭地位;期待能從與友鄰城市的以鄰為壑的招商大戰中解脫出來;期待能擁有法治、開放的市場、透明度,可以自由流動的資本,夯實成為金融中心的地基;期待重新擁有近代時獨立的商人階層。 這是座慣被人們賦予溫雅性格的城市,但是人們也應該記得,這里是皇甫平的故鄉,他(們)向極左思想發出了最為猛烈的反擊;這里是鄧小平1992年著名南巡的最后一站,由計劃經濟的后衛轉為改革尖兵!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東”,那么未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