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觀察)何必用市場換技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20日 09:47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 | |||||||||
陳國軍 我們自改革開放以來,就一直有“市場換技術”的幻想,先是幻想歐美發達國家給我們技術,后來我們又將希望寄托在俄羅斯身上,但事實告訴我們,市場沒有換來技術,更沒有換來我們持續的科技發展,也就僅僅換來產品而已,而且還不是最新的產品。
尤其是近幾年,全國上下大搞引進外資,給予外資超乎尋常的待遇,以致于很多中國人拿了錢到國外轉了一圈再回來,搖身一變成了外商投資企業,有的甚至連中國國門都沒有邁出一步。加入WTO之后,有人馬上喊出了世界制造中心的口號,將“給人打工”搖身一變成為“制造中心”。時下,全國鬧電荒、煤荒、水荒、油荒,外資能解決我們的電荒、煤荒、水荒嗎?這樣的制造中心哪里還談得上科技創新呢?“市場換技術”的幻想是要破滅的。實力是購買不來的,技術是購買不來的。我們盡管喊了幾年創新,卻不見成效,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購買別人生產好的產品,我們已經習慣了“嗟來之食”。為什么中國有很多彩電廠家呢?其實不是彩電利潤高,而是彩電的生產技術可以購買到。很多比彩電利潤高得多的產品,我們至今仍然沒有自己的品牌,比如說復印機,比如說傳真機,就連這樣的產品我們自己都生產不出,真是悲哀呀,更不要說計算機芯片,那利潤就更高了。在中國,仿造總的來說不是利潤的問題,需要創新的時候,基本就沒有仿造了。 以市場換技術延誤了我們自己的技術創新。上世紀80年代初的汽車引進技術并沒有造就中國本土汽車技術的進步,相反,倒是民營企業對中國自主汽車技術的進步貢獻得更多。同樣,中國20世紀80年代初的干線飛機計劃本來進展得挺好,結果麥道一個微不足道的合資項目就讓我們國家的干線飛機計劃泡湯。我們熱衷于搞合資,本來好好的國有企業,不是想著怎么發展,而是想著怎么搞合資。前幾年搞國有企業改革,我們還自以為是地說要拿最好的國有資產搞合資,如果說能真正引進技術,壯大國有資本那倒真的是好事情,可是結果未如理想。既沒有換得技術,也沒有換得市場,換來的是國有資產的流失,換來的是職工的失業。不是說外資不好,但外資就是外資,我們絕對不能依賴外資,外資是來賺錢的,不是來給中國技術的。 技術換市場的技術是造成中國地區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原因。最近幾年的汽車發展,幾乎所有的重大項目都在沿海。其實,內地尤其是中西部更需要汽車項目帶動本地經濟發展,像河南、江西、陜西、四川這樣的人口大省,打工人員最多的幾個省,如果有幾個汽車項目上馬,能極大地帶動本地經濟尤其是就業的發展。可惜,現在每一個省市比拼的是吸引外資,只要有外資,什么可持續發展、什么地區平衡,全成了擺設。 美國給我們的是初級加工產品的市場,就是因為這樣的市場,讓我們熱衷于建設“世界制造中心”,沉迷在“模仿和嗟來之食”的技術中。于是我們不斷地降低成本,不斷地消耗有限的能源、資源,不斷地破壞我們的生態環境,以求得在世界初級成品的競爭中獲得優勢,獲得進入美國市場的門票。但結果美國搞了很多次反傾銷,我們無言以對,就像一個被寵壞的孩子,沒有了自力更生的能力,只好降低成本以應付美國政府的高關稅。結果美國獲得了更加便宜的中國商品,而不是我們常說的是損害了美國消費者的利益。中國富豪榜里幾乎沒有真正的高科技企業,美國給予我們的初級加工產品市場,也麻痹了我們的技術創新能力。 中國的命運應該中國自己決定,不是美國也不是俄羅斯,我們應該徹底放棄市場換技術的幻想!從現在開始,給予我們自己的企業更多的支持,制定出更加適合中國科技發展的國家戰略。歷史告訴我們,美國的強大主要源自科技的強大,然后是經濟的強大和軍事的強大。放棄幻想,加強、加快科技發展,這是每一個中國人急迫的任務,也是每一個中國企業的急迫任務,更是政府的急迫任務。(夏天/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