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費”應該是一種文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20日 09:17 中國經濟時報 | |||||||||
郭松民 隨著國家旅游局對廣東中旅將“小費制度”引入國內游的認可(見8月19日《北京晨報》),“小費制度”在中國旅游業乃至其他服務行業登堂入室看來已經是大勢所趨。不過我有點擔心的是,除非小費能夠迅速從一種“制度”過渡到一種“文明”,否則的話,它是很難逃脫“外國的好東西來一件毀一件”的歷史宿命的。
從廣東中旅對此事的解釋來看,他們是把小費作為游客制約導游一種手段來看待的。以前游客如果對導游不滿意,除了事后投訴,別無良法,但現在卻可以用拒絕支付小費的方法表達出來。這種判斷從邏輯上說并無問題,但在實踐中卻有可能作為一種“制度”而失靈。 比如廣東中旅向“VIP系列團”中的游客建議“如果服務滿意,請支付導游每天20元小費”。試想,以中國人之重面子,加上導游表情豐富的臉色,你又是“VIP游客”,這區區20元你焉敢不付?既然必須得付,那么導游也就失去了為獲取小費而提供更優質服務的動力。反過來講,如果有游客認為既然旅行社說付不付小費完全自愿,那我就豁出去做一次鐵公雞,能奈我何?而導游因為肯定拿不到小費,難免破罐子破摔,繼續把游客當鴨子趕,或者帶領大家“瘋狂購物”——要么游客增加了成本卻沒有獲得更好的服務,要么導游多了一個給游客白眼的理由,總之都沒有達到“小費制度”的預期目的。 小費制度源于18世紀的英國倫敦。那時,當地酒店的餐桌上一般都擺著寫有“ToInsurePromptness”(保證服務迅速)的碗。顧客落座后,將少量零錢放入碗中,就會得到侍者熱情周到的服務。后來,這種做法逐漸演變成為感謝服務人員而付給的報酬,上面幾個英文單詞的頭一個字母聯起來,就成了“TIP”(即小費)。小費的涵義是明確的:侍者高質量的服務,顧客對侍者的感謝,前提則是雙方的互相尊重。 從這個意義上說,小費是一種表達謝意的方式,而不是一種制約對方的方式。給小費時,施與受的雙方其實都在感謝對方,這種互動宛如一種默契。而“如握手般地將小費交給服務人員”,是一種善解人意的表現。付小費時口中帶著“謝謝”,讓對方清楚地感受到你的誠意,這樣既能代表客人對服務人員付出勞動的尊重,也可以表達客人對服務工作的一種肯定和感謝之情,還體現了客人的修養。因此,在許多西方國家給小費時,是不能用一分、五毛之類的零錢的,因為這是“施舍乞丐的做法”,會傷害服務人員的自尊心。 小費是不能作為一種“制度”來存在的,而只能作為一種文明來存在。社會應該培養每個人對自己職業的自豪感和對別人的職業的尊重,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礎上的“小費制度”才能真正增加社會的“幸福總量”。如果以為付了小費就獲得了對別人頤指氣使的特權,或者沒有小費就白眼相待,都既是對別人的不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不尊重。不久前,希拉里在用餐后拒絕支付女招待小費,結果立即招致了媒體的密集炮擊,有人甚至開了一個基金,通過網絡向人們呼吁“每人為那位可憐的女招待捐贈1美元”——美國人的反應為什么如此強烈?《紐約時報》的標題說的好:“前第一夫人對女招待不夠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