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壓力終結股權分置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5日 10:31 證券市場周刊 | ||||||||||
     股權分置問題不解決,不會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但會對中國股市帶來毀滅性的打擊,一方面大批好的上市公司到海外去上市,國內投資者無法分享其利益;另一方面,蓬勃發展的民營經濟會發展出像私募基金之類替代的金融服務    股 權分置問題如同套在中國股市上的一副枷鎖,制約著整個金融市場的發展。如果不盡早解決,銀行系統和資本市場將永遠會拖累整個經濟發展的后腿。很多
    很多人對股權分置的弊端做過很多分析:這種局面不利于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定,也帶來了不必要的風險;不利于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使公司治理很難完善;社會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產生巨大的浪費;使正常的產業重組和并購很難正常順利進行;投資者在低回報中掙扎,使很多機構面臨未來破產的風險,從而積累長期金融不穩定因素;企業很難以市場化形式根據資金運營的需求及時地融資;大陸市場上市資源流失,投資者也逐漸離場,從而使大陸市場邊緣化;現代企業制度和職工激勵機制難以推行,公司參與各方利益難于一致;商業銀行和金融業改制受到嚴重制約;中國大陸市場難以與國際市場接軌,從而阻礙中國經濟完全融入世界經濟。在這篇小文里,不便對這些問題全部展開,還有很多問題,也不在此一一列舉。     在這樣的金融環境下,中國經濟依然保持7%至10%的速度增長,成為世界經濟的引擎之一,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其實股權分置只是中國經濟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所有制從完全國有向多元化漸變的一個具體體現。這種有秩序的過渡自然需要很多法規作為路障來避免出現俄羅斯的狀況。放在這個大的背景下看待這個問題,也就不會認為它是世界末日了。但如果金融系統中銀行和資本市場等一系列問題得到解決,將會使中國經濟的發展錦上添花,GDP的增長可能會再增加一兩個百分點。     現有的制度,不論合理與否,都有其內在生命力和慣性。歷史上很多大小的變革都是在壓力、競爭甚至是危機中才解決的,這也就是創造性毀滅理論。股權分置的制度也是如此,于是這個話題只有在股市低迷,股市參與者包括投資者、融資者、監管者的內在壓力加大時才被撿起。使股權分置局面最終毀滅的更大創造性外在壓力將主要來自國內和國外兩方面。     首先,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不斷開放,投融資的行為逐漸可以跨越國界,當一個制度具有明顯缺陷時,參與者便會去尋找其他的市場,于是大批好企業選擇去海外上市,成為了海外的上市公司,國內投資者不能合法投資于中移動、中石油等擁有壟斷性市場的企業。所幸的是目前大陸市場海外融資只能以港幣、美元等其他貨幣進行,也并不是投融資控制風險的最佳選擇。由于資金的自由流動,國際市場之間的競爭,當一個市場被法規制度束縛時,參與者是可以離開并另起爐灶的。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美國面臨著巨大的財政與通脹的壓力,于是實施了對利息的額外稅收。需要融資的企業和機構為了減低融資成本,于是紛紛逃往倫敦發行美元債券,投資者也緊隨其后,逐漸形成了容量巨大的歐洲債券市場,倫敦也以此為契機重新成為了世界金融中心。最終美國也放棄了該項政策。     其次,國內的壓力也已自發形成了一定的雛形。當國有一統和嚴格準入制度下的金融系統不能為生機勃勃的民營經濟和投資者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務時,便會出現民間的替代服務。在民營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浙江省便出現了很多原始的金融服務形式。如席卷全國的溫州購房團就是一種在房地產市場融資困難與投資者回報低等條件下民間自發形成的一種私募基金形式。當地的民營企業也不會過分依賴于銀行與股市融資。當這些企業形成巨大規模的時候,它們的融資渠道也就會越來越被大家在全國范圍內模仿。而在備受現有不合理制度制約的情況下,企業若不逃向海外或進入民間資本市場,則會處于競爭劣勢。     當然,在各方的推動下,在沒有被逼到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如果能主動解決股權分置問題固然是最佳的選擇。現在,監管部門的決策者逐漸形成了一致的意見,使得在最終的危機來臨之前,股權分置的毀滅與新制度的創造在漸進中平穩過渡便成為了可能。     (作者為博時基金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