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京城“不就業一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3日 04:02 中華工商時報 | |||||||||
李松/文并攝 北京某名牌大學中文專業女生小鄒,性格開朗,長得溫柔可人。去年底交了一位比自己年長15歲的“大款”男友。今年小鄒畢業在北京找工作,盡管好幾家單位要錄用她,但她發現月薪還沒有男友平時每月給她的零花錢多,便毅然拒絕,準備和男友結婚,做個全職太太。小鄒說,這樣的生活讓她覺得很有安全感,不想再工作了。
記者了解到,截至6月末,北京地區2004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已達到83%,但有一部分像小鄒這樣的畢業生,因為要考研和出國,或是家庭條件優越,足夠養活自己等種種原因主動選擇了“不就業”。他們自稱是“不就業一族”,而非“待業族”。近日,記者在各大院校走訪中發現,這類人群在京城正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盡管“不就業一族”只是京城成千上萬名高校畢業生中的極小一部分,但他們的存在依然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這不僅在于他們選擇了一條似乎并非“正途”的道路,更主要的是他們在面臨選擇時不一般的價值取向…… 從無奈到無畏 有關資料顯示,2004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總數達280萬人。加上去年積淀下來的部分畢業生,據保守估計,2004年要找工作的大學生將突破300萬人。但是,在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攀高,畢業生求職競爭日趨激烈,許多人感慨就業難的情況下,卻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那就是有一部分高校畢業生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自己主動放棄了畢業工作的機會。 據去年的統計,“不就業一族”在高校畢業生中所占的比例極小,全國大約是2%。但這只是對那些提出正式申請,并由學校上報到教育主管部門的不就業畢業生進行統計的結果,實際上還有一部分人并未在教育部門“備案”就加入了“不就業一族”。 在北京的一些著名高校,如北大、清華和人大,近年來有不少學生主動向學校申請不就業,在北京大學,每年有5%左右的學生申請不就業,成了最后的“守望者”。針對“不就業一族”隊伍的壯大,北京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李國忠在接受一家媒體采訪時說,這說明畢業取向多元化的趨勢越來越普遍。雖然現在的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但國家制定的就業政策和創造的環境越來越寬松,給了畢業生更多的選擇與公平競爭的機會。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大學畢業生成為“不就業一族”的原因具體有以下幾種: 一、想考研或繼續升學。記者了解到,不就業者的首要原因是考研。不少未考取研究生的本科生準備復習一年,明年再考。有些學生準備在此期間順便考個職業資格證書,為將來找工作增加砝碼。據報道,北大因考研和出國不就業的畢業生占“不就業一族”的80%至90%。 “我不喜歡自己所學的專業,因此希望通過考研改變自己的職業方向。”首師大的小曹一畢業就報考了人大法律系研究生,但是連著兩年都沒有考上。“我一直想當一名律師,那是我的理想。”小曹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房,埋頭苦讀,準備再一次沖刺。小曹的檔案掛靠在朋友辦的一家公司中,沒有去上班,也沒有領工資。她有自己的打算,“這樣可以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考研中,同時也證明自己不是社會閑散人員,將來簡歷中工作經驗這一欄中也不會是空白。” 記者了解到,在京城不少工作還沒有著落、真正成為“不就業一族”的大學畢業生,有的甚至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找工作,而是一心考研。小王從大三起就一心備考清華大學研究生,但今年沒能考上,他準備回老家繼續備考。他說:“有的同學家境好,準備出國;還有的開始在北京租房,準備長期做家教,如果同時做三四份不同年級的家教,一個月能有千余元收入,足夠自己養活自己。然后一邊做家教,一邊復習考研。” 北京某大學的一位今年畢業的學生說:“現在就業形勢這么嚴峻,競爭這么激烈,所以我打算先回家呆上一年,明年再考研究生,期間順便考一個中國注冊會計師之類比較實用的證書,為將來找工作增加一些分量。 再說,近兩年來社會整體就業環境日趨寬松,對于真正有實力的人才來說,他有充足的選擇余地。畢業時選擇就業還是不就業,已經不再是一個‘生死攸關’的難題。” “為了考研我已經在北大呆了兩年了,吃住都在北大。”兩年前從山東大學畢業后就來北京考研的李永說,“就業壓力這樣大,不如繼續深造,考研就是為了再次改變命運。”在采訪中,許多選擇做“不就業一族”的考研者表示,找工作費時費力,一心不能二用,干脆放棄那條“陽關道”,全心攻克這座千軍萬馬爭著過的“獨木橋”。擠過去了天地更寬廣,“今天選擇不就業,是為了明天能更好地就業。”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如此多的人參與競爭,許多考研學生都把失敗視為正常現象。在京城高校應屆畢業生中,甚至流傳著“今年你給往屆墊背,明年應屆給你墊背”的順口溜。所以,考研一族在面對失敗時,往往會選擇多給自己一次機會。為了專心準備來年考試,他們通常選擇不就業。 二、想申請出國留學。“不就業一族”中一些人有因為出國手續一時未辦妥,或者國外獎學金還沒到位,所以一時半會兒還不能成行選擇了不就業。北京師范大學2004屆學生小周今年4月就和北京一所中學簽了就業協議,月薪2500元。但今年5月時,他收到了加拿大一所大學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小周狠狠心,賠了5000元違約金給單位,今年8月他就將踏上留學路。小周說:“年初簽那家單位時,就抱著保底的念頭,自己還是一心想要出國的。” 據了解,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化發展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社會對人才要求的全球性、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外語、計算機等技能本領過硬、“一專多能”的畢業生逐漸成為就業市場上的“香餑餑”。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近年來畢業后申請出國留學的畢業生越來越多。 楊軍是北京中關村一家公司人力資源部主管。他認為,這一代人是實踐理想的一代。這是一個敢想敢做、勇于挑戰未來、對個人發展有充分信心的年輕群體。他們要做的是對自己負責。做“不就業一族”,是惟恐社會的壓力與世俗會磨滅自己對理想的堅持。 在采訪中,這部分選擇出國的畢業生認為,出國讀書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語言和專業水平,更為重要的是意味著一種理念的更新,可以為將來開創更為廣闊的局面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想自主創業。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近幾年大學生的自主創業意識越來越強,不再依賴學校、教師和家長,而是主動去發現和尋找機遇,所以“不就業一族”中相當一部分人是為了挑戰自我的創業一族。 今年6月28日,北京聯合大學8名大學生聯手承包母校餐廳,在4家參與競標的單位中以295.5的高分勝出,中標奪得內部餐廳“伴月樓”的經營權。這8名“吃螃蟹”的應屆畢業生邁出他們實現在校園內創業的夢想的第一步,備受社會廣泛關注。 記者了解到,這些大學畢業生認為,與其擠破頭到外企做個“高級打工仔”,不如自己當“老板”,于是就勇敢地選擇了自辦企業。還有一些在寫作、設計、繪畫等方面有專長的畢業生則早就準備好了做一個自由職業者。這些有想法的年輕人他們并不缺少文憑,但他們不屑將文憑作為進入社會的通行證;“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自由不羈是他們身上最與眾不同的標簽,他們自命是最務實、最前衛的一群,他們只為自己的興趣打工。 另外,在“不就業一族”中,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有一些家境寬裕的畢業生,覺得衣食無憂,就業受約束,干脆在家閑呆著。也有一些女生畢業后就打算結婚,由于男友有錢,足夠養活兩口子,因此她們傾向于當全職太太。不過,只占了“不就業一族”的一小部分。 觸動社會各界 的敏感神經 應該說,“不就業一族”的出現一方面反映了當代大學生擇業觀念的轉變,他們不再死死抱住學校和教育機構不放,敢于放棄“鐵飯碗”,主動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或工作方式。盡管社會各界對“不就業一族”也能冷靜對待,但因所處的角度不一樣, 所以看法也莫衷一是。在采訪中,他們紛紛對“不就業一族”的做法,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學生: 擇業標準我更傾向經濟利益 在“不就業一族”中,大多數畢業生選擇不就業,是為了進一步積累知識,以便自己在以后的發展中更加順利,但也有一小部分是因為所找到的工作無法達到自己的期望值而放棄就業。北京某高校的小陳說:“今年有兩家單位也爭著錄用我,但待遇不高,所以我就放棄了。我準備和幾位朋友開公司,再苦再累也是為自己打工。” 正在準備出國的蘇靜,是北京理工大學一名應屆畢業生。她對記者說:“在這個商業社會,有身份,能賺錢,就是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就被認為是人才、有用。這些無法達到,那么我就寧愿暫時不就業,選擇出國留學,積累資本,日后更好地就業。” 現在在中央財經大學讀大三的小孫說:“我能理解學哥學姐們的這些做法,如果找不到滿意的工作,經濟條件也允許,我認為這些選擇無可厚非,每個人都應該找到一種最適合實現自身價值的途徑。” 在采訪中,記者覺得多數“不就業一族”能正確對待求職中的得失,但也明顯地感到自我充斥著一小部分“不就業一族”年輕的頭腦,他們的“有用”幾乎完全是站在個人利益立場上的表態,擇業標準也更多的是傾向實際經濟利益。 學校:要處理好三個問題 在采訪中,北京的一位高校就業中心負責人提醒,畢業生如果想加入到“不就業一族”的行列時一定要慎重。應該理性判斷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承受力,來面對自己選擇的道路。第一,無論是考研、出國、SOHO,還是自己創業,都意味著畢業生得適應與學校截然不同的環境;第二,選擇不就業的目的應是實現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標,而不是受其他功利因素的影響,比如考研是為了更好的文憑、出國是為了鍍金等;第三,對自己的實際能力要有正確認識。 另外,他們還提醒“不就業一族”,不參加就業的學生畢業后戶籍轉回原所在地,檔案交所屬街道保管,也可委托當地人才交流中心,或 其他符合資格的專業檔案保管部門保管。對于北京生源的學生,也可以由學校將其檔案關系派回市教委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先保存一年。無論如何,戶籍和檔案需要妥善處理,以防在日后遭遇到不必要的麻煩。 家長:可以理解孩子的選擇 “我的孩子今年畢業,找了幾家單位都不太滿意,覺得薪水太低。后來聽說他要和幾位朋友合伙開咖啡屋,我們就從經濟上給了他一些支持,也希望他能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北京東城區的楊女士說,“反正我們經濟條件不錯,只要孩子有自己創業的想法,即使不能賺錢也沒關系,我認為失敗也是對孩子的一種鍛煉。”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只要經濟條件允許,許多家長對“不就業一族”的做法表示完全能夠理解。他們從父母角度出發,認為強迫子女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對于子女的人生而言,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至于選擇不就業后面對的艱難、挫折等,他們認為是子女成長的寶貴財富。 專家:不妨樹立先就業后擇業 有教育專家認為,從國家包分配到自主擇業,再到如今的“不就業一族”現象,這一變遷折射出對人才價值的重新認識和對自我重新定位的過程。當然,“不就業一族”的瀟灑都需要堅強的經濟后盾,“不就業一族”或靠父母資助,或靠從前打工積蓄,方可衣食無憂。 為此,教育專家建議準備加入“不就業一族”的畢業生,在條件未成熟前,不妨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全新理念,樹立只要通過正當的勞動,取得一定的合法收益即為就業的觀念。另外,“不就業一族”要有這樣的思想準備,即如果考研或者出國失敗,再找工作反而不如應屆畢業生有優勢。 不就業是否 會造成惡性循環? 在采訪中,有專家認為,在目前就業狀況嚴峻的形勢下,“不就業一族”還有增多的趨勢,這實際上是社會轉型期的必然現象:市場經濟迅速發展,個人理想、個人奮斗、個人價值被提到了過高位置,部分學生在真正信仰缺失的情況下,才會做出這種反叛傳統制度的選擇。 隨著“不就業一族”的日益龐大,盡管許多專家對“不就業一族”采取比較寬容的態度,但對于畢業后不就業的做法,還是表示不支持。大部分高校就業中心負責人認為,主動不就業的大學生增多,盡管目前有利于暫緩我國緊張的就業形勢。但是畢業生因考研或找到的工作不理想便輕易辦理緩就業,一直漂在校園,不利于學校的管理,況且目前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放棄已有的就業機會與下一屆畢業生競爭,將形成“緩就業—考研—再就業”的惡性循環。而且,這段時間的空白檔案記錄,會在他們將來就業的時候,給用人單位留下不好的印象。 因此,教育界一些人士對此表示出了憂慮和擔心。“既要保障畢業生延期擇業的權利,但更要看到越來越多的‘不就業一族’等待就業給就業市場帶來的壓力。”他們認為,“加入‘不就業一族’需要慎重!” (13E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