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風吹不去烏紗”背后的吏治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2日 08:58 中國經濟時報 | |||||||||
郭之純 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龍建安8月10日向外界通報說,僅從1998年到2003年,廣州市審計出違規資金就達312.63億元,管理不規范金額142.32億元。但其中“嚴重違反法律法規的財政經濟犯罪的惡性案件不多”,而主要是因為目前部分單位領導流露出一種“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烏紗照戴”的心態,認為只要財政、財務收支不出大問題,打幾個“擦邊球
一個市5年間違規資金就達312.63億元,多么觸目驚心的數字!從這個數額之巨可知,政府官員“小錯”的害處雖然比較“零碎”,但全面看來危害并不小——如果可以“換算”的話,312.63億元得是多少起大案啊!但可惜的是,對如此之大的危害,似乎也并沒有什么有效的辦法可以根治,“龍建安說,部分單位強調各種原因,逾期不執行審計決定,有一些甚至是無法執行的。”——看起來,這已經是一種惡性循環:“小錯不斷,烏紗無礙”的心態“助生”違規資金,而違規得不到處理又強化了該種心態。 這不免讓人擔憂:這些“小摩擦”將“合成”為怎樣的發展阻力呢?但擔憂歸擔憂,由于“嚴重違反法律法規的財政經濟犯罪的惡性案件不多”,所以數量如此之巨的違規資金也連累不到幾頂烏紗帽,所以上述惡性循環很有可能不因人們的“擔憂”而中止——這可真讓人郁悶!聯想到國家審計署刮起的“審計風暴”已經月半有余,涉及金額更為巨大,但“吹落”的烏紗至今也很寥寥,讓筆者覺得這一現象十分具有研究的必要——為什么會形成這種怪現象呢? 筆者認為,這一現象的背后,是一種不妥當、甚至是混亂的吏治觀——在對吏治原則的理解方面,有些人存在著認識的誤區。這個誤區,就是由于混淆了“官員”和“私人”的區別,而造成的對官員某些行為過于寬容的現實。 官員與普通人不同的是,官員既有作為“私人”的時候,也有作為“官人”的時候,所以其各種行為也相應地具有了“私務”和“公務”兩種不同的性質。筆者認為,對這兩種不同情況下的官員行為,應該施以不同的判斷標準:假如是“私人”身份、是“私務”,則對其錯誤行為只以法律標準衡量即可,不妨寬容;而假如是“官人”身份、是“公務”,則一定要按嚴格的黨紀國法去衡量,假如其在行使公權時有主觀、故意的錯誤,就決不可姑息輕縱;即便是無意之失,如果到一定程度亦當受到一定的懲罰。 一個容易理解的“標本”是:克林頓和萊溫斯基之間的曾有關系是應受譴責的,但因為萊溫斯基并未利用克林頓的權力謀取什么,所以人們對克林頓也只好寬容;而假如克林頓為此替萊氏謀取了什么好處,則就上升到“公務”的層次,人們當然便不能再容忍。 但在我們的周圍,往往混淆了這樣的“公”和“私”的界限。換言之,我們對官員有一種過分的寬容:誰能不犯錯誤呢?誰沒有七情六欲呢?不能將人一棍子打死嘛……于是,錯將對“私德”的要求,當作了對“官德”的要求;于是某些官員雖然“小錯不斷”,但依然“烏紗閃閃”,尋常風暴根本“吹”其不掉——除非他本人越陷越深,鋌而走險,犯下難掩之罪。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長治久安之道,正在政治清明;而政治清明之本,正在防微杜漸。這方面,有個例子足堪思索:意大利西西里島墨西拿市市長朱塞佩·布贊卡因私與夫人乘坐公務車,被判6個月監禁,于去年10月已經入獄——筆者認為,這個例子有助于我們對當前的吏治觀進行深刻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