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股市大家談) 熊市慎談全流通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2日 06:14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 |||||||||
目前股指又走到關鍵的十字路口。歷史上曾有兩次相似的箱體走勢,但命運迥然不同。一次是1993年時的滬綜指鐵底777點,另一次是1999年滬綜指1052點。如今歷史再次輪回,1307點將成多空分界點,如果破位難免重蹈當年鐵底777點的覆轍。若要避免此局面再現,當務之急是要恢復投資者的信心。 近期對投資者信心動搖最大的是全流通的預期。巧合的是前4次股指探底1400點下方,
我覺得熊市階段不宜探討全流通,這會給股市帶來很大的危機。而且所謂的股權分置是中國股市死結的說法也有待商榷。試看H股同樣存在股權分置,但這并不影響投資者對H股的投資信心,而且國有股照樣按市價減持。 同理,有人說到解決股權分置后,大股東和流通股東的利益就一致了,那更是笑談。從海外股市家族企業的股市圈錢手段,以及滬市幾家全流通股票業績每況愈下、股價屢屢被操縱的現實來看,全流通也并非包治百病的良方。相反在不少上市公司誠信缺失的情形下,全流通可能會出現一些掏空和套現的不良后果。 目前不少所謂的全流通方案,其實都無法涵蓋非流通股股東和流通股股東的利益,相反越是討論就越難拿出令各方都滿意的方案,而投資者就越會感覺到政策的不明朗,最終導致投資者信心漸失,股指陰跌不止,每一次反彈都成了出貨良機。 我個人認為解決全流通難題應遵循市場化的原則,目前全流通時機還遠遠未到,當前情況下可以嘗試分類解決國有股減持和全流通這兩大難題。 從尊重歷史和考慮現狀出發,目前股權分置狀況其實是合理的。在不少上市公司誠信缺失現象較為嚴重的今天,股權分置對防止大股東的套現行為實際上還大有約束作用,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好措施。為打消投資者顧慮,管理層應就目前股權分置狀況給一個政策穩定或變化的心理預期。 其次國有股減持并非全流通,要真正遵循市場化的原則,而這并非當年財政部的市價原則,甚至凈資產都不應是唯一標準。好的上市公司可按市價減持,差的上市公司按凈資產定價都嫌太高。這就需要一項市場化的減持制度設計,如流通股股東的分類表決權及引入獨立第三方估價體系等,總之不能只讓大股東說了算。 而近期管理層能做到的該是建立針對重大政策問題的新聞發言人制度,以免中小投資者在各種輿論面前難辨政策真偽,結果只能是市場信心漸失、人氣低迷,投資者持幣觀望。 來稿請寄wxy@ssnews.com.cn或浦東楊高南路1100號(200127) 本版作者聲明:在本機構、本人所知情的范圍內,本機構、本人以及財產上的利害關系人與所評價的證券沒有利害關系。 本版文章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文責自負。讀者據此入市,風險自擔。上海證券報 中廣信息 姜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