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學科 重大危機應對研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1日 15:18 北京日報 | |||||||||
即將召開的亞太地區媒體與科技和社會發展研討會,主題為“科技·媒體與重大危機應對”。會議的學術委員、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陸忠偉在日前召開的籌備會上,介紹了重大危機應對研究這一新興學科。 危機:一是危險 一是機會
危機應對是全面的、永遠的管理 “危機是個中性詞。”陸忠偉首先明確道。美國總統肯尼迪的安全顧問這樣解釋過“危機”一詞:一是危險,一是機會。從國家穩定、公眾安全出發處理重大危機,方式得當,會變危機為動力;若不得當,則可能成為下一個更大危機。 危機應對的完整概念是危機管理。陸忠偉認為,這是全面的、永遠的管理,包括三個部分:一為預警系統,可謂“未雨綢繆”階段,媒體要向公眾積極宣傳危機應對的相關知識;二是應急處理系統,可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階段,對媒體要進行管理以及選擇信息傳播機制;三是恢復系統,對危機造成的不利影響亡羊補牢,媒體仍然要堅持理性報道。危機管理是集中解決社會公共領域中的問題,如突發的“非典”和“禽流感”,危機是不期而至的。 西方搶占了危機理論制高點 中國古代四大危機意識至今可貴 現代危機應對研究始于上世紀60年代末。陸忠偉介紹道,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反越戰運動,歐洲的學生運動,西方的石油危機等相繼暴發,有責任感的歐美學者隨即開始了危機應對理論研究。而科技的進步,如計算機量化分析等手段的出現,更加促進了這個領域研究的科學化、精確化,至80年代形成了完整的理論框架,為本土的安全服務,也洞察其它國家的社會狀態,搶占了制高點。 陸忠偉認為,中國自古就有危機管理意識,雖無著作體系,但有4大觀念,至今仍很可貴。一是“居安思危”,不抱僥幸心理,注重防范,“未雨綢繆”;二是強化決策者的心理素質,“臨大事而不亂”,發揮人的巨大潛能,“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三是辨證看待危機,相信矛盾在對立中可以相互轉化,“禍非禍焉”,“禍為福焉”;四是危機來臨時充分獲取信息,掌握制勝之道。 當今社會的危機應對類型 談到當今社會的危機應對,陸忠偉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來源及類型。 一是弱勢群體的速求型危機應對,如民工不堪拖欠工資而威脅自殺等。有可能演化成局部的不安定,媒體應引導運用法律手段解決;二是受挫折者報復型危機應對,如石家莊居民樓爆炸案的制造者,危害性大,需要權威媒體及時溝通信息;三是金融證券領域的風險危機,這在亞洲金融危機中表現已十分突出;四是黑惡勢力、極端宗教勢力等制造惡性事件,或利用偶發事件推延成危機;五是國際上的突發事件,如在海外的中國工作人員被劫、被傷害、乃至遇難等,在國內亦引起不安;六是大的自然災害及人為事故,嚴重影響了公共場所安全和公眾生活,如長時間的大面積停電、大地域火災、大規模交通堵塞等,媒體此時處理不當,會直接影響社會穩定。應對危機能力是考核政府的標志 面對危機,如“非典”和“禽流感”等,中國政府和公眾逐漸形成了較強的承受力,同時也檢驗出危機管理方面的不足,陸忠偉總結了要點。 首先是決策者、管理者不愿提“危機”二字,認為危機是西方的專利,是出事了,于是能隱就隱,在處理危機時便會不及時,不果斷,甚至不負責、推卸責任等,不是從社會安全及政權穩定的視野,積極努力應對,主動承擔責任。另外,政府的危機應對管理機制尚未系統建立,出現大的突發事件時,沒有強有力的協調系統。陸忠偉因此提出:建立起長遠的反危機戰略,構建完整的危機管理系統;同時修改考核體系,把應對危機的能力作為判斷政府工作的標志之一;在公眾和公務人員中樹立起真正的危機應對意識,預防各類危機在前,培訓演練在前,避免各類烈性事故發生。 本報記者 紀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