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股東占款:上市公司的致命風險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1日 06:07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 |||||||||
一直以來,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的問題是證券市場的一個痼疾。由于上市公司從市場拿到了錢,成了那個嘴上叼著肥肉的烏鴉,于是,大股東自然就演變成垂涎那塊肥肉的狐貍。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們的調查過程中,一批被采訪對象還不約而同地將上市公司戲稱為唐僧肉,引得中國股市層出不窮的惡東們都想咬一口。
且看這些惡東們,利用自身大股東的位置,將上市公司當成圈錢的工具,通過種種手段將上市公司募集來的資金據為己有,甚至使上市公司淪為空殼。 還有一些非上市公司,為了達到上市圈錢的目的,利用上市公司重組之機,借殼或者買殼上市,控制上市公司之后,便露猙獰之相,行掏空之實。 這些惡東是中國股市上對抗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一支破壞力量,使一個又一個原本可以良性發展的上市公司一步步走上末路,成為自身沒有抵抗能力的唐僧。最終,不僅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還對中國股市的制度完善和健全形成直接挑戰。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目前在我國,惡東控制并掏空上市公司的行為已極其嚴重。我們不妨來看看已被惡東們掏空的幾大典型。 粗暴掠奪型:三九醫藥神話破滅 要談大股東占款的典型,不得不說的就是三九醫藥(資訊 行情 論壇),因為它是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檢查辦法》頒布實施以后,第一家被公開通報的國有大型上市公司。 2004年5月底的一個上午,就在三九領袖趙新先被免職后不久,記者約見了三九醫藥的相關人士,專門就上市公司被大股東三九藥業及關聯公司占用資金的前后過程進行了調查。 在采訪開始前,他開門見山地向記者聲明,他想談的就是他所知道的一些關于三九醫藥資金被占的真實情況,出于職業操守,不涉及企業內幕。 他說,對于上市公司大股東占款問題,現在普遍的看法似乎認為是國有企業改制以后常見的現象,是無可厚非的問題。比如說很多大型上市公司由于脫胎于原來的改制,不可避免地和作為母公司的大股東有一些大的關聯交易,于是產生了往來欠款。如果僅是這樣,尚且可以理解。 然而,三九醫藥的情況不一樣,不可同日而喻。三九藥業占用三九醫藥資金的方式很簡單,就是粗暴地將錢拿走。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三九醫藥和大股東在業務上不存在關聯交易的前提條件。這一點在中國證監會下發給公司的譴責通知中也可以看出一點名堂。三九藥業原來的核心資產是制藥資產,后來,這塊資產包括銷售都劃進了上市公司。因此,從企業流程角度講,不存在占款的條件。它的占款不是交易產生的。 那么,粗暴地拿走錢到底是怎么個拿法?又是怎么個粗暴法呢? 就是簡單到直接劃走,不需要任何理由。這其中,既沒有董事會決議,信息披露,更沒有股東大會審議。為什么會這樣?因為這個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一說,三九說到底,別的人說了都不算,唯一就是趙新先一個人說了算。無論是什么決策,都來自于他。而他心里也就認為這個企業就是他的企業。說白了,在趙新先的下意識里,這個企業已經不是國企,其本質更像一個民營企業。 基于這個前提,占款的實施實際上只需要兩個人就能完成。一個是趙新先,一個是財務部長。財務部長在我們那兒實際上就是一個出納。 既然是粗暴地拿走錢,自然就不需要任何的掩飾,三九巨額占款事發于地方監管部門的一次例行的巡檢。當時的情景對我們的受訪者來講依然歷歷在目:原來只是一次例行的巡檢,但當他們查閱相關資料后,立刻發現了占款問題的嚴重性,監管人員對我說,你們怎么可以這樣做? 話題進行到此,讓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三九是如何發端的,這樣也許就不難理解趙新先緣何能夠一人獨大說了算,從上市公司把錢拿給集團。 1985年,趙新先開始下海,成立公司。據悉,他當時研制了三九胃泰等藥,由于效果不錯,就準備申請批號生產。由此,南方制藥廠就應運而生。此后,經過多年的發展和資本積累,在南方制藥廠的基礎上成立了三九企業集團。不可否認,正是因為和趙新先的領導有關,三九才得以輝煌。 然而,本質為國企的三九在發展壯大過程中,趙新先本人的自我意識也隨之發展壯大,他的一些想法或觀念開始轉變,他儼然把三九當成了他個人的企業,他的決策、他的想法就是企業的決策、企業的想法。一言堂局面由此形成。 而這,應該是三九醫藥被大股東三九藥業占據巨額款項的最直接原因。因為趙新先的觀念是,這個企業就是我的,我只不過是將錢從左口袋挪到了右口袋而已。 那么,上市公司這筆高達20多億元的巨額資金,大股東三九藥業拿去干嗎了呢?據悉,部分用于還債,部分用于進行缺乏戰略的亂投資。 原來,早在三九醫藥上市之前,大股東三九藥業的外債數額已經居高不下。眾所周知,企業上市就是為了募集資金。當時三九醫藥的上市,很大程度上是告訴三九藥業的債權人,錢已經在那兒了,沒有問題。只要上市,就可以還款。 應該說,趙氏讓三九醫藥上市很大程度上沒想過拿IPO的錢投在藥業上。因此,三九醫藥在上市的時候就是一種扭曲的模式,上市的初衷是變態的。這必然造成其被大股東占款的后果。 根據中國證監會的調查結果,截至2001年5月31日,三九醫藥的大股東三九藥業及關聯公司占用三九醫藥資金約25億元,被占用的資金甚至包括了三九醫藥未使用的及用于補充流動資金的募集資金。25億元欠款,這相當于三九醫藥當時凈資產的96%。 也就是說,在中國股市上市的三九醫藥由于現金流嚴重死血,企業運行的生態鏈幾近中斷。 因大股東占款而被小股東告上法庭的蓮花味精,無疑是另一個被大股東占款的典型。作為大股東的蓮花味精集團占用上市公司款項近10個億。這筆占款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7月中旬,本報記者特地趕赴河南進行了實地采訪調查。 蓮花味精自1998年上市后的前兩年,其業績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而其大股東蓮花味精集團有限公司在河南省也是屈指可數的知名企業。 然而,現在的蓮花集團已經今非昔比。目前蓮花集團賬面資產總額66億元,負債總額54億元,凈資產12億元,負債率達到81.8%。集團及其所屬公司的銀行貸款總額達到36億,原材料欠款4.8億,欠發工人工資6000萬,欠職工集資款7000萬,欠職工風險金8000萬,欠交職工養老保險金2000萬。 由于蓮花集團與蓮花味精在五分開問題上存在著嚴重的缺陷,致使集團與上市公司無論是在資金占用、人員交叉任職、經營業務處理、公司人員管理、資金劃轉等方面均呈現糾纏不清的狀態。集團公司沉重的虧損負擔通過上市公司替集團公司還息、集團公司拖欠上市公司關聯交易款項等形式被強壓到上市公司頭上。 據悉,由于資金嚴重不足,目前蓮花味精原有的兩條生產線只開工了一條,二期生產線的建設工作更被一度停止。公司生產味精單位固定成本急速上升,噸味精完全成本比國內同行業平均水平高出1400元。公司一度陷入停產的危機。業績危機直接反映在公司年報上。2003年蓮花味精的每股收益已自上市之初的0.4元,下降為-0.164元;其凈利潤也由上市之初的1.68億下降至2003年虧損1.45億元。 記者采訪了解到,蓮花集團占用上市公司資金并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由于對財務成本控制不當,造成欠款尤如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直到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無法負擔集團公司的消耗,最終使得占款行為不得不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記者了解的一個數據顯示,蓮花集團成立20年來,累計支付的銀行利息竟高達20億人民幣,超過集團貢獻的稅收17億元。有知情人士透露:蓮花2001年增發募集資金后,許多銀行都盯著,并向當時的負責人承諾存一塊錢貸兩塊錢,由于管理層并不精通怎么控制財務成本,致使蓮花在銀行的貸款越貸越多,再加上資金利用效率不高,最終導致巨額欠款。目前蓮花集團、上市公司及其他下屬企業總計欠銀行貸款總額36億元,對于巨額的、不斷產生的貸款利息,集團自身無力負擔,主要依賴上市公司償還,因此,銀行利息已經成為集團不斷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的一道催命符。 另外一個造成大筆巨額占款的原因還在于,集團公司這幾年來不僅扮演著上市公司包袱的角色,更加糟糕的,集團還不停地在搞所謂的多元化投資,而這些對外投資的效率卻十分低下,目前除了個別企業,如彩印廠等能夠盈利之外,其他新生的企業又成為了虧損的包袱。 同時,蓮花味精董事會有關成員也表示,集團占用的資金也并不全是真金白銀挪用,還有一些是屬于上市公司向集團剝離不良資產,造成上市公司同集團之間形成了一些應收款項,這也構成了一部分集團占款。 根據今年4月蓮花味精披露的2003年度報告及2004年一季度季報顯示,蓮花集團欠上市公司的資金總額是9.49億元, 調查顯示,這類惡東在通過所謂的重組控制上市公司之后,往往采用擔保、關聯交易等多種手法,處心積慮地多方搜刮。用各種隱蔽的手法將上市公司的資產掏得一干二凈。這種惡意重組,名為資產置換,實為袖里乾坤,借殼上市的母公司和第一大股東則往往利用政策空子,大玩空手道,套得真金白銀則脫身而逃。 ST長控的重組便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引狼入室遭遇浩劫的噩夢。曾躋身中國造紙行業百強企業之列的四川長江包裝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昔日的輝煌并沒有給公司在資本市場上帶來好運,相反,以長江包裝名義上市之后,公司便開始了噩夢之旅。 上市僅僅一年,長江包裝即出現重大虧損。2000年4月,長江包裝慘遭ST。為了甩掉ST帽子,ST包裝走上了重組之路,帽子甩掉了,名稱也更改為長江控股,但沒有想到引來的重組方泰港實業并非善良之輩。 泰港實業和西藏天科正式托管ST包裝國有股后,除了資產處置權以外的所有經營權限均由泰港實際控制。成為實際控制人后,泰港方面便先后要求長江控股為其在銀行逾億元的借款提供擔保。與此同時,泰港實業和西藏天科對長江控股拖欠股權轉讓款及占用公司資金也超過6000萬元之巨。 此后,由于泰港逾期不還,貸款的風險被不斷地轉嫁到長江控股頭上,成了泰港提款機的長江控股,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財務危機,不僅公司主要生產線全面癱瘓,其下屬兩個控股子公司也全面歇業很長一段時間。 經歷了一場浩劫之后,ST長控的經營能力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根據2001年年報顯示,ST長控凈利潤再次出現虧損,為-1930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每股虧損高達1.075元。與此同時,由于2002年4月中旬以后的持續停產給公司的生產經營和全年的效益造成重大影響,公司2002年中期的虧損已近6000萬元。2002年上半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大幅下滑。2002年7月16日,長江控股被上交所特別處理,又一次戴上了ST帽。 盡管以所占資金數額來看,ST長控被占金額也許不足為奇。但對于一家資產規模本就不算太大的公司而言,這樣的打擊足以致命。直到目前,ST長控仍未真正走出這場噩夢。而且,據公司有關人士稱,正是有了這次被蛇咬的經歷,公司目前對重組變得格外敏感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