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體制改革向何處去?產權改革會否是一種幻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0日 13:30 中國新聞網 | |||||||||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并注明摘自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在產權不變的情況下,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在世界各地都有很成功的例子。我們沒有必要從市場原始積累再走一遍 就目前進行的醫療體制改革,本刊專訪了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教授。她是該中心中國醫療體制改革課題組負責人,長期從事衛生經濟研究。
新聞周刊:以產權多元化為主要訴求的醫院體制改革是否能解決當前的醫療領域的問題? 李玲:我個人認為不能解決。目前醫院體制改革的矛頭直指產權,這是一種幻覺——產權一試就靈。 政府很想在醫療改革中有所作為,并希望尋找一種靈丹妙藥,解決當前的醫療問題,最后找到了產權——醫院體制改革的核心。但是事實上,并非這么簡單。 目前老百姓抱怨的焦點就是“看病難、看病貴”,那么如果體制從產權上改了,醫院的收費能否控制下來。比如:北京的同仁、協和等大醫院都變成股份制、產權多元化之后,就能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不一定。 我們在廣東東莞的一些實證研究發現,國內的非營利性醫院和營利性醫院的經營業績差別非常小,也就是說所有權并不是一個關鍵問題。 現在有很多人都在說公立醫院產權不明晰,其實我認為公立醫院的產權很明晰,政府出資一般也很明確。所以,沒有必要為了明晰產權而進行產權多元化。 在產權不變的情況下,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在世界各地都有很成功的例子,比如香港,他們的醫院都是政府擁有的,但是采用了公司化治理。通過委托代理將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是一個世界趨勢,我們沒有必要再從市場原始積累再走一遍。而且,這個過程中將帶來很高的成本,醫院的成本很不同,醫生的無形資產占很大部分,現有會計制度很難評估他的資產。 新聞周刊:那么你認為目前醫改的主要問題和手段應該是什么? 李玲:現在政府對醫療衛生的投入和監管都不夠。一個很有意味的現象:從1949年到1978年,人均壽命翻了一番還多,從32歲漲到68歲。雖然當時政府收入跟現在沒法比,但當時實行的是公費醫療,政府將力量集中投入在公共衛生醫療上;而1979年之后,隨著國家改革開放,政府投入一再減少,個人付費增多,總量在增加,但是并沒有顯著效果,錢花得很無效。人均壽命只增加了三歲。 另一方面,政府對醫院的監管還出現了監管失靈的局面。目前由于政府給公立醫院錢少,所以他根本就不管。實際上,他們也管不過來。 我認為體制改革不僅僅是一個醫院體制改革。實際上,目前的醫療問題是國企改革20年來的積累的問題,它牽扯到很多方面,需要政府出面綜合治理。 醫改就應該還包括醫療保險、醫藥生產和流通、定價、準入等多個環節。 新聞周刊:目前,衛生部醞釀將醫院分類由非營利和營利改為公益性和經營性,你如何評價? 李玲:其初衷是歡迎外部資本進入。人們擔心,社會資本都是逐利的,讓他注冊非營利醫院他就不干。存在投資動力不足。 實際上,如果鼓勵民間投資醫療,那么修改現行的稅率即可,沒有必要再重新分類。 從2000年開始,中國按營利與非營利劃分醫療機構,并對兩者采取不同稅率。前者的營利可以用以投資人分紅,而后者享受免稅的同時,營利只能用來醫療再投入。這也是國際上的慣例。 目前投資“非營利性”醫院的優惠的確不多,投資人只能免除3%的個人所得稅;而投資“營利性”醫院的稅率偏高,企業所得稅高達33%,營業稅達5%。 根據美國本土調查顯示,營利性醫院和非營利性醫院的經營效績是相類似的,但由于非營利性醫院享受更多的稅收優惠,大部分的私人投資者都選擇投資非營利性的醫院。所以不必擔心投資動力不足。 新聞周刊:目前世界上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 李玲:醫改同樣是一個世界難題,美國的醫療是最市場化的,但其醫療衛生也問題叢生。目前美國大選中,民主黨的候選人克里在國內問題上很大一部分就是提醫療改革。 目前的世界經驗是,政府的干預在不斷地加強,比如美國老年醫療保險,美國是醫藥分開的。以前老年醫療保險是不包藥的,只提供相應的服務。但是布什就將藥包括進去。 實際上根據國際經驗,醫院的外部監管也是非常核心的問題。國外對于醫院的監管極其嚴格,特別是對于非營利性醫院的資金流向實行嚴密監控。 這一點值得中國借鑒,國內的醫療監管失靈非常嚴重,非營利性醫院往往都是最營利的醫院,只不過在賬面上不體現罷了。監管者要重新定位,不能“醫政不分”,淪為公立醫院的“總院長”。 稿件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王晨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