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對缺油不敏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0日 02:19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郝洪 在前不久舉行的“2004年中國能源戰略發展與投資峰會”上,有專家再次提起盡快開征燃油稅,呼吁利用價格杠桿鼓勵節油,以緩解我國能源供應緊缺的矛盾。 關于開征燃油稅的討論已斷斷續續持續了許久,但一直處于紙上談兵狀態,具體方
一方面,節電在各城市幾乎成為一場運動。另一方面,節油的呼聲卻甚為孱弱。普通人對缺油不敏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電量供應是否充足直接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而石油的多寡及其對整體經濟發展的影響,在多數人的衣食起居上是不甚明顯的。 即使是有車一族,在燃油稅沒有開征之前,除了在油價上漲的那些天心痛一下之外,對于缺油也沒有太大的緊迫感。因為,養車的壓力并沒有完全體現在汽油費的支出上。 但是,作為經濟發展決策層的地方政府,為什么也對缺油不敏感呢?這大概有這幾方面的原因。其一,缺油不像缺電那樣涉及面廣,且迫在眉睫;其二,缺油還暫時影響不到GDP的增長———缺油不像缺電,不是用錢也買不到的緊俏“易碎品”,國內有缺口,可以花錢到國外進口。其三,眼下急需考慮的是能否通過汽車消費,將內需拉動起來,并促進汽車產業的發展。至于將來那些私家車有沒有油“吃”,那是將來的事,不是現任官員的任務。 不敏感并不意味著“危機”還遠。事實上,作為工業血液的石油,它不僅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更關系到其經濟安全。從長遠角度來說,缺油之傷,比之缺電,痛之更深。 如果說對付缺電,人們還可以利用風力、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發電。那么,尋找石油的替代資源可不那么容易的事。而一項關于中國未來能源供需預測表明,到2020年,中國石油消費量至少也要5億噸,進口需求量將高達3億噸,即石油市場一半以上有賴進口。這一時間段正是中國經濟由第二產業為主向第三產業為主的過渡發展時期,對石油的需求,就像今天對電力的需求一樣,須臾不能偏離。如果我們到那個時候才對“缺油”敏感起來,恐怕已經來不及了。 《國際金融報》 (2004年08月10日 第二版)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