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怪圈--透視基金規模首發之后日漸萎縮現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9日 12:22 證券時報 | ||||||||||
    近期,有關準貨幣市場基金規模變化的消息在市場上引起了較大關注。據悉,南方現金增利基金在8月3日的份額達到了80.69億份,這一數字已經超過其首發時的80.49億份。無獨有偶,華安現金富利規模也超過了90億份,大大高于其首發規模。而在此之前令基金業頗為苦惱的一個“怪圈”是,基金規模在首發之后日漸萎縮,罕有走出“反轉之勢”的。即使偶有凈申購,那有只不過是小小的“反彈”而已。
    基金業為何會存在如此怪圈呢?據分析,一個重要原因是,基金首發過程之中存在著太多的水分,從而導致首發出現了明顯地虛假繁榮。極為明顯的例子是,一些基金在發行過程中要求代銷機構承諾最低銷售數量,這就使得基金銷售中存在不少攤派行為。另外,不少個人投資者習慣于將基金當作股票一樣低買高賣地進行短線進出。這既有個人投資者對基金的認識還有待深入方面的原因,也有基金業績缺乏持續穩定性的因素。一個客觀現實是,讓投資者在合適價位賣出基金竟然成為了一些代銷券商爭取投資者信任的重要專業“武器”。     部分準貨幣市場基金能夠率先走出規模怪圈首先與基金公司開始重視持續營銷有較大關系。近期的市場表明,在首發環境越來越惡劣的情況下,多家基金公司推出了各種各樣的持續營銷手段,創新手段也不一而足。這表明,持續營銷還是有潛力可挖的。因此,基金業應該改變“重首發,輕持續營銷”的想法,將持續營銷扎扎實實地做起來。當然,準貨幣市場基金獲青睞也與其業績持續走好有較大關系。在市場整體利率走高的背景下,一些準貨幣市場基金表現得極為搶眼,“一枝獨秀”也成為了不少媒體對其的評價。     準貨幣市場基金走出怪圈也使其市場定位有待重新探討。雖然去年底今年初曾掀起了一陣準貨幣市場基金熱潮,但是,目前的市場總量也只有7只。更加令人遺憾的是,再也沒有哪一家基金公司會有發行準貨幣市場基金的想法。這與準貨幣市場基金極低的管理費率有直接關系。然而,在臺灣地區,基金市場中總量的80%是貨幣市場基金,其他基金只占兩成。至于其他市場的基金業,貨幣市場基金也均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國內基金業的市場格局還待重新布局。對于國內基金公司來說,一個現實的問題是,是靠高費率取勝還是靠規模立足于不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