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2020國力攀升奔小康到全面建小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9日 12:20 新華網 | ||||||||||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了奔小康的目標。到上個世紀末,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進入新世紀,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宏偉目標。     從奔小康到總體上實現小康,20年間中華民族實現了歷史上的偉大跨越;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建設小康,新的雄心壯志在激勵著中國人民在華夏大地上抒寫更為
    國內生產總值:從1980年的4517億元到2020年的35萬億元以上。中國有望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     情景回放: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鄧小平在構想中國現代化進程時,提出分三步走的戰略設想:以1980年為基點,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溫飽問題。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達到小康水平。再經過50年,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收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回顧與展望: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的198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尚不到5000億元。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8.9萬億元(從1993年起,按照新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國內生產總值取代國民生產總值成為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排在世界第6位。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35萬億元。中國有望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     記者點評: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頭20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9%以上。今后20年,只要保持7%的增長速度,就可以實現翻兩番的目標。而這一速度是完全有條件實現的。     人均GDP:從460元到25000元。生活水平由過去的“溫飽型”、目前的“小康型”向“富裕型、享受型”跨越     情景回放: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使用“小康”來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1984年,他又進一步補充說:“所謂小康,從國民生產總值來說,就是年人均達到800美元。”回顧與展望:1980年,中國人均GDP僅為460元,人民生活在溫飽線徘徊;2000年,首次突破800美元,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20年后,人均GDP將達25000元(3000美元)。記者點評:人均GDP是衡量一個國家富裕程度的重要標志。從“溫飽”跨入“小康”,再到全面小康,隨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大幅度攀升,迎來的將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經濟體制改革:從破除計劃經濟到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將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體制的保障     情景回放:1985年,在會見美國時代公司總編輯格隆瓦爾德時,鄧小平說:“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問題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展社會生產力。”1992年南方談話中,他更明確指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回顧與展望: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后,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引領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到2000年底,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把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目標的重要內容。     記者點評:改革,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正是由于打破了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社會發展由“溫飽”到“小康”。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經濟體制要由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邁向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體制保障,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     對外貿易:從外貿“小國”到外貿“大國”再到外貿“強國”。中國正在建立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     情景回放:1984年10月6日,鄧小平在談到加強中外經濟合作問題時說:“現在中國對外貿易額占世界貿易額的比例很小。如果我們能夠實現翻兩番,對外貿易額就會增加許多,中國同外國的經濟關系就發展起來了……”     回顧與展望:1980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僅有381億美元。2001年達5096億美元,在世界貿易中排名上升到第6位。按照翻兩番的要求,2020年我國進出口總額要達到近2萬億美元,相當于當今世界最大貿易國現在的貿易規模。中國將成為世界貿易強國。記者點評:貿易總量的持續擴大,標志著中國經濟國際化程度的提高。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將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只要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加快發展,就能夠實現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邁進。     財政:從“大一統”體制到“公共財政”體制     情景回放: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談話時說:看起來我們的發展,總是要在某一個階段,抓住時機,加速搞幾年,發現問題及時加以治理,爾后繼續前進。從根本上說,手頭東西多了,我們在處理各種矛盾和問題時就立于主動地位。     回顧與展望:1980年全國財政收入為1159億元,2000年財政收入達到13395億元,增加10倍多。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下,財政收入將穩步上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逐步提高。公共財政將加快建立。     記者點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財政實力由弱到強,是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的反映。公共財政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但增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對于促進結構調整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社會公正等,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城鎮人口:從不足20%到超過60%。中國城鎮化將帶動社會跨越式發展     情景回放:1984年6月30日,鄧小平在會見第二次中日民間人士會議日方委員會代表團談話時說,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我們首先解決農村問題。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     回顧與展望:1980年,城鎮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為19.4%。2000年,城鎮人口比重達到36.2%。到2020年,我國城鎮人口比重將超過60%。記者點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需要讓農村富裕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這是我國現代化不可避免的選擇。     區域經濟發展:從優先發展東部到開發西部、振興東北。東、中、西部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將書寫中國新的“經濟版圖”     情景回放: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面開展以后,鄧小平提出了“兩個大局”的思想。一個大局,就是東部沿海地區加快對外開放,使之較快地先發展起來,中西部地區要顧全這個大局。另一個大局,就是當發展到一定時期,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幫助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東部沿海地區也要服從這個大局。     回顧與展望:中國的改革開放從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起步。根據不斷變化的形勢,黨中央又適時提出了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到2002年,國家在西部開工30多個項目,總投資超過6000億元。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第一批項目總投資額數百億元。到2020年,全國地區發展差異系數(根據各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離散系數計算)將控制在0.747以下。記者點評:總體小康是一個發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小康將縮小地區、城鄉、各階層的差距。加快中西部和農村發展,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不但體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原則,也為新時期經濟發展拓展了廣闊的空間。     工業化:進入重化工階段。新型工業化將引領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情景回放:1984年,鄧小平視察上海寶鋼,針對寶鋼二期工程要不要上、何時上的問題,他果斷指出,寧肯借點債,付點利息,也要爭這一時間。這一英明決策,不但把寶鋼二期工程建設的時間提前了兩年,早發揮投資效益,也將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提前了20年。回顧與展望:我國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980年分別為30.1:48.5:21.4,2000年這一比例調整為16.4:50.2:33.4。如今,我國已經進入以第二產業為主導的重工業化時期。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實現工業化。     記者點評:中國的持續發展有賴于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必將提升中國經濟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     發展:從過分注重經濟增長到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情景回放:20世紀70年代,鄧小平在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訪問廣西桂林時,針對當時漓江污染較嚴重的情況,他告誡說,如果為了發展工業而破壞了環境,這功不抵過。1992年,在視察南方談話中,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國的經濟發展,總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個臺階。當然,不是鼓勵不切實際的高速度,還是要扎扎實實,講求效益,穩步協調地發展。”     回顧與展望: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科學發展觀,發展的根本目的都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探索持續協調發展的道路。努力把經濟增長方式轉到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上來。作為小康社會核心指標的森林覆蓋率,2000年為16.55%,預計到2020年,將超過23.4%。廣大人民將享受比較完善的醫療保健服務等。     記者點評:發展不單純指經濟增長。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是惠及子孫的戰略性舉措。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中國的生態環境將不斷改善、資源利用效率將顯著提高,人與自然將更加和諧,整個社會將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科教興國”:消除文盲,普及高中教育,打造一個“學習型社會”     情景回放:1985年3月,鄧小平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愉快地說:“七年前,也是三月份,開過一次科學大會,我講過一篇話。主要講了兩個意思,兩句話。一句叫做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一句叫做中國的知識分子已經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我很高興,現在連山溝里的農民都知道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回顧與展望: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斬釘截鐵地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1995年,黨中央確立“科教興國”戰略。目前,我國在基因測序、載人航天等重大領域取得豐碩成果。全國已基本完成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壯年文盲。而到2020年,我國15歲以上公民人均接受學歷教育將達10年以上,科研教育經費投入占GDP比重將由2000年的1%躍升到2.5%。     記者點評:國家綜合經濟實力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科技實力的競爭。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資訊 行情 論壇)泉,是世界發展的新趨勢。教育是科技進步的根本。實行科教興國戰略,讓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舉措,更能從根本上促進人與社會的全面發展。
|